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自主创新开新花
——山钢集团济钢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侧记
    发布日期:2010-08-12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今年以来,山钢集团济钢的自主创新工作宛如老树开新花,呈现新气象:烧结机余热发电项目输出到包括鞍钢在内的多家钢铁企业,干熄焦技术输出到包括印度企业在内的10多家单位;高强耐磨钢、低铝钢、汽车传动轴管用钢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成功,部分高端产品已投放市场;济钢承担的第二批济南“泉城学者”建设项目课题通过验收……
从依靠数量增长获取规模效益,到依靠自主开发提升整体实力,济钢正在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实施多项新举措,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集群,实现战略转型。低碳花开只争朝夕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还面临着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中国的钢铁工业必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大力发展低碳冶金技术,实现系统节能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有机结合。”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宇庆在济钢科技周上的主题报告,引起在场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共鸣。
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近年来,济钢依托自主创新,创出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特别是在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领域,开发了大量国内、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期间,济钢围绕“做专、做精、做强”主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并启动了首批10项公司级、6项生产厂级核心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总经理蔡漳平在科技大会上说:“要发挥好过去循环经济的好传统,进一步加速推进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公司级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技术开发要只争朝夕。” 今年上半年,济钢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水平,利用余热余能发电量达到14.5亿千瓦时;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区域循环、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子,加大废弃物环保处理力度,利用钢渣、水渣分别生产渣钢4万吨、矿渣微粉80万吨;继续利用烧结工艺环保处置济南裕兴化工厂铬渣废物,3月份以来已处理3500多吨。 在把握自主创新方向的同时,济钢加快淘汰落后及产业调整的步伐。四大学院花香满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济钢厉兵秣马,从危机中寻找机遇,苦练内功,克服自主创新前进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济钢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孙卫华,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他,现在却成了科技学院的院长。 在科技活动周开幕式上,翁宇庆院士和济钢董事长毕志超共同为新成立的济钢科技学院和济钢软件学院揭牌。两个学院与前期成立的商学院、产业研究院,是集团公司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国内外智力、科技、管理等资源,为济钢发展提供服务的新尝试,旨在通过“四大学院”的高效运作,紧密跟踪冶金行业前沿技术,及时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为济钢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四大学院”成立以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做了十几场专题讲座,听讲人员普遍感到受益匪浅。 “济钢转型,科技垂范”——这是济钢科技协会在广大科技人员中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他们创办了“创新沙龙”,推行知识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参加“极贫资源用极端技术成功应用的实践说明了什么”大讨论,掀起一场“头脑风暴”,为济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慧库和发动机,目前由济钢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型移动隔板式流化床分级煤调湿工艺关键技术开发”已获得政府资助。 从设立人才使用花开并蒂
“质量体现我们的尊严,创新体现我们的智慧。我要用创新精神攻克质量难关,打造济钢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