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追 梦
——中国十九冶建设成都二环路“双快”工程纪实
    发布日期:2013-06-09
□周 萍 向永川
交通兴市,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梦想。 出门坐车,出行方便,成都市民的梦想。 优质,高速建成成都二环路“双快”工程,中国十九冶的梦想。 375个日夜,西部铁军将士风餐露宿,攻坚克难,众志成城,用忠诚、用智慧、用汗水、用业绩点燃梦想……
“我宣布,二环路东段改造工程EPC2合同段主体工程开工!”2012年4月26日凌晨零时,随着董事长田野一声令下,中国十九冶承建的成都二环路东段改造工程EPC2合同段中央绿化带的两侧立起第一块蓝色围挡,成都市“交通先行”战略项目之一的二环路“双快”主体工程开始全线打围。 全国首创,将快速公交、快速路合二为一,共同架上高架桥的成都二环路“双快”工程,全长28.3公里,是成都市首条大容量快速公交路和中心城区首条快速路,也是成都2012年最大的道路建设工程。这条“双快”路的新建,等于让成都再造一条“强大版”的二环路,将大大改善成都的交通现状。 中国十九冶承担“双快”工程东段解放路至建设南路约3.6公里的施工任务。
十六项第一我们无愧西部铁军的名号
“成都东二环工程开工伊始,我们确定了‘争一’的目标。有人怀疑、有人摇头,但我们做到了!这就是西部铁军!” 这是2013年3月17日,田野董事长在成都总部机关查找“十大思想病”座谈会上讲的一段话。 “争第一”,这是中国十九冶确定的成都东二环工程建设的目标,有人觉得目标定得太高,有人半信半疑,有人断言目标不能实现。这都不是空穴来风:成都东二环工程EPC2标段地处中心城区地段,道路所经之处均属交通要道,沿线居民密集,过经车辆众多,交通十分紧张,桥梁施工可利用的空间狭小,几乎无回旋余地,施工受到限制;地下管网纵横交错,特别是燃气管道和高压电缆错综复杂,安全风险突出;构件体量超大,专业化程度高,大型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投入量大;外部协调困难,需要与40多个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这些都是常规工程遇不到的困难。 而这样一个非常规的工程工期却非常紧张,常规工期应该在两年半完成的工期压缩到一年零两个月;施工队伍众多,大大小小的具有雄厚实力的施工队伍达7个。 实现“争一”目标,只有一个字,难! 但我们是“西部铁军”,再难也要争! 为了争“第一”,西部铁军指挥部前移到东二环。 东二环工程一中标,中国十九冶迅速集合有市政工程施工经验的优秀项目管理人员成立了项目经理部。桥梁公路专家、路桥分公司副经理张发平任项目经理,中国十九冶总经理助理齐玉清负责总协调,借调组织了100多人的项目管理团队,在项目经理下设生产、商务、技术、安全、协调八位副经理,又分设合约、内业技术、工程、质安、材料设备、测量6个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下分16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技术质量、安全生产、后勤保障和文明施工等。 从成都东二环工程开工的那一天起,中国十九冶董事长田野、总经理蔡仲斌等领导现场坐镇,指挥着强大的项目管理团队高速运转,机关各部室管理人员驻守现场,随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只要在成都,田野董事长总会出现在二环现场,一到星期六,无论事务多忙,无论身体多么疲惫,他总会准时出现在东二环项目部会议室,主持召开现场例会。从开工到完工,他和蔡仲斌等领导主持召开了42次办公例会,问情况、找原因、提要求,有苦口婆心的劝说,有轻声细雨的关怀,也有拍桌子发脾气。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董事长,就在这简陋的工地“指挥部”里运筹帷幄,为工程建设决策,为全体参战员工传递正能量。 每个大的节点,每个环节的“第一次”,田野董事长和领导班子成员必定到场,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道工序都组织得井然有序,安全有效。2012年9月10日凌晨,东二环吊装首片箱梁,田野、蔡仲斌、刘伟、欧成华、丁晓波、林朝盛、李潇、吴国洪、易图吉等领导现场督导。凌晨1:30,大雨倾盆,但吊装不能停!工人们来不及穿雨衣,更不能打伞,强大的灯光下是他们奋力拼抢的身影。田野和他的副手们矗立在雨中,雨点打在脸上,模糊了双眼,他挥袖擦去,这时,一把雨伞悄悄罩在他的头上,“把伞撤了!”田野轻声命令,“工人们冒雨作业,我们为什么不能冒雨指挥!”伞轻轻挪走了,这一夜,这群人在大雨中指挥着,见证了二环路东半环首片箱梁的成功吊装。 东二环建设牵动着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成都交投领导的心。他们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工作。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市长葛红林、市政协主席唐川平、市委副书记邓修明;成都交投董事长蔡华等多次来到施工现场,鼓励参建员工建好二环民心工程。 东二环建设也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甚至中央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中国冶金报、中国中冶等媒体一直跟踪报道,宣传东二环西部铁军的壮举。 为了争“第一”,全公司一盘棋一股劲,团结协作创佳绩。 东二环建设的“人、机、料、财、技术”等关键的要素,都由集团公司统一计划,统一协调。东二环施工牵涉到勘察设计及桩基、土建、测量、路桥、箱梁预制、钢结构制作及安装、电器安装等各个专业,涵盖了全公司的专业范畴。 在项目部的科学组织下,成都有限、设备工程分公司、钢构分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工安分公司、电装分公司不辱使命、不讲条件,昼夜拼抢,40多家土建劳务队伍在东二环摆开了战场;28个参建单位“比速度、赛工程进度;比安全,赛遵章守纪;比质量,赛工程创优;比管理,赛创利能力;比技术,赛科技创新;比团结,赛协作精神”,参建员工在劳动竞赛中创优争优,26支作业队、30名员工在竞赛中获优秀单位和优秀个人,22名员工登上了中国十九冶报的“光荣榜”;成都机关员工共350人次,两个多月通宵维持现场吊装秩序,确保箱梁吊装顺利完成。 风险、矛盾、制约,在协作的号角中化解;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在团结的歌声中确保。 为了争“第一”,24小时连轴转,打的是硬仗、恶仗。 整个东二环完成桩基818根、承台226个、盖梁167个、小箱梁1159片、钢箱梁9200吨。 这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后面,是十九冶人通宵达旦的拼抢,弥漫着恶仗、硬仗的硝烟。 设备分公司的小箱梁战役打得悲壮,163个日日夜夜,转运小箱梁1084片,安装小箱梁1120片。当人们看到箱梁加个“小”字时,脑海里怎么也不会和庞然大物联系起来,但事实是,所谓小箱梁其实是长30米,宽2.4米,高1.7米,重110吨的混凝土梁,运送箱梁必须是超长的大型运输车辆。第一次承担架桥工作的设备分公司投入大型吊装设备204台,运梁车21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专注,措施上保证”,这是设备人的承诺,163天夜间吊装,确保每片梁安全就位,他们做到了。当小箱梁吊装接近尾声时,设备分公司年轻员工古亮对记者说:“快熬过来了,等全部吊装结束,我要睡个三天三夜!” 成都有限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急、难、险、重,他们用铁肩扛起,为整个合同段供应商砼17.5万立方米;高效完成了墩柱、盖梁施工,湿接缝施工,防撞墙施工,BRT公交站、灯杆基础、交通智能化系统等施工。 钢构分公司出色完成了钢结构的制作、安装任务。“创先争优建美好成都”主题劳动竞赛激发了钢构人的劳动热情,共完成钢箱梁、钢支架、护栏等1050吨钢结构的加工制作、拼装及现场安装,完成12147吨材料、构件的装卸、转运和运输,守住了各个节点,实现了构件一次合格率达95%以上现场消缺为零的目标。 勘察设计分公司桩基施工凸显专业优势。作为地基基础施工的专业单位,利用专业优势,全面完成主线高架桥439根桩基施工任务,比计划工期提前5天。同时承接了桩基检测和钢结构检测、常规检测工作,为项目安全和质量提供了保证。 工安分公司勇当二环救援队。哪里有困难,哪里要增援,工安分公司就出现在哪里,48片大型钢箱梁的拼装焊接和吊装,吊装最重的钢盖梁(300吨),工安人勇于担当。 电装分公司把“光彩”留给了东二环。2013年4月25日,桥面层路灯和底层道路吸顶灯放亮;5月20日,刃具立交桥护栏灯全部放亮,照明工程在全线八个标段率先全程放亮。
铸造精品我们留下一座丰碑
“让今天铺下的路,成为明天树起的碑”。这是中国十九冶董事长田野开工发言的结束语。 一条路一座碑,见证着中国十九冶铸造精品绣花工程的历程,镌刻着西部铁军“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坚定信念。 东二环工程建立健全了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质量技术管理小组,负责整个工程的技术质量管理和对重大技术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核、论证、实施和持续改进;严格实行质量责任制、质量例会制度、“三检”及交接检查制度、设计交底会制度、技术交底会制度、挂牌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实施《质量工作奖惩办法》、《工程质量奖罚制度》、《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局面。 东二环工程追求高远的创优目标。开工伊始,就制定了争创成都市优质结构工程奖、四川省“天府杯”奖和国家级优秀工程的创杯计划。围绕这一计划,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施工图和相关技术规范、规程、标准;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编制质量控制计划及施工作业指导书;配合并服从工程监理和项目部质检人员的指导;严格按规范要求和施工图纸施工,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采用工序管理点控制方法,以工序质量保证分项质量,凡达不到工序质量标准的坚决返工,直到检验合格才能转入下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必须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执行,每一道工序必须经过专业质量检查人员检查合格后报监理检查。 为了确保创优,东二环项目部把住材料关,严控砂、石、水泥的质量,把好混凝土的配比关,确保预制构件的质量;项目管理人员坚持每天对商砼站、青白江箱梁预制场、龙潭寺预制场、新津预制场、郫县钢构厂及东二段沿线工程施工各环节的原材料、承台、墩柱、盖梁、钢箱梁等施工、制作、安装的全过程进行把关,随时对其质量缺陷进行整改。针对砼冬季施工的难题,邀请中冶建研总院专家现场指导,扫平质量“拦路虎”。 为了确保创优,广泛推广应用建设部十项新技术,以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新材料和新机具的使用创新,采用清水混凝土模板、混凝土裂缝控制等7大项22小项建筑业新技术,推进创优目标实现。 科技创新成为东二环的工程铸造精品的助推器。截至5月17日,整个工程有《桥梁防撞护栏底部竖向可调节钢模板》、《长悬臂盖梁现浇施工支架体系》、《桥梁墩柱盖梁模板拆除》等19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获专利受理;初步完成25项专利技术和12项技术成果,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中冶集团验收达标。 为了确保创优,工程管理苛刻到“绣花”的程度。“又不是造航空母舰、造卫星,要求哪有这么严啊,你要在防撞墙上绣花啊?”这是在一次防撞墙模板的例行检查时,一名工人对项目管理人员钟山云的抱怨。“说对了,我们就是在绣花!”小钟的理直气壮震撼了现场的所有人。是啊,小钟负责20至41号墩,8、9号匝道的质量、安全、施工管理,防撞墙模板的调整、模板的精度够不够,他都要动手检查,达不到标准,没二话,返工!“小小的问题,又看不出来,也不影响大局,别较真儿了。”有人劝他,“我们的高架桥上飞驰的是汽车,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啊!”小钟还是理直气壮。从工程开工到结束,管理人员理直气壮地管,施工人员专心致志地“绣”,严格的苛求下是一流的质量,是等待捧回的“天府杯”和优质工程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心的铸造,持久的磨砺,西部铁军留下的必定是一座座丰碑。
倾情奉献我们笑对成都人民
“不能因为施工而影响市民的生活!东二环不仅是政治工程,更是感情工程!”田野的话掷地有声。
西部铁军追梦人
创造成都二环路十六项第一,铸造东二环精品工程,他们是主角。他们是精锐之师,是一批敢打能拼的“热血斗士”,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西部铁军人民放心”的豪言壮语。 孙田龙主要负责64—120号墩的底层道路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工程前期,孙田龙与新来的另外2名大学生在一名老技术员的带领下,用短短的20天在龙潭立交桥旁把第二预制厂建了起来,并使生产出来的箱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达到了集团公司的要求。 在第二预制厂,孙田龙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一样,到处都是他的身影,不清楚的到处问,不会的就抓紧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赶紧把合格的箱梁送到东二环的现场。他白天检查制作完的箱梁有无质量技术问题,晚上还要监督施工队伍浇筑混凝土。为将最优质的箱梁制作出来,连轴工作30小时以上也是家常便饭。 一次,孙田龙早上8点到预制厂检查监督箱梁的制作,到第二天凌晨6点才往回走。由于二预制厂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始终打不到出租车,加上天还下着雨,沿途走了一公里才坐上车回宿舍休息。看着自己团队生产出来的箱梁架在盖梁上,所有的劳累和疲乏都消失了,升起的只有成就感。 孙正是2012年新分来的大学生,参与了第二预制厂的建设,负责60—83号墩防撞墙与桥面铺装和配合电装分公司进行管线疏通工作。作为一名现场技术员,他深知经验的缺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他一直告诉自己在吃苦的过程中就一定可以得到锻炼,积累经验。 走上社会,角色的转变是孙正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没有周末的概念,没有下班的概念,只要一个电话就要马上到现场解决问题。在二预制厂的时候,为防止外膜加固不牢出现爆膜问题,常常需要技术员在旁看护,孙正一看就是一整个晚上。那时只能在还没到张拉时间的箱梁旁打个盹,不用闹铃,不借助任何人为外力,就会被阵阵寒风给准时叫醒。 “感谢十九冶,让我真正的从学生变成了社会人。在东二环的工作经验就是我人生中的坚实基石!”孙正说。 郭佑春负责现场施工和技术工作,项目施工的“地下”与“天上”,他基本都涉足过。从桩基施工开始,郭佑春就负责旋挖机着桩,接着是承台、墩柱、盖梁的施工,到后期的防撞护栏、湿接缝施工现场和李家沱BRT车站施工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说到如何能把自己手头的活干好,郭佑春说,主要是责任心的问题。在承台施工过程中,因为自己每天都守着作业,所以挖得比较顺利,唯独挖到28号承台时,碰到了麻烦。28号承台开挖后,发现下面市政管线密布,污水管、自来水管、煤气管道全部集中到一个承台里,再加上一个污水井,能遇上的全遇上了。遇到问题只能一项一项解决:把污水井降井、人工开挖避开煤气管道、小心翼翼拆自来水管护墙,再砌好砖,这个承台总算完工。 郭佑春说,责任心是用时间泡出来的。时间长的时候,一天十四五个小时守在工地上。盖梁浇筑的高峰期也正值寒冬,他笑着说,实在冷得受不了时,就爬墩柱,多爬两个墩柱就暖和起来了。 唐琼英是东二环项目试验室的带头人。虽然是一名女性,但巾帼不让须眉,唐琼英充分发挥技术骨干带头作用,与男同志一样下工地,跑现场。在箱梁预制的高峰期,试验室开展得最多工作就是梁体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厚度保护层等检测工作。二环路的梁体使用的是清水混凝土。这种混凝土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属于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因此不同于普通混凝土。为了摸清清水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唐琼英带领她的团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浇注实验。光是减水剂就让5家厂家做了样本墙,最终在省交通厅专家的指导下,通过2次梁体试验,才选定了2家减水剂厂家。 在制梁场的时候,你经常能看到唐琼英头戴安全帽,肩扛检测仪器,从办公室到试验场,从炎炎三伏到数九寒天,她和男同志一样工作,从不间断。在对工程实体进行试验检测回弹时从选点、定位、打磨、检测、记录等等,一套检测程序完成后,往往是汗流浃背、灰尘满面,手磨破了、脚碰疼了,简单处理一下,继续工作。就连一个壮小伙儿把一套检测程序完成后,也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但这对唐琼英来说是再平常不过了。在做砂石砼配合比、钢筋试拉、砼试块试压等检测时,能来一组做一组,决不让检测材料“过夜”。 在二环路的工地上,郑龙汉干得最多的就是来来往往协调施工涉及到的各单位。也许是因为长时间说话,郑龙汉的嘴唇时常皴裂开口。 东二环项目3.6公里施工范围内横跨四个街区,协调,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交管局、电信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地铁公司、公交公司……粗略一算,在这条路施工中,郑龙汉要和27个单位打交道。协调压力最大的还属箱梁运输时期,一千多片混凝土预制箱梁,每片长都在30米左右,重在100吨以上,要从二十多公里外的郊县进入到主城区,压力格外大。 在最后一片小箱梁吊装到位时,郑龙汉也病倒了——视网膜脱落,医生说这病就是累出来的!带着医生和公司的叮嘱,郑龙汉走下火线,但他哪能按照医生的要求在家修养几个月,病情稍微好转,他又出现在了工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家休息也不断接到电话,电话协调不方便,必须到现场,否则会影响工程进度的。”就这样,郑龙汉又回到了工地。 在东二环项目工地上,时常可见一个中等个头、浓眉大眼、头带安全帽、奔波在工地施工危险部位的年青人,他就是东二环项目专职安全员阮建设。有人亲切的称他是“安全专业户”。在他和其他10名专职安全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十九冶东二环项目在成都市建委安监站组织的安全文明施工评比中获第一名。为此,阮建设在工地也小有名气。 开工至今,用阮建设的话来说;“作为工地上管安全的,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因为安全管理专业经验在东二环项目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施工中,阮建设要对违章作业人员进行说服教育,然而常常碰“钉子”,有时还会挨骂受气。遇到难缠的人和事,阮建设总是压住火气,耐心说服,最终达到坚持原则的结果。 “吹得凶不如做得好”是曾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分包队伍的班组长,他带领的团队负责承台、9号匝道湿接缝、防撞护栏等施工任务。说起承台施工,曾彬最骄傲的就是他的班组承担了东二环改造工程的第一个承台和最后一个承台的施工任务。 在最后一次承台基础施工中,由于靠近医院,地段环境复杂,人员来往频繁,地下管网较多,开挖后地下水渗透严重,施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曾彬深知把最后一个承台施工交给他,是项目部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他带领班组兄弟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满是泥浆的基坑里,一边抽水一边支模,24小时轮班。任寒风割脸,任冰水刺骨,他们始终咬牙坚持着,最终优质完成了最后一个承台施工,使中国十九冶成为成都二环路改造工程东西半环首家完成承台施工的单位。 “经过我们手的工程,质量经得起检验!”曾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十足的干劲完成了一个个施工任务。 有一种平凡叫伟大,有一种伟大叫平凡,西部铁军,用超越平凡的力量,构筑着平凡而伟大的梦想。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东二环,天上的街市,美丽的街市,繁华的街市;西部铁军,无字的明星,平凡的明星,耀眼的明星! 穿过街市,走过繁华,洗去昨天的铅华,披上远征的战袍,西部铁军向着更远的方向、向着更高的目标,追逐美丽中冶梦、追逐繁荣四川梦,追逐伟大的中国梦。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