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声声入耳,2010年6月25日建成投产的武钢三冷轧连续热镀锌机组,气势恢宏。这是国内首个全国产化的高端镀锌机组,是中冶南方时隔多年后,再战冷轧连续热镀锌领域捧获的重大成果。 据项目经理梁芳介绍,国内大约有140多条镀锌机组,但大部分机组生产出来的镀锌板品质较低,并且多分布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此次承接的武钢三冷轧连续热镀锌机组,以生产高档汽车板和家电面板为主,是连续热镀锌机组中性能最高、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条生产线,对于机组生产的产品强度、板面质量等要求极高,对于中冶南方,这意味着一次技术的飞跃,对项目建设团队,这无疑是一次压力的突破。

一个难得的机遇

如此高端的镀锌机组国内自主集成,即便在武钢的冷轧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因此,业主的选择非常慎重。 项目投标阶段,竞争异常激烈,起初,因为业绩的原因,业主决策团队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冶南方“与老外没法比”,没有能力担此重任。 然而,参与投标的每一个人都深知,这个项目对于中冶南方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冷轧领域抢占了国内技术制高点的中冶南方,在连续热镀锌方面却业绩平平,早年只在华冶做过一条较为低端的处理机组,此次若能如愿拿下这一项目并顺利建成投产,将成为中冶南方将在该领域迅速崛起,掌握主动,扩大影响的一块“金字招牌”,为承接大型碳钢连退机组打下基础,而如果失去这次机会,用梁芳的话说,“我们将很可能失去整个镀锌市场”。 面对业主的不信任,从各个部门抽调的得力干将迅速投入到一场前途未卜的攻坚战中。他们立刻着手项目的筹备工作,广泛收集资料,对投标方案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技术装备水平上坚持先进、适用、可靠的原则,贯彻“少投入、多产出、高起点、见效快、质量好”的建设方针,为确保整体装备水平的先进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他们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对新技术、新设备进行研究分析,将其有针对性地纳入方案中。 2007年5月项目前期技术交流工作启动,我们的方案和努力,让业主对中冶南方在连续热镀锌领域的技术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而在技术交流过程中,我们的专业团队展现出来的对镀锌专有设备的了解程度,更是让业主消除了疑虑,最终把这条冷轧工艺最复杂、设备类型最多、控制水平要求极高的连续热镀锌机组交给了中冶南方。

一场华丽的技术攻坚战

面对压力,项目部每一个人都卯足了劲,要证明自己,彻底征服业主,技术是最好的武器,炼就武器的,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这一个项目部,而是冷轧事业部整个团队的智慧凝结。 作为全国首例自主集成的高端镀锌机组,武钢三冷轧连续热镀锌机组拥有国内同类机组中最为“上乘”的配置,产品品种非常丰富,集合了光整、净化、耐指纹、磷化等多种功能,很多设备的设计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是一片空白。经过深入的技术分析,针对机组的技术难点,冷轧事业部组织了多项专题的技术开发,汇聚集体的力量,让没有参与该项目的技术骨干也深入其中,碰撞思想,激发灵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经困扰技术人员的难点,成了项目成功投运后最抢眼的亮点。 提升能力为500吨的锌锅升降装置,是项目部面临的第一个技术难题。由于锌液为熔融状态,要求锌锅提升过程中运行平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前,该设备均采用进口,但由于其体积庞大,需要花费大量外汇。为此,冷轧事业部成立了由李祖松、唐建斌、张翼、朱维、张剑南组成的专题研发小组,开发了3级柱塞缸升降、叉形连杆机构机械同步的锌锅升降装置,对机架级连杆进行了有限元计算,保证机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为提高其安全性能,他们用比例阀控制液压系统,并设置软管破例自动保护系统,防止由此引起的平台倾斜。 同样作为技术难点被攻克的还有出口飞剪装置和大型立式活套。出口飞剪装置,要求在60m/min的速度下对带钢进行分切,然后按照定尺要求剪切废料及样品,并分别输出。为达到其速度和功能要求,项目部陈洁通过对机组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对机架的有限元计算,顺利完成了该装置的开发,现场调试效果良好;单车500m套量的大型立式活套是中冶南方首次设计,王崇望、徐启发等巧妙利用杠杆调节原理,实现了单电机驱动双卷筒的卷扬传动机构,采用先进的补偿辊技术提高了活套的运行精度,同时,利用配重降低了传动功率消耗。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的努力,不仅使项目团队信心倍增,更是对迷信进口技术的部分人以有力的一击。为节省项目投资,业主对同时建设的镀锌机组和连退机组均提出了出口采用步进梁加60m长的运输链的要求(机组中运输的钢卷21卷,其中最大卷重为28.6吨),而负责连退机组设计的SVAI专家给予了否定,他们提出,钢卷轴向与运输链方向相同,运输钢卷数量过多,不安全。对此,冷轧事业部谨慎考量,没有轻言放弃,迅速组织梁芳、李祖松、张璟三人到宝钢进行考查,并与国内外大型链条供货商进行多次技术交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完成了大型运输链方案。而最终我们的方案,不仅受到了武钢的认可,更为SVAI专家所采纳。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案是成功的,我们的技术水平并不比外方差。 一句“中国的西马克”承

担高端镀锌机组的技术总负责工作,少不了会面临引进设备的集成问题。而此次,武钢三冷轧连续热镀锌机组引进了九大单体设备,且供货商大多来自不同的国家,诸如DREVER公司这类国际知名企业,在该项目中也是以分供货商的角色参与,这在中冶南方冷轧工程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如何将这些知名企业的专有设备“组合”到机组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体现的是“集成”的能力,更是技术总负责的含金量。 专有设备的选型至关重要,在技术交流过程中,项目组经过3轮交流,确定了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经济合理的设备结构型式。接下来,在参与方多、接口复杂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有效的技术沟通成为一件引进集成的重要前提。由于没有项目秘书,各专业主要设计人又有繁重的设计任务在身,项目经理梁芳主动承担了所有对外接口及相关问题协调处理。这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每天要应对多份邮件及传真,要组织、督促项目部完成计划中的任务,由于无法与外商面对面交流,而一个问题有时候牵扯到好几个供货商,要妥善处理往往要折腾好几个来回。 锌锅区域工艺、设备接口关系、设备分交界面都非常复杂,涉及五家供货商。设计尚未开始,项目组就考虑到该区域工作的难度,召开了5方联合开球会,进行了有效的沟通。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设计和供货问题不断暴露,项目组再次多方协调,分别于2008年11月7日2009年7月1日召开了两次锌锅区域专题设计联络会,对设计和供货问题进行梳理,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解决和规避措施,为项目的顺利推进铺平道路。 为避免设计接口错误或漏项,项目组要求所有资料由设计经理或工艺专业进行汇总。这项工作不是简单地收集资料,而是要求站在技术总成的角度,发现设计界面存在的问题。为便于汇总,所有资料都制定了统一的模板格式,虽然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但确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了承担合同范围内的工作,项目部尽一切可能,为业主排忧解难,被业主称赞为“中国的西马克”。 设备安装期间,项目部组织对所有接口和界面进行二次清理,发现有一半以上引进单体设备供货商未完成中间配管等设计,为加快项目进度,项目部主动服务业主,免费完成了上述设计。对于清理中发现的本应由外方供货但却发生疏漏的部分,只要接到业主委托,项目部都会及时跟进补缺。 现场调试期间,调试的计划、组织、参数的确认及调试中问题的处理等,都是在项目部的主导下完成的。其中一些工作都远远超出了设备成套的范围,但凡业主提出要求,项目部的成员都会不分专业、不分部门,毫不推诿,尽心尽责地完成。

一次精细化管理的成功

如何在突破技术屏障的同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是项目组思考的另一个问题。 “效益来自领先的技术和精细的管理”,在前期策划阶段,项目部针对该机组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对设计工作进行了细分,同类的设备制定专人来做,提高设计效率和专业化程度;同时,在不改变技术附件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方案降低成本,是项目部在设计中始终没有放松的弦,结构型式的确定、电机功率的选择、安全系数的拿捏、材料以及加工精度的把握,项目部反复斟酌,慎重选择,力争做到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采购是控制成本及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为做到采购招标的精细化,镀锌机组各专业主要设计人按照加工难度、制造特点等标准对设备标段进行了精心划分,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供货厂商参与竞标,对于外购的配套件,则实行集中采购。标段的细分虽然增加了设计人员和采购工程师的工作量,但对于成本、进度、质量等的控制却大有裨益,在后期技术服务期间,可以省去设备制造厂商参与协调的中间环节,直接调度配套件供货商及时处理设备问题。整个项目做下来,项目部共完成80多个标段的招标工作。在机组单试过程中,设备修改量极少,调试过程非常顺利,DREVER公司技术专家也对我们的设备翘首称赞。 通过对设计及采购的双重控制,项目最终的经济效益超过了预计的指标。 从2007年5月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到2010年6月项目成功热试,武钢三冷轧连续热镀锌机组,历时3年,用近乎完美的答卷征服了业主。在热试现场,武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胡望明对项目建设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说“镀锌机组为国内自主集成、设备成套,该项目投资省、设计合理、设备质量好、解决问题速度快,比某些外方做的还好,以后就按照这种方式操作,大胆向前走!” 154套设备施工图,107套转化设计图,4571吨供货量,当一张张蓝图最终幻化为宏伟的生产线,中冶南方在冷轧热镀锌这个久违的市场上开启了一扇门。 (中冶南方   马    岚)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