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找准定位 发挥作用 重在实效
——记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QC小组管理实践
    发布日期:2013-11-27
                            9月16日,从广州举办的第三十五次全国质量管理小组代表会议上传来喜讯,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选派的渣处理车间二修理作业区QC小组,荣获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这是协力分公司连续第5年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的殊荣。 
从2009年至2013年连续5年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的荣誉,来之不易,凝聚了协力分公司全体员工多年来辛勤的汗水。实际上,协力分公司QC小组管理可追溯至2002年,至今已经获得8个年度、9项全国质量管理的大奖:2003年炉窑1炼钢钢包QC小组,课题《改进LF炉钢包修砌工艺,提高钢包包底使用寿命》;2005年炉窑2炼钢真空槽小组,课题《改进浸渍管钢胆机构技术,提高浸渍管管龄》;2007年炼铁四高炉水渣QC小组,课题《消除宝钢四高炉水渣吹制箱蒸汽返冒》;2009年炉窑真空槽QC小组,课题《降低1#RH真空槽单槽作业时间》;2010年铸钢车间运行作业区QC小组,课题《降低宝钢手清坯临时封锁率》;2011年铸钢车间悬浮窑工艺改进QC小组,课题《缩短宝钢悬浮窑通窑排堵作业时间》;2012年炉窑真空槽QC小组,课题《提高宝钢RH整体浸渍管使用寿命》;2013渣处理车间二修理作业区QC小组,课题《降低履带式装载机单机备件成本》都荣获了当年度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另外2003年协力炉窑真空槽班组还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不断探索与完善技术质量管控模式,建立健全奖励考核机制,在保证作业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不断增强企业的科技实力,QC成果不断,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一、立足现场,开展全员合理化建议活动,为QC活动提供“群众基础”。 
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充分利用QC小组活动的优势,并将合理化建议及技术开发项目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创新模式。 
合理化建议及五小活动是QC小组活动的基础及源泉。合理化建议制度是“群众路线”与创新理论相结合的先进管理制度,它是员工以自身为出发点,对工作岗位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的创新制度。从2007年开始,协力分公司逐步重视与完善合理化建议的管理,在宝钢分公司运营改善部的支持下,利用宝钢BES系统,规范员工合理化建议管理和资源共享。2008年至2010年均达到了人均三条合理化建议的目标,2010年达到最高峰,仅当年上半年就收集合理化建议3617条,评审通过3334条,实施3305条。通过这种强势推进合理化建议的做法,使合理化建议被全员知晓和掌握,为深入开展具备了全员广泛参与的群众基础。2011年以后,协力分公司转变推进方式,加大合理化建议的奖励。对经评审实施的合理化建议,给与提出者50元每条的奖励,同时配套形成了分公司每周进行合理化建议评审的会议制度。对一周收集的合理化建议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对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分别采取自主实施、QC小组攻关、甚至技术开发项目等技术创新平台来实施。2011年收集合理化建议1039条,奖励51950元;2012年收集246条,奖励12300元;2013年上半年收集149条,采纳116条,奖励5800元:逐渐进入平稳开展的阶段。合理化建议充分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有效解决了现场涉及安全、环境、生产的问题,也鼓舞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的主人翁精神。 
二、找准定位,做好流程管控,建立良性循环激励机制。 
如果说合理化建议是小改小革,从身边做起,简单易行;那么QC小组等自主管理活动大多是以班组、作业区为单位,以生产中面临的难点为对象攻关的一种组织活动。QC小组活动的基础理论发展至今,已经非常完善。协力分公司学习与借鉴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立足于生产实际,将先进的理论经验成功应用,形成了自我开展、自我激励的良性循环模式。 
每年年初根据现场存在的突出问题成立QC小组、确立QC课题,并报至分公司备案、受控。近几年QC课题每年都保持在22项以上,从2011年至2013年每年有高达27项QC课题同时开展。通过QC课题备案制度,将QC纳入整个分公司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既发挥了QC小组活动自主、自发的优势,同时也便于分公司管理。经过课题的审核及小组的确立,有效摒弃对现场意义不大或者难度过小过大课题的出现,将目标聚集在有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上。通过合理分配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确保小组成员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攻克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例如2013年开展的课题《250吨转炉拐角砌筑用机械臂研制》及《35t渣罐车应急救援系统研制》都是立足于现场需要、刻不容缓的解决生产协力的一些急难问题。 
通过QC小组注册,不仅有效筛选了课题项目,也方便了项目开展及过程管控。分公司每年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定期对每个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证。对2013年开展的27个QC项目:上半年、下半年各进行了一次综合检查,查看了项目进展情况,解答了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督促现场问题的有效解决。至2013年10月底QC课题全部完成效果检查、进行总结阶段。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足,例如原因分析不彻底、制定对策无法实施等问题,在进行检查指正的同时,更侧重从加强系统的培训教育,使小组成员掌握QC小组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方法。每年利用质量月系列活动、质量检查员专题培训的机会,开设QC案例专项讲座。通过对典型QC案例的剖析,讲解各种图表工具的实际应用,指正开展过程中的错误之处,提高开展的效率,注重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2013年共组织了四堂讲座,共有145人参与了授课。在进行员工普遍性教育的同时,也利用宝钢教培等各种教育平台加强对QC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2013年共安排17人次参加“创新课题总结与发布技巧”、“全面质量管理”、“耐材技术研修”等课程的培训,效果良好。 
                        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充分利用连续获得全国性大奖的激励优势,每年开展QC项目的评审发布,对QC项目开展及效果进行全面的总结、验证,并为QC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组织分公司总工、专家、各车间主任工程师举行年度QC小组成果发布会,在初评的基础上,对所取得成果进行全面评比。按照75%的材料分和25%的发布分进行综合测评打分,经过答辩与测评,分别评出一、二、三名,同时推荐参加各个级别QC小组成果发布。由于精心准备、制作精良、效果显著,每年均能获得不俗的成绩。2012年开展并推荐的三个QC项目:“降低宝钢铁水包包嘴修理频率”、“缩短宝钢铁水预处理烟罩清理作业时间”、“降低履带式装载机单机备件成本”获得2013年冶金施工系统QC成果发布三个一等奖,获得2013年全国工程建设系统QC成果发布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最佳发布奖,渣处理车间二修理作业区QC小组,获得第三十五届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截止今年共获得冶金施工系统QC发布各类奖35项,全国工程建系统QC发布各类奖20项,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8次,全国信得过班组1次。
由于立足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些QC成果,均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例如“降低履带式装载机单机备件成本”课题,就是在当前面临钢铁微利背景下,努力挖潜降耗采取的一项措施。由于现场作业环境恶劣,致使工程机械特别是履带式装载机单机成本居高不下,给现场生产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渣处理车间二修理作业区QC小组为此立项,进行专项攻关。经过对履带式装载机各种备件的损耗及单价的综合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在底盘的支重轮部分,维护成本达总维护成本的60%。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反复摸索、不断试验,通过对支重轮重新匹配选型、增设高强度保护夹板和加强筋等措施,使支重轮的平均使用周期达到550小时以上,远高于同行业水平,性价比较高。通过系列改进,单机成本下降了11.97%,每年可以节约成本近20万元。 三、攻坚克难,为技术开发提供支撑,提升企业科技实力。 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现在已经形成了以QC自主管理为基础,合理化建议、QC活动、技术开发项目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技术创新平台。由于QC小组活动的成功开展,有效支撑了技术开发项目中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研发。例如“降低履带式装载机单机备件成本”课题,为公司重点技术开发项目“高效率热态冶金渣运输工艺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该分公司逐步建立完善了四个专项技术研发中心:冶金渣处理综合专项技术研发中心;工业炉窑砌筑与维护专项技术研发中心;物流运输技术专项技术研发中心;机电设备、工程机械管用养修一体化技术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所立项开展的技术开发项目都是立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进行系统性攻关的项目,而QC小组活动成为技术开发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关键创新点提出和技术突破都有QC小组活动的影子。技术开发过程取得的专利、工法、技术秘密,有许多都是通过QC小组活动实践和总结出来。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不断健全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创新。QC小组的开展找准定位,立足现场注重实效,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公司技术创新里关键的一环。QC小组成果的不断取得,鼓舞、激励着广大员工,走上了良性循环之路,为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节能降耗增砖添瓦。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攻坚克难,持续创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开拓一片天空。 (中冶宝钢技术 杨建华)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