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荆棘之路,它见证了科技创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这是一条希望之路,它蕴藏着企业转型发展、创新提升的源泉和动力。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秉持着中国五冶“坚持持续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文化,肩负着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托,积极行进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弘扬了技术创新精神,培育了科技创新文化,营造了科技创新环境,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收获了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他们就是——中国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团队。

中国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紧紧围绕企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要求,瞄准国家和世界冶金建筑业产品科技前沿,积极抢占企业科技发展至高点,取得了出色的创新业绩:2006~2011年,53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在2007年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公司3项专利荣获了金奖,3项专利获得了银奖;在2009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公司5项专利荣获了金奖。2010年,公司通过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验收,荣膺“上海市专利示范企业”。2011年,公司荣获了“中冶集团2011年度科技创新优秀团队”。

通过持续的、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公司的技术创新形象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中国五冶集团获得“中冶集团创新型企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先进企业”、“中国中冶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建设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等命名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近年来,根据中国五冶集团“二五”科技规划的要求,上海有限公司全面、扎实地推进了技术创新工作,着力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探索了企业创新机制,认真落实了技术创新责任、管理和考核,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加强了技术创新机构建设。技术中心作为公司科技创新的主要研发机构,是公司技术创新与研究的管理、组织部门。几年来,该公司不断完善体系,相继成立了地下工程、钢结构与装备制造、工业炉窑、大型机械设备安装与工业管道、电气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业设备维护与检修、工程检测与监测等11个技术研发分中心。公司技术研发由技术中心负责组织、管理、考核和验收,研发课题由各研发分中心实施,形成了较完善的组织、研发管理体系。公司成立的技术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各司其职,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技术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技术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组织和领导公司技术创新工作、技术开发工作,确定了公司技术发展的方向,决策了公司的重大技术问题;专家委员会在技术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工作,对公司的重大技术活动进行了论证、评审、鉴定,并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意见。

其次,加强了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公司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职责和工作机制。《技术开发与创新管理办法》对技术创新管理流程、科技基金的提取与使用、科研人员的奖励等进行了规定;《科技投入财务管理、统计及考核办法》等制度,加强了科技投入经费的计划、使用、管理和统计工作;《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专利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公司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奖励与报酬、管理要求与流程等进行了规范。同时,公司还通过大型讲座、业务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了对系统相关管理制度的宣贯,进一步强化了制度的执行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加大了科技投入。根据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公司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并每年提取营业收入的0.1%~0.5%资金不断地形成补充,用以加大对创新项目直接科技投入的支撑和奖励。公司通过指标考核和利用科技投入享受国家科技财税政策,大力引导二级单位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同时,积极申报了重大科研项目,争取上级和政府部门的资助。自2007年以来,公司的《高等级、大口径直缝焊管生产线安装技术与专用设备研究》、《大型空间钢网架制作组装及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延长干熄焦核心设备干熄炉使用寿命检修维护技术研究》等3项施工新技术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财政支持。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而拥有一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而又德才兼备的人才则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公司以人为本,在大力宏扬“创新、责任”的企业文化的主旋律下,积极培养了科技创新人才,努力践行了科技创新文化。按照公司“八支人才队伍” 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公司积极拓宽了培养渠道,加强了对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外送、内培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敏锐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傅仁义等一批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科技专家、技术带头人等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公司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公司充分发挥了导师制的传、帮、带培养机制的作用,以近5年左右参加工作、具有发展潜质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重点,通过专业导师的管理带教,一大批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长为公司中级管理人才或项目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逐步形成了公司科技创新的人才梯队。在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精英迅速成长起来,全身心地志力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于公司的转型发展、创新提升。

截止2011年末,公司在职职工总人数332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1983人,占总职工人数的59.6%;从事研究开发人员515人,占总职工人数的15.5%,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9人,高级工程师234人,工程师561人;公司拥有炉窑、土建、机械、焊接、测量、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带头人及专家55人。

公司科技创新团队以“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的企业发展总战略为己任,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融入到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事业之中,围绕技术创新的重点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作业绩。同时,他们还积极主编或参编国家了规范、行业规范等,把企业的科技创新成就回报给国家、奉献于社会。公司先后主编了《焦化机械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经国家建设部审批已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焦化机械设备安装规范》(已报国家建设部)、《硅钢工程机械设备安装验收规范》、《挤压钢管工程设备安装与验收规范》(正在编撰);参编了《冶金电气设备工程安装验收规范》、《工业炉砌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烧结机械设备工程安装验收规范》、《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国家规范,这些规范均已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参编的《冶金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测量规范》等行业规范正处于最后的修改之中。

                  研究开发创新技术   积极转化科技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公司对技术研究开发条件进行了改善,创造条件地吸收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抓好了前沿性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了创新性的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并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提高了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公司积极以科技进步为基础,不断加强了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在总体上提高了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强力支撑了公司的项目履约,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07年,公司科技创新团队针对直缝焊管生产线设备安装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他们通过对国内第一台、也是引进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大口径直缝焊管生产线,对国内再集成的宝钢大口径直缝焊管生产线设备安装技术进行了研究,使宝钢生产出了国内当时尚无的大口径直缝焊管,解决了我国西气东输战略所要求的利用大口径直缝焊管代替无缝钢管用于长距离、恶劣环境状态下的输气难题,促进了西气东输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产品的国有化。该项目的成功研发,解决了高等级、大口径直缝焊管工程项目中场地、工况受限情况下超大、超重的生产线设备和构件的吊装、安装问题和高压、厚壁液压系统管道的焊接问题。该课题的开发与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质量,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施工成本,满足了工程施工的需求,提高了公司的综合施工能力,而且也使该公司的大口径直缝焊管工程施工技术走在了同类企业的前沿,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宝钢UOE工程中,公司对高等级、大口径直缝焊管生产线安装技术进行了成功的应用,填补了国家在此施工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由于工期安排合理,技术准备充分,各种预案具备,施工中减少返工等,单项工程与国外安装相比工期提前三个月,节约费用达21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生产线工程先后被授予“金钢奖”、“上海市《申安杯》优质安装工程奖”、“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中冶集团优质工程奖”等。科技创新形成的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高等级、大口径直缝焊管生产线—O成型机安装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了中冶集团201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DN500以下厚壁管道自动焊接工艺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荣获了上海市安装协会2007年度“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中冶集团200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安装协会2009年第九届科技成果二等奖。《组合式大型构件或设备吊装、就位装置》、《大直径厚壁管道焊接对口装置》、《管道组合式对口器》 等获得了授权专利。

此外,在该项成果中形成的“DN500以下厚壁管道自动焊接机器人技术”、“大直径厚壁管道焊接对口装置”、“管道组合式对口器”等专利技术和成果已在公司后续工程项目--韶钢烧结工程、唐山瑞丰高炉工程、宝钢无取向硅钢工程项目(宝钢冷四标项目)、梅钢干熄焦工程、宝钢特殊钢项目、九江中厚板项目、舞阳宽厚板项目、鲁宝钢管搬迁及结构调整工程等项目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有力地支撑了项目履约,为公司拓展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公司承担了国家财政部施工新技术研发项目“延长干熄焦核心设备——干熄炉使用寿命检修维护技术研究”。该项目科技研发总投入约870万元。项目研发团队以宝钢、马钢、莱钢、本钢、杭钢等单位各类干熄炉的内衬结构特点、在不同时期内衬的损坏情况、内衬材料理化指标、干熄炉生产操作等情况对干熄炉斜风道支柱结构形式以及干熄炉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情况为研究载体,对生产运行情况、干熄炉的内衬图纸、耐材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编制出了不同寿命期内衬检修规程——《干熄炉内衬年修维护规程》、《干熄炉内衬中修维护规程》和《干熄炉内衬大修维护规程》。在专用设备研制方面,对公司已经研发出的《干熄炉斜风道检修吊顶技术》进行了升级,对冷却段吊盘和模板专用装置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应用的经济适用性。公司工业炉窑技术研发分中心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调研、项目论证,形成了1项集团科技成果、4项专利等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到了检修中,得到了业主、项目管理公司等的充分肯定。科技成果《干熄炉内衬耐火材料检修技术研究与应用》已通过了中冶集团成果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干熄焦斜风道支撑砖检修施工工艺》等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发明专利;《干熄焦内衬检修技术》等论著已由交大出版社出版发行。

市场开拓、技术先行。公司通过推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合理化建议等工作,加大了技术的应用力度。为了进一步将传统专业技术做精做细,公司继续大力组织制定了企业的内部工法和标准,并积极向外申报。同时,大力倡导有技术含量的专利技术开发,将传统专业技术按“精细化”的要求进行了成套技术总结。公司努力探索和建设以“1个中心”和“11个研发分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转型发展战略,继续加大推进了地基、道路、桥梁、机场、水泥、炉窑等行业和专业技术总结等,全面推进了科技术创新工作,突破了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在多个工程领域形成了专业技术优势,形成了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成套核心技术;建筑主业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和新装备、新材料的应用得到极大的提升,科技研发项目取得了佳绩,成果运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公司的转型发展、创新提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五”开启了公司科技创新又一篇章。围绕“达到并具备有完善组织体系和较强研发能力、较强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能力的技术型企业”的工作目标,公司紧扣工程承包、钢结构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三大主业,明确了在工程承包方面,进一步提升冶金工程施工承包技术,提升冶金项目检修、服务技术,开拓非冶工程承包技术,开拓节能、环保产品经营与工程承包技术,掌握海外工程承包技术等工程承包领域的技术等;在钢结构及装备制造方面,大力发展“高、大、精、重”钢结构制作技术,即高层、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桥梁、锅炉框架梁等重型钢结构、冶金、化工、环保、除尘等非标设备钢结构,提升钢结构设计能力、提升钢结构CAD与CAM技术、优化钢结构生产线设备,打造钢结构设计、制造、安装、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技术。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开发及工程相关服务技术的科技创新。

企业科技创新任重道远!中国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认真践行创新文化,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努力创造含金量更高的创新成果,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创新提升打造鲲鹏之翅! (傅瑶)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