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九个月,一群人,一个奇迹
——中冶长天攀钢新钢钒烧结系统改造二期工程实录
    发布日期:2012-06-13
在蜿蜒奔腾的金沙江两岸,一座座石头山沿着盘旋错落的宽窄公路向远处伸展,沿途车流不息。阳光依恋这里,虽已入冬,依旧温暖如春。傍晚,漫步金沙江边,繁茵簇拥,人来人往。晴朗多星的夜空下,是这座山城散落在金沙江畔的万家灯火。
这里是攀枝花——昔日的“象牙微雕钢城”,今日的“中国钒钛之都”。来到这里,是为了分享属于攀钢和中冶长天的又一份荣耀。攀钢集团攀钢钒炼铁厂烧结系统技术改造二期工程提前3个月投产,短短9个月工期,创造了360㎡烧结机建设史上的新纪录;深山裂谷中,中冶长天在这个坐落着我国西部最大钢铁生产基地,名叫“弄弄坪”的狭窄山坡上,又一次为攀钢创作出了一件成功的“微雕作品”。
攀钢钒公司总经理段向东笑称这是一个关于“一群疯子创造奇迹”的故事。庆功宴上,大家互道感谢,紧紧握手,拍肩拥抱。四十多年过去了,物逝人移,惟有这肝胆相照、几代传承的深厚情谊,坚固如昔。
9个月,承受工期压顶的巨大压力,克服孤独坚守山城,中冶长天攀钢烧结二期项目团队——这支在时间激流中迅速成长的队伍,正如那些生长于河谷山涧的攀枝花——甘于寂寞,却傲然挺立,花开之时,红艳似火,纵情怒放。
左手情谊,右手责任
攀钢钒原有的六台烧结机大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烧结面积小导致无法满足冶炼需要,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能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铁烧工序生产能力不匹配影响降本增效,攀钢钒决定分期分批对烧结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技术改造,以提高整体装备和环保水平。一期工程2009年6月投产,按照规划,二期工程随后上马,要在拆除炼铁厂1、2号烧结机的基础上,就地新建一台360㎡烧结机。
一期的成功合作,让业主毫无悬念地把二期继续交给中冶长天。在距离一期工程结束还不到十个月,长天人第一时间回到攀枝花,紧锣密鼓地建起“中冶长天攀钢烧结二期工程项目部”。团队依旧年轻——从部门经理到工程管理人员,2/3为年轻人,其中不乏80后;而这台360㎡烧结机同样需要边拆边建,建设场地依旧非常狭窄,拥挤窘迫。尽管有了一期工程在先的经验,大家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二期建设的实际难度也远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5月,攀钢钒公司领导率队亲赴中冶长天,提出了“二期工程必须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投产”的急迫要求。“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项目经理赵志红而言,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面前,突如其来的“工期提前”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可业主已经没有退路,能否顺利提前投产对他们来说“生死攸关”。不能犹疑,不能推脱,出于情谊,出于责任,中冶长天都要与攀钢并肩同行。即使希望渺小,阻力巨大,也要“甩开膀子,为提前投产放手一搏”!
“微雕”:长天人的工程艺术
四十多年前,攀枝花建设者们曾以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在“弄弄坪”这块东西长2.5公里 ,南北宽不到1公里 的狭小山坡上,依山水之势建起了攀钢。从此,“象牙微雕钢城”闻名于世。
有人称之为“神刻意雕”。但对于中冶长天来说,不管场地是大是小,一件工程“作品”都必须精准无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单凭感觉、靠经验随意“用刀下笔”。
场地究竟有多小?项目经理赵志红介绍说:“一期7万多平米已经非常拥挤了,二期占地不到4万平米,其中还包括了脱硫装置、余热锅炉的场地,管线、通廊布置必须非常紧凑。现场只有一条单行通道,设计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大型设备连进场都困难重重,就更不用提安装了”。而与此同时,工程开工后,老厂1、2号烧结机没有全部拆完,业主的场地移交、与老厂的其它衔接工作一直持续到4月才基本结束。
一边是在异常狭窄的场地拆旧建新,一边还要为确保攀钢钒其它车间的正常生产而共用道路、交叉施工,工程的现场组织、安全管理难度极大。这样一种各方不断衔接、交错、协调的状况,贯穿了整个项目建设的始终。
到5月,更大的难题出现了。投产时间一度被业主提前到12月底,之后又提前到12月21日 ,正常工期被压缩了足足3个月!这就意味着中冶长天项目团队除了要在拥挤窘迫的场地“精雕细刻”出一座烧结厂,还要与时间、速度来一场艰苦的较量,如果完成,就是创造奇迹!
耳边还回响着业主的重托,工期已一天天逼近。由于工期压顶,现场所有工作必须事先部署周密,衔接紧凑;由于场地局限,设备进场、安装必须精心策划,精准到位。为了争分夺秒,项目团队在“精细化管理”上下足功夫,频出妙招:
施工图寄到攀枝花现场耽搁时间,就先以电子版的形式沟通,现场项目部收到图纸后,第一时间根据现场情况反馈信息,快速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施工组织方面,项目部有的放矢,牢牢抓住关键环节,集中人力物力,用最快速度完成主厂房、电气楼、配料室等主体工程的建设,其中主厂房3月27日 开工,7月30日 封顶,仅用4个月就做完了平时需6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电气楼建设最高潮时,5天就能建好一层楼;抓住重大节点的控制,如烧结机、除尘器、混合机、环冷机等主要设备的安装时间,确保工程进度不打折扣;
为了在局促的场地上让大型设备顺利进场、安装,从9月份开始,除正常的例会,项目部每天“早九点、晚七点半”开会,与业主、施工单位一起确定第二天的施工内容,协调场地、道路,安排设备的进场顺序,甚至把进场时间精确到了“小时”,提前策划“哪个时段进哪台设备”。在设备安装最高峰的20多天里,排队进入现场的大吊车曾一度达到一天18台的密集程度,项目部现场指挥,吊车一台接一台陆续进场,并到指定地点执行安装任务,紧张有序。11月底进入冲刺阶段,施工单位对施工作业面的需求让狭小拥挤的场地更显“捉襟见肘”,项目部通过与业主协调,要求施工单位按时间段排队进场并进行计时施工;
场地小,没有配套仓储,项目部要求所有设备提前发货,并精确到天数,一旦到货先储备到临时仓库,以随时满足现场“争分夺秒”的安装需要;
攀枝花地处偏远的西南山区,设备要进来,必经泥巴山,此山一到冬季,多被冰雪覆盖,运送设备的货车常常在山下一等就是好几天,加上当时正闹柴油荒,平常发货后四天半能送到的设备往往要半个月才能运达现场。采购工程师每天电话联系司机,跟踪行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设备的进场、安装时间,确保安排精准,衔接到位;
为了确保工程提前投产,项目部所有人几乎没有节假日,工程进入白热化阶段,他们晚上坚持上班,实行“两班倒”,遇有重要节点,如设备进场、试车、联动试车,实行“三班倒”。试车阶段,为了盯守现场,节省时间,项目部后勤组精心地把中餐、晚餐打包送到现场,于是会议室就变成了临时食堂兼休息室;
……
和时间赛跑,这就是长天人的“微雕”功夫——心怀全局,于局部精雕细琢,分秒之内、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我们是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四十多年来,攀钢和中冶长天就像是两支约定好一起攀登的队伍,分享、承受着钢铁赤子的幸福与艰辛。几十年共同合作、共同成长的经历,让他们聚集起来就是一根压不断的脊梁,以强大的合力冲破这深山裂谷中的一切阻碍。
工期最紧张时,设备供应商唐冶公司由于拉闸限电无法正常生产,不能按时提供篦条,导致台车发货时间无限期延后。项目副经理、采购经理张政心急火燎地赶到唐冶催赶设备,无奈还是因为限电原因对方无法按时交货。怎么办?台车是工程保产的关键,没有与台车相匹配的足够的篦条,将无法进行联动试车,投产时间只能推后。情况紧急,没有退路,只有“借”!向谁借?向业主借!项目部急中生智,决定让唐冶先把28台空台车发货到攀枝花,同时向攀钢借用一万根篦条,等台车顺利安装完毕,唐冶将所欠篦条发来后,再以物还物,将篦条还给攀钢。工期压顶,面对中冶长天的请求,攀钢二话不说随即就向项目部提供出一万根篦条,一场关于“篦条”的抢点战就在这样一种并肩作战的气氛里,有惊无险地夺取全胜。
9个月里,业主不仅给了中冶长天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甚至亲力亲为,投身建设。至今仍让中冶长天攀钢项目部记忆深刻的是:台车安装时,所有的活在两天之内基本全部干完,因为当时在车间里的所有攀钢钒的工作人员都赶来帮忙,“人心齐,泰山移”;在向“12.21” 冲刺的最后50多天里,攀钢钒炼铁厂二期烧结项目相关负责人每天都和中冶长天项目部召开碰头会议,协调道路、场地,安排第二天的施工内容,从未间断……
12月20日 傍晚,离工程正式投产不到24个小时。当看到烧结机建设史上的奇迹即将诞生在这个自己倾注了全部心力的地方,攀钢集团总经理余自甦动情地说:“攀钢与中冶长天有着三代人的历史友谊,从一开始我就坚信,中冶长天一定会帮攀钢分担,奇迹也一定会实现,因为我们是最亲密的合作伙伴”。
坚守,为了创造奇迹
每天,当太阳升起,中冶长天攀钢烧结二期项目团队就迎着攀枝花的第一缕阳光奔赴现场了。他们说,这里几乎天天可以看见阳光,这里的阳光让人觉得充满希望,要不停的努力,向前。
从弄弄坪现场到项目部驻地小攀枝花,近四十分钟车程的距离,每天往返两回。金沙江、绵延的大小石头山、宽宽窄窄的公路是他们每天的风景。从最开始享受风景,到后来一上车就休息补觉,这群“他乡之客”已经越来越适应在攀枝花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个距离长沙一千七百多公里的山城,孤独感在所难免。然而团队的力量常常是巨大的,它给人以温暖,让人品尝到和一群人一起付出是艰辛,更是满足。
除了攀钢二期烧结工程,赵志红还担任了西昌两台360㎡烧结机工程的项目经理,被攀钢钒公司总经理段向东笑称为“赵三疯”。作为公司第一个同时兼管两个总承包工程、三台烧结机的项目经理,他说自己“虽然已经做过一期,二期还是收获很多,只不过现在面对再大的困难或者获得再大的肯定,都要比做一期的时候更从容和淡定了”。
项目副经理兼采购经理张政,一期曾因减速机的意外断轴耽误了试车节点,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嚎啕大哭,这一次他又为了催赶关键设备——台车,坐了80多个小时火车辗转到唐冶公司,短暂停留后又坐80多个小时火车回到攀枝花。
看到施工经理胡小辉的时候,他正在现场办公室的长椅边叠被子,嘴里含着烟。听说他每天三包烟,加上现场指挥施工,协调工作量巨大,嗓子常常都喊哑。被子是他从项目部驻地直接搬到现场的,为了随时熬夜加班。赵志红跟别人谈起他时总说,“胡小辉已经7个多月没有回过长沙了,他的工作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
于心舟和雷少辉是两位年轻的部门经理,分别负责费控和财务工作,一个是三四岁孩子的妈妈,一个才刚刚荣当爸爸几个月。他们埋首工作里,为项目的顺利进行“理好财,把好关”,也以此来减轻对家中幼儿的思念。
电气专业负责人杨祖斌在项目部算是一位老同志了,为了抢工期,他带着手下的三个年轻人晚上放电缆,接线,校线,调试,这样连续干了好多天。已经在十多个总承包项目服务过的他说起这个项目的艰苦,也是深有体会:“整个三电工程一般至少要两个月干完的活,在攀钢二期项目48天就干完了,而且这个场地算是其中最小的了”。
刘雁飞,负责三电调试,公司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之一,大家都称他为“刘 教授”。由于一直在做攀钢的项目,也参加过一期工程的建设,专业能力过硬的他让业主相关专业人员很是信服。
邓学求,80后,虽然年轻,但一说到“邓学求”,从项目经理、副经理到施工经理都评价他“有责任心,有管好本专业自留地的意识,每天到现场检查设备,污泥满身,是个很认真实干的小伙子。”
杨柳,水道专业工程师,刚毕业不久就被派到攀枝花来施工服务。这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孩子第一次出现在项目部,就给了大家很好的印象:穿着厚重的大头皮鞋,穿着宽大的工作服,带着安全帽,一点没有初到现场的怯懦和过于注重形象的做作。一到现场,技术服务、施工安排井井有条;当现场给水的水管全部由埋地改成明覆,全由她在现场负责处理,赵志红评价她“能吃苦的劲头一点不输给男同志”。
罗可,长天重工环冷机项目负责人。这个第一次独立负责环冷机施工的80后,带领着30余人的团队,仅用100天完成了环冷机的施工、安装和试车,打破了环冷机项目最快120天的工期记录。
……
当奇迹实现,曾经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的九个月,让攀钢烧结二期项目团队成为中冶长天总承包建设史上宝贵的财富。坚守山城工作生活,源于他们对业主的承诺、对创造奇迹的渴望,更赖于对攀枝花这片土地越来越深的感情。
也许,绵延的青山显露不出他们的忙碌身影,滚滚的金沙江水留不住他们的匆忙脚步,但攀枝花永远充满希望的阳光,将追随着豪情满腔的中冶长天建设者们,跋涉征战到下一个远方…… (蒋 玮)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