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钢铁技术服务公司。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钢铁行业微利亏损,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该公司立足宝钢,服务上海,面向全国,坚持经济做强、服务做优、技术做精,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保稳定,企业发展稳健。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6.12亿元,开创了历史最好水平。坚持安全第一要务,在上海市2011年度行业(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连续第三年荣获优胜单位称号。坚持创新研发,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97项,发明专利30多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三服务一促进”大规模走访一线职工家庭活动,投入200多万元,慰问一万多名员工家庭。上海市总工会领导先后三下公司现场高温慰问。公司连续六年获得上海市AAA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并获中国诚信企业和上海市三星级诚信创建单位称号,去年公司财务绩效考核排名位居集团各施工企业之首,连续三年获集团“四好领导班子”称号,今年又喜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公司以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和技术,努力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钢铁服务企业,树立了市场品牌,赢得了社会美誉度。

一、坚持产业发展战略,做强做优主营业务。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冶宝钢技术领导审时度势,确定了“稳中求进、转型提升、做强做优、科学发展”的总要求。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安义多次强调指出:转型发展是公司应对危机,把握机遇,突破瓶颈的科学选择;是公司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资源重组的重要路径;也是公司做强做优,实现“三五”期间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举措。转型发展已成为全公司各级干部、广大党员、全体员工的共识和公司“三五”发展的主旋律。围绕转型发展,两级公司领导多次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围绕主营业务,各单位积极走向市场,开拓市场。围绕产业发展,各级领导创新思维,科学帷幄,优化升级。

几年来,中冶宝钢技术在产业发展定位、经营结构优化、并购整合重组等方面通过实施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公司连续九年实现了企业经营的良性发展和效益的稳步增长,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除服务宝钢的主打市场外,还先后开辟了韶钢、涟钢、太钢、马钢、莱钢、日钢、邯钢、鲁宝、南钢、珠海粤裕丰钢厂、新疆八钢和湛江钢铁等外部检修协力市场,纵横全国九省市,以“钢铁技术服务业”为主导,加快实施转型提升,设备检修走技术加管理、协力生产走投资加规模、加工制造走研发加品牌的质量效益型产业发展道路,实现钢铁技术服务主业的做强做优。

二、坚持三个聚焦,促进企业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

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董事长刘安义在基层走访调研中明确提出了“三个聚焦、二个下移、一个确保”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强调要聚焦现场、聚焦市场、聚焦员工队伍建设,以提升服务质量,保住现场,以产品优势、专业优势、服务优势、管理优势、原有市场优势和相对成本优势等稳定市场、巩固市场,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市场化转型,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把专业定位、功能定位、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定位与宝钢的总体市场形势、经营环境相结合。要加强员工队伍素质提升,抓好员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二个下移”上,做到经营重心下移和成本管理重心下移,积极引导基层单位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严格管理,降低成本,提升经营质量。在“一个确保”上,面对今年营业规模指标下调、利润下降的新形势,努力实现稳中求进,重点确保一线员工收入不降低。公司各级干部、全体员工围绕“三个聚焦”动脑筋,争先进,创佳绩,形成了外部市场发展稳健,营业收入稳中有升,员工队伍保持稳定,公司效益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管理精细化科学化,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以“三标”、“三审”为抓手,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有业务就有管理,有管理就有制度,有制度就有流程的管理体系建设目标。本着“缩短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精干高效”的原则,坚持推行两级公司、一级核算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标准化作业为抓手,提升员工素质和现场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作业区创建活动,实施涉及7大项、46小项的考核,并加强现场可视化管理,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了作业区的管理水平和作业长的管理能力。

深入对标提升管理,广泛开展“对标找差、做强做优”活动,公司两级党委积极策划引导,加强正面宣传,营造对标找差氛围,形成了全公司、全系统、全员对标找差热潮,各级领导干部对标找差,着力解决思想认识,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各基层、各系统对标找差,着力促进精细化管理;全体员工对标找差,着力提高认同感、责任感。在对标找差活动中,各单位深入发动,稳步推进,多角度、分层面,深层次剖析在经营开拓、安全质量、技术创新、成本控制、技能提升、基础管理、党务标化等方面的管理短板,持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认真开展与行业、与业主、与兄弟单位之间的对标找差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如,有的单位采用数字化对标,以图表、数据对比分析,量化标准,度量差距,科学找差,精准找差。有的单位坚持“有先必争、有标必夺、有差必补”,做好“三个对标”,加强对标登高。还有的单位围绕降低新车油耗对标找差,对照同类车型标准,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开展新车型的技术优化,实现新购的北奔自卸车和平板车百公里油耗分别下降15%和18%,对标找差促进了管理精细化科学化,使企业降本工作得到落实。

坚持以科技提升管理,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健全科技创新制度,强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集聚企业创新活力。开展全员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通过群众性的“五小”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近五年来,有150多项优秀成果获得公司表彰,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4100条,采纳2600条,产生经济效益2230万元。有4人获得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新人奖表彰,有4个团队获上海市科技创新团队,有11项成果获得上海市优秀成果发明奖,其中优秀发明金奖2项。强化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公司累计有近40项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累计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近二百项,其中发明专利30多项。公司被中冶集团授予创新型企业称号。

四、坚持安全第一要务,实现企业生产稳定顺行。

以层层签订安环责任书、推行履职考核和综合绩效考核考评为抓手,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比、验收和达标为抓手,开展全面对标、整改和提升工作。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为抓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组织设置、充实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以带班值班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为抓手,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和效果,提升管理执行力。以“两新”人员安全技能鉴定和岗位技能提升为抓手,全面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员工安全意识技能。以开展岗位尽职教育和开展安全管理人员绩效评价为抓手,促进安全系统管理人员对岗位的认同感、认知度。以开展“三车”和机动车管控为抓手,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行业(系统)安全工作优胜单位称号。

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大力实施凝聚力工程,深入推进“三服务一促进”走访慰问活动,历时半年多共走访慰问了11425名员工家庭,公司投入近200万元。此次走访慰问活动在群众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摸清了员工家庭情况,凝聚了员工队伍,激发了员工干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去年公司扎实开展为员工办实事工作,全年共组织实施实事工程项目30项,惠及一万八千多名员工。06年以来,公司各级工会慰问伤病职工7520人次,慰问现场战高温的职工9万人次。共对125户特困家庭,376人次进行了帮扶,发放特困资金93.2万元。上海市总工会领导也多次深入公司慰问劳模先进集体和一线员工。

开展“我为党旗增光彩”、“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示范岗”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党员戴党徽亮身份,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在两级公司机关开展“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活动,不断加强和巩固公司“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通过组织观看党风廉政建设警示片、邀请宝山区检察院领导到公司授课等方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开展“六型”班组创建活动,定期召开班组建设推进大会,今年又表彰了100个“标杆班组”、100名优秀班组长、100名员工安全员代表,上海市总工会领导亲临大会颁奖,并作重要讲话,将班组建设活动不断推进深化。近年来,公司有多个班组获得“上海市文明班组”、“上海市红旗文明岗”、 “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

连续三年开展高温慰问活动,2011年专门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到外地项目部慰问演出,受到好评。公司每年还花费200余万元为每一位员工(包含农民工)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及时对员工身体健康进行监护。并为员工购买了人身意外险、大病医保和因疾病死亡一次性补贴等商业保险,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确保了企业稳定。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先后成功举办了“五一劳动者之歌”演唱会、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会,还每年举办一期“迎新晚会”,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广大职工群众的赞誉。 (中冶宝钢技术 张志发)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