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冶天工集团公布验收的2011年度第一批重大技术研发课题,一改过去那种对施工技术进行总结、提炼的传统模式,而完全是对企业转型后新的领域、新的市场所面临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试验。感觉一股清新的技术创新风气扑面而来,标志着中冶天工技术创新又吹响了新的进军号。

中冶天工集团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体系、完善机制、强化制度、设立基金、加大投入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效能力,充分发挥了技术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要想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得寻求新的突破。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必须成为企业转型发展和开拓新的市场领域的排头兵和突击队。于是,以突破新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打破新进入领域的技术壁垒为目标任务的技术创新、研发攻坚战拉开了战幕;一个个以技术为先导的设计、策划方案让技术先于市场,为进入新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专家委员会指导和审批重大技术方案的智囊团实现了联动,成为了新技术的掌握者和推广者,成为了技术攻关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回顾近年来中冶天工集团的技术创新之路,不乏艰辛和感动。

    一、自主创新体系促创新,创新管理制度做保证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管理体系,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科技进步、创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组织保证。为了深化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7年中冶天工集团成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技术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是全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为技术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和决策依据;中冶天工设立科技发展部,负责技术创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基层单位建立了以总工为首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实行总工负责制,并在大型工程中设项目总工,一般工程或专业单一的工程设项目技术负责人。形成了上下贯通、职责分明、流程顺畅、执行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为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存在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公司高级专家的技术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中冶天工集团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中冶天工正在进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了技术数据库,将技术方案、工法、专利等科技成果进行收集,实现中冶天工集团内部技术资源共享,实现科技工作信息传递畅通。中冶天工集团对科技资源实施统一管理,一些技术资源如重大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等进行收集管理,为解决相类似的问题提供参考。同时中冶天工集团加强了科技情报检索和内外部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和高新技术,将外部信息变成企业内有效的资源,并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技术交流、咨询服务和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是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重点和前提。中冶天工根据中冶集团科技创新的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中冶天工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对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技术开发经费和科技发展基金管理、技术创新成果奖励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进行了规范;下发了《中冶天工“3111152”人才工程评价标准及评选办法》、《中冶天工优秀人才管理细则》、《中冶天工员工培训管理办法》、《中冶天工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效管理制度,为创新团队建设、优秀人才动态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下发了《专利管理办法》、《重点技术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工法管理办法》、《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规定》、《执业资格人员奖励办法》、《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管理办法》、《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为中冶天工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和行动准则。

中冶天工集团还设立了科技发展基金。基层单位从2007年开始每年按当年完成的企业营业收入的0.2%上交中冶天工集团总部,以保证中冶天工集团科技发展基金的经费来源,使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随企业营业收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逐年增加,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中冶天工集团科技发展基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主要用于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申报的集团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资金配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投入、组织重大科技活动、企业级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的奖励、对中冶天工集团取得执业注册证书的人员的奖励等工作。中冶天工集团对科技发展基金的发放、使用等环节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从设立至2011年底,中冶天工集团已自筹到科技发展基金6987万元,发放1055万元,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营造技术创新浓厚氛围

为了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冶天工集团制定了《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表彰奖励在中冶天工集团科技发展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规定每年对专利发明人、科技成果研发人进行重奖,如获得一项专利,奖励1-5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的,最高奖励60万元等。中冶天工集团已召开了两次科技大会,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共发放了531万元的奖金。

此外,中冶天工集团还制定了《执业资格人员奖励办法》、《高级专家管理办法》等,对取得与中冶天工业务相关的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并在中冶天工集团注册的员工按月发放奖金50-700元/月,对评选出的中冶天工集团的高级专家每年享受5万元的补助。

中冶天工集团在一些基层单位建立了“专业工程师制度”试点工作,从项目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中聘任单位的首席专业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并享受300-800/人/月的技术岗位津贴,赋予他们责任,让这些技术人员真正成为工程施工现场的技术创新带头人,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建立起新的、规范的阳光通道,从而使每个工程项目都能真正形成一支技术攻关队伍,在工程技术的实践中发现、培养和锻炼人才,使中冶天工集团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中冶天工一直致力于创新环境的培育,酿造创新氛围,公司以“开放、包容,创新、进取”文化为根本理念,注重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中冶天工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经过短短几年的务实持续推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获得中冶集团创新型企业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特种钢结构中试基地;2009年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天津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中冶天工集团组织完成了中冶压力容器工程技术中心的筹建工作,并顺利通过中国中冶的验收。这两个研发机构搭建了中冶天工集团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为全面提升企业装备制造板块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十一五”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多次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为技术创新先进单位,被中冶集团评为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单位。

    在工法管理方面,中冶天工集团积极推进工法的开发和编制工作,多次组织工法的培训和讲座。工法选题紧密结合重点工程,并通过工程实践加以提炼总结,使申报工法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目前,企业共有83项工法被评为省部级工法,其中有多项工法被推荐参加国家级工法的评审,并获得国家级工法4项,名列中国中冶各子公司榜首。通过这些工法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积累,推进了企业技术标准化的进程,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由于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在制度、人力、财力方面给予保障,并把专利技术的申报列为对二级单位领导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内容之一,促进了二级单位领导对专利技术研发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继2007年企业在专利技术申报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后,“二五”期间,中冶天工集团累计完成专利申请314项、有效专利169项,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和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并多次被评为中国中冶知识产权先进单位。其中,由企业承建的天津空港国际中心工程和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Ф258热轧管工程被住建部评为第六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承建的“五矿营口宽厚板升级改造项目工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综合楼工程地下部分土建工程”、“沙钢华盛炼铁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高炉工程”被确定为 2010年度中国中冶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并在2010年底有2项工程顺利通过了中国中冶的验收;企业承建的“中国一重第三联合厂房工程”和 “空港物流加工区航空产业支持中心工程”被确定为 2010年度天津市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专利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9年被确定为天津市专利试点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2011年被列为天津市专利示范单位。中冶天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资助下,专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至2011年,累计申请专利323件,获得授权的专利达到了22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件。中冶天工的知识产权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公司上下已初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中冶天工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已经实现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专利申请数量在不断上升的同时,专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专利布局,围绕一个核心技术申请多个专利,形成“专利池”,形成有效保护。

 2007-2011年,中冶天工集团共有41项科技成果通过了中国中冶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有21项成果获中国中冶科学技术奖。这些获奖成果都有创新性和先进性,增加了企业的技术积累,彰显了企业实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有14项核心技术被中国冶金建设协会认定为冶金行业专有技术;承担的科研项目“混凝土资源在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的循环利用”项目获国家财政部资助资金160万元;《不锈钢复合板球罐制造技术研发项目》获得国家财政部资助资金100万元;申报的《全站仪测量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财政部资助资金80万元;申报的“逆变脉冲埋弧焊设备及工艺研发”项目被列为国家财政部资助的科研项目,并获得30万元的资助。2011年,深入开展了砂加气砌块生产可行性研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围绕660MN挤压机设备安装工程与同济机器人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并初步达成了技术合作意向,同时该项目被确定为国家财政资助项目,获得资助资金60万元。2011年,中冶天工获得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保税区和滨海新区的专利资助金共计17万元;获得中冶集团的科学技术奖、优秀论文奖和专利资助金19.6万元,获得中冶集团奖励的国家和集团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资助资金260万元。

中冶天工集团负责主编的《空分制氧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77-2011)、《烧结机械设备安装规范》(GB20723-2011)、参编的行业技术标准《耐热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YB/T4252-2011)已公布发行。中冶天工集团承担的两项冶金行业标准的主编工作进展顺利,《焊管设备安装规范》已完成报批稿,《炼钢连铸检修标准》初审稿已完成并通过了审查。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和不竭动力,是维系企业经营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技术保证。中冶天工集团在实现企业“三五”规划期间,在整体施工技术实力实现较大跨越,主要技术领域和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同行业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在房屋建筑、市政公用、路桥、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工程、装备制造、机电工程等非钢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力争在同行业形成更大竞争优势。中冶天工集团将以技术为先导,整合科技资源,优化、提升、升级传统优势技术,大力开拓非钢市场,在多个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领域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各分、子公司针对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不断引进、消化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技术装备,拓展高端市场,尽快形成自己独特的成套技术,提高自主开发、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冶天工集团将以不断创新进取,开放包容的气概去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冶天工  郑 宏)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