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专利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日期:2013-11-06
□向永川
2013年8月,中国十九冶荣获“四川省第二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被四川省知识产权局、四川省经信委认定为“第三批四川省自主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这在全省仅有10家。在自主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办法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企业必须拥有20件以上的专利或5件以上的发明专利,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较多有效专利这个“硬件”。而在2009年以前,中国十九冶授权专利只有一项。如今,中国十九冶已经申请专利508项,授权373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实用新型专利313项。 聚沙成塔,中国十九冶的专利库是怎样炼成的?
制度保驾护航
2009年是中国十九冶“科技创新年”。这一年,中国十九冶制订了《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战略规划(2009—2020年)》,提出自2010年起,专利申请量以40件为基数,每年递增1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15%以上。在该公司《2011—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中,对年专利申报数量和发明专利申报数量都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 为全面落实两个“规划”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十九冶特别重视保护职工专利申请积极性,把专利过程奖励政策真正执行到位。2010年制定的《科技奖励细则》中,将专利奖励分为资料交讫、专利受理、专利授权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申请奖励,实用新型专利每项4400元,发明专利每项12400元。2010—2012年,中国十九冶下发的过程奖励336 万元中,65%为专利奖励费用。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机构是做好专利工作的基础。2006年,中国十九冶成立技术中心,专门负责建筑工程技术及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工作。2009年进一步加强技术中心建设。中国十九冶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蔡仲斌担任技术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胡伟山为副主任,技术中心专职管理人员7名。同时,25家分、子公司知识产权兼职工作人员为总工程师、管理人员各1名。中国十九冶下设路桥工程技术分中心、钢结构研发工程技术分中心等六个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 随着专利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十九冶逐步进入到提升质量的阶段。为此,该公司一方面加强对专利申请的审核,加大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另一方面,开展《中国十九冶集团专利分析及示范》课题研究,对三年来专利进行系统分析,为制订今后专利保护、维权、评审的规划提供依据,该课题获得攀转枝花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 有了制度的保驾护航,专利工作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实践加速转化
作为施工企业,中国十九冶的专利绝大部份来源于工程建设,又在施工中不断运用,专利运用率90%以上,成为创造效益的有力手段。 2011年3月,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在攀枝花市中国十九冶职教中心开幕。为保证比赛公平公正,大赛组委会成立了探伤组对比赛作品进行探伤。为了满足探伤片子清晰、探伤时间快的要求,中国十九冶勘察设计分公司专门设计了一个装置,通过此装置探伤效率高,效果好。在探伤作品时,工作人员敏锐的发现了该装置的创新点。经过不停讨论修整,提写了四个专利申请材料。如今,四个专利中的《一种射线探伤机用试件支撑固定装置》、《用于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试件射线检测的挂钩》、《射线探伤机用试件支撑固定装置》已经被授权,其中一个发明专利,两个实用新型专利。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国十九冶在施工中提炼专利的同时,专利也促进了施工生产。 2012年4月,中国十九冶中标成都市二环路东段EPC2标段工程。按工程总体计划,近20公里的桥梁防撞护栏的施工时间是90天,施工压力非常大。在工期及安全的压力下,中国十九冶成立了“桥梁现浇混凝土防撞护栏组合整体式模板及支架体系滑移法施工技术”研制小组,将《用于浇筑防撞护栏的模板》、《一种用于桥梁防撞护栏根部的防漏浆防烂根装置》等专利技术运用于实践,以实际条件为突破口将桥梁现浇混凝土防撞护栏施工涉及的资源整合设备化。通过这些专利技术的成功运用,最终比合同工期提前25天完工。 中国十九冶还注重专利技术到产品的转化。2010年,中国十九冶《校线灯》专利被授权,该实用新型专利产品为一款简单实用的电工常用工具。产品具有兼备校验电缆线路通断与“验电笔”的功能,同时还配置辅助照明工具,克服了以往的校线灯难以修理等难题,同时由于校线、验电、照明多功能的巧妙结合,为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的电气施工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及隐患,提供了一个环保节能、安全可靠的实用工具。2012年7月,《校线灯》专利完成产品转换,首批产品300套顺利验收,在该公司各工程项目部的施工中应用,对作业效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中国十九冶积极参加各类专利转化会,如参加第三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资本对接推进会、广西省第一届发明成果展览交易会等。中国十九冶还积极申报四川省、攀枝花市专利转化项目,近年来共申请5项。队伍大力推动
2008年,中国十九冶受理7件实用新型专利,当时认为是突破性的。可是到了2009年,中国十九冶当年就受理专利123件。到目前,中国十九冶的专利申请一直维持在每年100件以上。专利工作取得较大突破,得益于专利队伍的大力推动。 充实人员,增强专利人才队伍活力。中国十九冶根据岗位要求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队伍的活力,形成以总部技术骨干为核心、二级单位科技人员为基础、项目技术人员为补充的专利人才梯队结构。2011年,中国十九冶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从之前的不足2%提高到5%。如今,中国十九冶专利工作战线专(兼)职人数已达百余名。 强化激励,拓展专利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中国十九冶印发《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等,出台并落实专利人才职业发展、晋升通道、奖励机制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专利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2010年开始,中国十九冶制定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计划》,明确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是公司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加强培训,提高专利人才队伍技术水平。中国十九冶健全专利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相继制定了《培训管理办法》、《研究开发费用管理办法》等,通过岗位轮训、纵向人才交流等方式,帮助专利工作人员掌握专利系统架构、要点、难点,提高专利人才队伍技术水平。多次组织内外部培训,专职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邀请专业事务所加强对发明人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职工专利意识得到极大提高,工作中自觉抓专利点、提写申请材料的能力明显增强。 鼓励交流,夯实专利基础管理。随着专利数量的增加,为提高专利质量及管理能力,中国十九冶探索与专利事务所的合作模式,分别与成都虹桥、北京汇泽、南京天翼、深圳远航、武汉开元等多家公司开展合作,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专利基础管理做到了有序、及时、准确。 因为专利成绩突出,中国十九冶2009—2011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冶集团专利管理先进单位”,2011、2012年共8人获得“攀枝花市专利管理先进个人”称号。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