□侯宪台

2014年,对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冶)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从发展时间的纵轴看,这家企业从1974年8月17日成立算起,整整走过了40年历程,进入了“不惑之年”。

40年,中国华冶与改革开放同行。40年的辉煌历程,铸就了中国华冶的底蕴。中国华冶,是冶金建设企业步入市场的先行者;中国华冶,是市场化转型发展的探路者。40年,中国华冶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建设50强企业”等称号,跻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中国华冶董事长刘玉军表示:“这是中国华冶全体员工团结拼搏、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成绩。可以说,华冶锐意进取的40年,是中国冶金建设施工企业伴随改革开放大交响乐的一段绚丽乐章,是公司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走近40岁的中国华冶。

邯邢基地应运而生

上世纪末曾有一句话很流行,“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如果给它前面加一句,那就是“七十年代看邯邢”。

邯邢基地有一段难忘而辉煌的历史。毛泽东主席生前先后29次视察邯郸,他说:“邯郸是五大古都之一,邯郸有五万万吨铁的储藏,很有希望搞一个大钢铁城,邯郸是要复兴的”……

1972年5月2日—6月14日,国家计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邯邢基地规划团”一行249人来到邯郸,对邯郸、邢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了《邯郸、邢台地区钢铁、煤炭工业基地综合发展规划报告》。1973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以邯郸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综合基地。

1974年1月20日,李先念、谷牧、余秋里等在国务院会见厅会见了时任河北省委负责人、邯邢基地领导小组副组长的马力、刘英。李先念副总理很高兴地说:“邯邢基地完全可以建成‘中国的鲁尔’⑴。”邯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借助邯邢基地建设,没有任何成本就完成了几万人的技术移民。邯郸,成了全国注目的建设中心。

1974年8月17日,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在邯郸举行成立大会。指出:指挥部是一个权力机构,全面负责邯邢基地冶金矿山的地质、设计和施工工作。1975年末,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发展到18156人。

1975年8月,冶金工业部将全国冶金工业战线的一面红旗——马万水工程队由龙烟铁矿成建制调入邯郸华北矿建,参加邯邢基地矿山建设。马万水工程队继承和发扬马万水精神,于1977年岁末年初,在西石门铁矿创造了月掘进1403.6米的全国记录,第20次攀登了全国冶金矿山月掘进高峰。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播出的第一天,《邯邢基地马万水工程队勇夺新高峰》的消息作为第二条新闻播出,时间和头条新闻《邓副主席出席新年招待会》一样长,都是3分钟。1977年,邯邢基地出席党的十一大代表就有4人。

1978年,国家对邯邢基地的规划目标进行了调整,撤销了邯邢基地部分规划项目。对正在施工的北洺河铁矿和南洺河铁矿等大中型矿山决定停建和缓建。邯邢基地最终没有成为“中国的鲁尔”,甚至没有达到规划中的规模。

1974年—1978年 “华北矿建”共完成邯邢地区冶金矿山基建投资额3亿元,建设铁矿山12座。其中包括完成先期开工的铁矿山10座,新开工的大中型铁矿山各1座,建成选矿厂3座。还完成一批辅助生产和生活设施等建筑工程,为邯邢地区形成新的铁矿石生产能力550万吨/年,选矿能力400万吨/年。

1979年2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原“邯邢基地冶金矿山建设指挥部”更名为“冶金工业部华北冶金建设公司”。中国华冶从此走上了开创性实践和探索企业生存发展的道路。

开创市场 脱胎换骨

40年来,中国华冶经历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等三个发展阶段。4任领导班子紧紧围绕资源开发、工程总承包、房地产开发及其相关服务等三大主业, 从艰苦开创新市场、从地下施工走到地上。从内向型的单一矿山施工到矿山经营管理,从跨地区跨行业,到拓宽施工领域;从上下探索、高瞻远瞩,到战略转型、立足资源开发;从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到铸就辉煌、历史跨越。几代人“一棒接一棒”地不懈努力,及时将施工领域拓展到纺织、化工、建材、水利、电力、民建、公路、市政等领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功实现了四大转变:即由地下施工向地表施工转变;由矿山基建向矿山生产转变;由冶金建设向其他行业转变;由单纯建筑业向多元经营转变。在中国华冶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为中冶发展增添了壮丽的诗篇,向党和国家、向全体干部职工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从2008年开始营业收入、利润连续6年保持了年均增长了24.7%和43.5%的速度。到2013年末,公司完成营业收入80多亿元,是2007年的4倍;实现利润3.29亿元,是2007年的15倍;员工人均收入7.7万元,是2007年的7倍。企业凝聚力、行业带动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成功迈入中冶集团施工企业A类企业前列。

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华冶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迅速提升。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青岛、河北、辽宁、安徽、青海等地设有分公司。业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在资源开发方面,相继与安徽草楼铁矿、北票保国铁矿、甘肃博伦矿业等单位签订了采矿生产合同,并与锡铁山铅锌矿签订了第四个五年包采合同。到2013年公司形成了年生产1500万吨以上采矿能力,是2007年的8倍,提前实现了转型发展的奋斗目标。在公司总承包方面,公司成功走出低端步入高端。在超高层钢结构、特殊公用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大型场馆建设中大显身手。公司总承包的山东南山集团航空材料产业园(简称航材园),合同总造价7.46亿元,开创了公司施工厂房单体面积最大、钢结构用量最多的新纪录。由公司总承包的河北省石家庄市太行大街快速公路石德转体大桥, 全长1066米,桥面宽33.5米,桥墩高度10.9米,主桥转体部分长100米、重15200吨,是全国转体桥重量第三位。跨越铁路与两端的引桥准确转体成功,首创中冶集团公路建设史上桥梁转体的新纪录。

与此同时,公司坚持“量力而行、控制风险、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审慎地开展房地产业务,取得了不菲的业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众多冶建施工企业“皇粮”断绝后,还因走向市场不适应而感到困惑的时候,华冶已经率先经历了由当初的不适应到适应,从适应到做优做强的转型阵痛,从1985年开始奇迹般地逆转。从当年不折不扣的“生存型”企业,脱胎换骨,成为中冶集团“发展型”中坚力量。1996年5月,冶金部在武汉召开建设系统开拓市场经验交流会,时任冶金部部长的刘淇在会上对华冶开拓市场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华冶是开拓市场的成功典型”。

实施转型 步入高端

如果说开拓市场是华冶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那么,步入高端市场则是华冶做大做强的又一新起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华冶经历了改制和主业重组。2005年12月26日,正式登陆京城。

2007年,新接手华冶“帅旗”的孟庆林,制订了企业战略转型的战略规划,明确了华冶新一轮转型发展目标,即从单一施工形态调整、优化、发展为“资源开发为第一主业、做大做强工程总承包、持续稳妥地发展房地产开发”的三大主业结构,把华冶建设成为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并根据市场竞争的环境,提出了以“区域发展战略”、“项目管理目标成本战略”、“精细化管理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兴企战略”、“华冶品牌战略”等系统的转型发展战略,确立了公司的转型发展定位和市场定位,开启了集团化运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华冶在转型发展中,他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决策,不断提高目标值,把职工的理想追求统一到迈向高端市场的新目标上。提出了步入高端市场的明确规划和市场定位,就是在做好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加大转型和战略开发,面向全资质承揽工程,多做增业绩上台阶工程。按照这一战略思路,公司已经在高端领域取得新突破。先后与辽宁、重庆、山西、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签订大型冶金高炉、矿山、酒店、大型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建设项目施工合同,工程总承包营销质量有较大提高,总体结构趋向合理,趋向转型目标,最大单体合同额达到10亿多元。实现了工程总承包做优做强,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在科技创新方面,公司一直注重提升科技水平,科研投入占比在2%左右,建成了中冶矿山工程技术中心,形成创新平台,其技术中心也被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近年来,华冶根据施工生产需要,先后组织开展了锡铁山铅锌矿采矿方法、武钢500万吨球团设备安装调试和焊接技术、山东寿光巨能热电厂155MW机组安装调试技术和高温高压锅炉P91管焊接技术、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深基坑降水、钢结构制作安装以及我国最深的超千米竖井快速掘进施工技术攻关,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令业界震惊的成绩。

2008年以来,公司已累计完成申请专利291项,其中发明专利90项,实用新型专利201项。授权专利201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84项。

华冶在施工技术上创造了拥有许多“全国第一”的光环:第一个创造冶金矿山竖井月成井205.6米的全国新纪录;全国惟一承担1503.6米国内矿山最深竖井施工的企业;国内首家使用的德国二手设备—燃气鼓风机组,由中国华冶安装完成,工期仅用了7个月,比合理工期提前 5个月,攻克了引进设备异域安装调试的难题;公司总承包的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跨度弦支穹顶钢结构钢结构建筑工程——大连市体育馆,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从完善设计方案、到结构计算、再到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标准,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其中弦支穹顶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自主创新,华冶精心打造出矿山超深井快速掘进、高难度场馆、超高层建筑产品品牌形象。

华冶主编完成了《冶金矿山井巷工程测量规范》、《冶金矿山井巷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冶金矿山井巷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项行业标准,通过国家工信部审核,并在全国发布实施,提高了公司在矿山行业话语权。在超深井施工新技术、工法和专利,掀起了冶金矿山市场大变革,推动冶金矿山深部开拓趋势大发展。截至目前,在矿山超深井施工方面,先后承建了武钢程潮铁矿1135.6米、鞍钢弓长岭铁矿1022米,首开超深井施工的先河,创造了月成井205.6米的全国纪录,使我国冶金矿山竖井施工首次突破200米大关。这在国内冶金矿山建设竖井施工领域的领军地位,独一无二。2012年4月19日,华冶中标的辽宁本溪龙新矿业思山岭铁矿探矿井副井工程,井深1503.9米,井筒净断面10米,是迄今国内矿山最深的竖井。

在场馆建设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打造出以“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大连市中心体育馆”和“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场馆建设众多杰作,成为新近崛起的中冶建筑业的精锐之师。华冶承建的大连星海国际会展中心,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其设施先进,装饰豪华,是一座集展览、会议、贸易、信息、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豪华会堂式的现代化展览场馆。在中国华冶的精心组织下,施工绝对工期仅用了22个月,比国内同类展馆建设周期缩短14个月,创出了国内展馆施工之最。速度之快,质量之好,受到社会各界称赞。2005年建成启用以来,数次达沃斯夏季论坛、G20峰会等国际会议和展事在此成功举办。华冶承建的大连市中心体育馆工程主体结构获大连优质主体结构工程,被中冶集团、辽宁省确定为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立项工程,给业界带来震撼力和影响力,成为场馆建设中又一个崛起的“中国华冶”品牌,彰现了现代中国华冶自主创新的强大实力。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方面,华冶总承包的重庆威斯汀大酒店工程是超高层钢—混凝土结构建筑,地下6层、地上54层、高度245.8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是重庆市新地标建筑,是迄今承建的“中冶集团第一高”。该工程毗邻解放碑CBD商业圈核心区,街区主干道建筑物和人员密集,施工场地狭小,施工难度大。在施工过程中,华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推广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9大项、17个子项,并形成了“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超高层建筑核心筒液压爬升模板施工技术”等2项公司科技成果,1项部级工法和6项企业级工法,申请了“超高层建筑钢结构测量仪器专用支撑架、建筑喷涂防腐防火涂料施工装置”等8件专利,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技术创新,节约了材料,减少了施工设备、设施、机具和人员的投入,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保证了工程安全,受到业主高度评价,展现了中国华冶人敢打硬仗的豪迈气概。充分体现了华冶人自我创新、力求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上级的称赞。中冶原董事长经天亮、中冶集团董事长国文清、中国中冶总裁张兆祥等领导到华冶视察时,对华冶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华冶已成长为中冶集团施工单位中优秀的企业之一,成为推动中冶集团资源开发板块的强大支撑。

 “走出去”开拓海外

华冶坚持国内外两个市场并举,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国际化稳步迈上新台阶。早在1982年,华冶就参加了香港木湖——坳头——大揽涌输水工程的疏水隧道施工,公司承包了该工程的I—L隧道,全长4712.3米。1982年11月开工,1985年12月竣工,历时36个月,经试水运行,工程质量良好,于1986年10月正式开通启用,树立了华冶品牌形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司发挥设计院龙头作用,先后承接了俄罗斯、泰国、越南、孟加拉国、印尼、印度等国家的电力项目设计,进一步扩大了海外承包工程业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内建筑市场日益饱和、市场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下,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开拓海外矿业市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00年,华冶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谦比希铜矿复矿建设,施工中克服重重困难,战高温夺高产,为恢复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2003年7月正式投产,受到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的高度赞扬,推动华冶走向世界。

2006年12月,中冶组建了以华冶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中冶阿根廷铁矿有限公司。在希拉格兰德铁矿生产恢复工作中,华冶面临着从语言(SPANISH)到人员招募、物资采购、社会环境的挑战,克服了点多面广、新工多及人员不足、技术人员匮乏和劳资纠纷频繁等困难,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狠抓管理,生产恢复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打通了采矿、选矿、精矿输送和码头装运整个生产流程,并于2010年底实现了产品进口销售。自2010年开始实现产品进口以来,其业绩不断好转,经营状况良好。截止2013年12月30日,已累计开采铁矿砂 600多万吨,按时完成既定生产计划。2013年11月5日上午,中国中冶副总裁王永光在中冶大厦会见了来访的阿根廷矿业国务秘书马约拉尔一行时,对中国华冶在推进希拉格兰德铁矿恢复生产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今年7月1日华冶顺利接受了中冶杜达铅锌矿,为稳妥推进杜达项目相关工作,公司成立了项目推进组,制订了杜达铅锌矿建设与生产恢复总体方案。目前,正在加紧施工生产的交接和前期准备工作。

以文化力 提升软实力

华冶历届高管层认识到:“奋斗、创新、拼搏,始终是中国华冶40年来的基调,也是企业文化的鲜明特色”。

早在1986年12月,公司就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勇于拼搏、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得到职工的认同。

以全国劳动模范马万水同志命名的马万水工程队调入华冶后,华冶一直把马万水精神当作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作华冶企业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当作华冶企业文化的基石。为进一步弘扬马万水精神,积聚正能量,引领中国华冶在新形势下再铸辉煌。

多年来,公司先后多次做出决定,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学习马万水工程队和弘扬马万水精神为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为弘扬马万水精神,公司先后在邯郸、北京、天津办公地点为马万水同志塑像,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电视剧《马万水和他的战友们》,召开马万水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编辑出版马万水画册、排演情景剧《铁汉马万水》、召开马万水精神研讨会,建立马万水事迹展览室,并把学习弘扬马万水精神当作新员工入职的必修课,使马万水精神深深植根于干部职工心中。

公司把学习践行马万水精神落实到推动公司发展上来,大力营造“艰苦奋斗、务实创新、勇于拼搏、争创一流”的氛围,成为公司转型发展的榜样力量。围绕公司重点项目、难点项目和上台阶项目,大力弘扬马万水“把住红旗不放、站在排头不让”和 “艰苦奋斗、严细求精、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通过组建青年突击队、科技攻关小组,开展“党员先锋号”、“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把学习践行马万水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促进了重点工程建设。

通过马万水精神的传承,凝聚了奋发向上的士气,克服困难的勇气,汇聚了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造就了一支“拉得出、调得动、过得硬、打得胜”的员工队伍。广大员工在工作中,发扬马万水精神,艰苦奋斗,拼搏奉献,自觉遵纪守法,质量、安全、服务、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合同履约率达100%。并创出一大批国家、省部级优质工程,并多次刷新全国冶金矿山建设新纪录。2010年9月,公司在凌钢保国铁矿铁蛋山矿区副井技改工程施工中,发扬马万水勇攀高峰的精神,严密组织,精细管理,创出了全国冶金矿山竖井月成井205.6米的新纪录,成为全国同行业对标学习的榜样。在草楼铁矿施工中,发扬马万水艰苦奋斗精神,用3年时间,建成年采矿能力200万吨的草楼铁矿,创出了业界著名的“草楼度”,创造了国内冶金大型地下矿山建设史上的奇迹。安徽分公司草楼项目部掘进队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红旗班组”荣誉称号。在峨口铁矿技改项目施工中,克服了塌方、涌水、绿泥岩等困难,2013年在太钢集团季度综合评比中连续三次夺魁,使马万水的红旗在太钢峨口铁矿建设工地高高飘扬。

“四十而不惑”。对中国华冶来讲,肩负做大做强中国中冶资源开发板块使命,把资源开发作为转型的主业,同国内外企业友好合作,互惠发展,这是华冶转型的发展目标。华冶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技术领先、品牌优先、国际化经营、管理创新、人才强企”等五大战略,建设实力华冶、活力华冶、魅力华冶、和谐华冶、幸福华冶,再创新的辉煌。

注(1):鲁尔是德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资基础。它以采煤工业起家,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建立发展了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带动了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的发展。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