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今年以来,山钢集团济钢的自主创新工作宛如老树开新花,呈现新气象:烧结机余热发电项目输出到包括鞍钢在内的多家钢铁企业,干熄焦技术输出到包括印度企业在内的10多家单位;高强耐磨钢、低铝钢、汽车传动轴管用钢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成功,部分高端产品已投放市场;济钢承担的第二批济南“泉城学者”建设项目课题通过验收……

从依靠数量增长获取规模效益,到依靠自主开发提升整体实力,济钢正在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实施多项新举措,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集群,实现战略转型。

低碳花开只争朝夕

2010年5月20日,济钢文化中心广场上,“低碳经济,引领企业发展未来”、“第九届科技活动周暨第十届钢铁年会”的横幅随风舞动,科技创新成果展板前人头攒动,气氛热烈。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还面临着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中国的钢铁工业必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大力发展低碳冶金技术,实现系统节能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有机结合。”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在济钢科技周上的主题报告,引起在场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共鸣。

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济钢依托自主创新,创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特别是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开发了大量国内、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期间,济钢围绕“做专、做精、做强”主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并启动了首批10项公司级、6项生产厂级核心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总经理蔡漳平在科技大会上说:“要发挥好过去循环经济的好传统,进一步加速推进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公司级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技术开发要只争朝夕。”

今年上半年,济钢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水平,利用余热余能发电量达到14.5亿千瓦时;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区域循环、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子,加大废弃物环保处理力度,利用钢渣、水渣分别生产渣钢4万吨、矿渣微粉80万吨;继续利用烧结工艺环保处置济南裕兴化工厂铬渣废物,3月份以来已处理3500多吨。

在把握自主创新方向的同时,济钢加快淘汰落后及产业调整的步伐。6月12日,第一炼铁厂5#350立方米高炉正式关停。“一炼铁小高炉淘汰以后,原址上不会新建任何钢铁项目。从目前看,和济南市政府联合建设城市绿化、垃圾处理等低碳项目倾向性较大。”济钢规划部部长赵培建告诉笔者。

四大学院花香满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济钢厉兵秣马,从危机中寻找机遇,苦练内功,克服自主创新前进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济钢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孙卫华,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他,现在却成了科技学院的院长。

在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翁宇庆院士和济钢董事长毕志超共同为新成立的济钢科技学院和济钢软件学院揭牌。两个学院与前期成立的商学院、产业研究院,是集团公司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国内外智力、科技、管理等资源,为济钢发展提供服务的新尝试,旨在通过“四大学院”的高效运作,紧密跟踪冶金行业前沿技术,及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济钢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四大学院”成立以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做了十几场专题讲座,听讲人员普遍感到受益匪浅。

“济钢转型,科技垂范”——这是济钢科技协会在广大科技人员中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他们创办了“创新沙龙”,推行知识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参加“极贫资源用极端技术成功应用的实践说明了什么”大讨论,掀起一场“头脑风暴”,为济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慧库和发动机,目前由济钢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移动隔板式流化床分级煤调湿工艺关键技术开发”已获得政府资助。

从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到成立“四大学院”,济钢正在为科技人员自主创新搭建一座自由驰骋的平台。

人才使用花开并蒂

“质量体现我们的尊严,创新体现我们的智慧。我要用创新精神攻克质量难关,打造济钢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6月12日济钢科技工作表彰大会上,科技工作标兵赵登报的发言。赵登报作为第三炼钢厂质量攻关组负责人,发挥专业优势,改进工艺技术,成功解决了热轧铸坯裂纹和超低碳钢生产难题,为树立济钢品牌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次会议上,共有22名科技工作标兵、106名科技工作先进个人以及10项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受到隆重表彰和奖励,奖励总额达到296万元。总经理蔡漳平强调:“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做精、做专、做强钢铁企业,都呼唤一大批科技型、创新型的工程师涌现出来;呼唤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实干家涌现出来;呼唤一大批致力于非钢产业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的优秀科技人才、创新人才涌现出来。”

为提高自主创新队伍素质,济钢专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人才管理、培养、使用办法。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即评选10名左右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0名左右专业技术带头人、1000名左右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在“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生产经营关键岗位,实施优秀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确保这一关系济钢未来二三十年的希望工程早日达产达效。积极向上级推荐优秀人才,有1人入选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5人入选山东省级人选,有2人纳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山东省推荐范围。

吴开明是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由他作为负责人与济钢共同完成的《船用钢板分层缺陷的研究》项目,今年顺利通过验收。经过双方的通力合作,济钢船用钢板分层缺陷率由6%降低到的0.84%,远远超过了课题最初确定的目标,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6月3日,吴开明被授予第二批“泉城学者”荣誉称号。近年来,济钢积极引进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借助外脑,联合研发,推动自主创新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

春耕秋收,春华秋实。济钢人相信,企业自主创新之花开得越艳丽,战略转型的果实就会越加丰硕。 (鲁攀)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