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积极探索新型建筑工业化之路的意义
    发布日期:2013-11-22
中国十七冶集团 陈天京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发展、大批按同一标准设计建造的保障房的开工,使建筑工业化由原来的缓慢发展转变为快速发展成为现实。所谓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房屋建造全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和协同化,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益,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节约。
首先,新型建筑工业化有利于助推保障房建设。
在工厂内将住宅的墙体、厨卫、阳台、楼梯、壁柜等各个部分预先按标准化的流程生产,经过质量检验合格,再运输到施工现场吊装、拼接。这样的房子被形象地称为“积木房子”,不但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且能大幅减少施工现场的噪音、建筑垃圾。另外,施工精度更高,还可以避免住宅质量通病。
2013中国(安徽)建筑产业博览会于今年8月底在芜湖开幕,国内多家建筑业企业就现场展示了这样“搭积木”造房的新技术。据了解,到2017年末,安徽省将推动1000万平方米的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全省新建住宅全装修率达到30%以上,全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年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安徽省将重点建设2个以上综合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必须全部采取建筑工业化,其他城市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也要明确建筑工业化方式的建筑比例。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将建设城镇保障房170万套。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给建筑工业化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将直接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相信4年后,安徽省千万平米“积木房子”必将大庇“寒士”。
其次,新型建筑工业化有利于助推绿色建筑。
当“美丽中国”成为最高级别的国家共识时,改造建筑业,实现绿色建筑GDP的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建筑领域的“国之重任”。为此,安徽省在《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推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100项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和10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占新增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绿色建造的工业化。其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通过标准化设计的优化,减少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材料、资源浪费;通过工厂化生产,减少现场手工湿作业带来的建筑垃圾、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弃置;通过装配化施工,减少噪音排放、现场扬尘、运输遗洒,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实施动态的施工管理,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达到高效、低耗和环保。
可以看出,建筑工业化为推动保障房建设率先执行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探索向绿色、环保、低碳等方向发展,争取让保障房实实在在成为民生工程、利民工程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再次,新型建筑工业化有利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保障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统筹考虑保障房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在实践中,安徽省提出了“产城一体构建新型城镇化”之路。这条路子的核心,就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聚集所带来的多样化需要,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同时要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建筑工业化就是要主动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宜居宜业同步谋划、相互促进。在保障房建设中把生产、生活、生态统一起来。
因为,推进建筑工业化不仅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周期,还可以为城镇化带来新的产业支撑。当前我省农民工的流动性很高,特别是建筑施工业,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建筑产品的质量控制,也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理念,农民工难以转化为城镇市民。通过工厂化生产可有效解决大量的农民工就业问题,通过技术培训可以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和技术工人转型。因此,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保证农民工收入稳定增长,生活、工作条件改善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
建筑工业化“大盘子”已可望又可及。因此,抓住机遇,加快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已是建筑业企业自身要积极谋划的必然选择。当然,我们也能预想到,由于经济、体制、科技、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工业化在我省全面推行仍将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行业领军企业的示范践行和经验分享,更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技术、生产、科研上所做出的尝试。未来前路漫漫,但就“新型建筑工业化”而言,其“科技兴企”、“利国利民”,必然值得建筑业企业努力创造条件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