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光伏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中冶武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自身在新能源专业方面优势,积极探索光伏发电精准扶贫项目。公司承建的青海省玉树州“十三五”50.5兆瓦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是玉树地震灾后第一批大型中央扶贫政策项目,是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大型光伏电站,项目投运后收益将惠及玉树州建档立卡的1622个贫困村的11万户贫困人口,极大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而光伏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破解了贫困村产业匮乏和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

中冶武勘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攻坚号召,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在新能源专业方面优势,积极探索光伏发电精准扶贫项目助力脱贫攻坚。自2015年起,中冶武勘已累计完成青海玉树、内蒙、湖北等地光伏扶贫项目20余项,装机容量达200兆瓦,惠及近10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543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年扶贫收益2.24亿元,年发电量2.6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9.47万吨的标准煤,减少污染排放7.15万吨碳粉尘、26.22万吨二氧化碳、7890吨二氧化硫、3945吨氮氧化物。而其中,青海省玉树州“十三五”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则是路途中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这里的一切都接近原生态。一眼望去,莽莽草原和无穷无尽的山岭,天空如一泓幽兰的水,纤尘不染。这片被风吹拂过亿万年的曾经冰冷寂寞的土地,是粮食耕种的禁地,却是光伏发电的沃土。玉树其实很少有树,甚至有“树贵如玉”的说法。沿着弯曲延展的水泥路,大多生长着细小瘦弱的格桑花,藏语叫“格桑梅朵”,“她”在藏传佛教里与莲花齐名,代表着藏族人民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性格。这些花朵,犹如一盏盏明灯,沿着曲线的路面,铺展在青藏高原上。在这里,中冶武勘人开启了玉树州地震灾后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项目总容量50.5MWP,建设地址在海拔4300米以上,属于目前国内海拔最高的大型光伏电站,它也是青海扶贫领域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最为集中、政策效应最明显、效益周期最长的一项扶贫工程。

2018年10月的青海玉树,倏然而至的雪花一改南方的吝啬与拘谨,就着冷飕飕的北风,大片大片地飘落。中冶武勘新能源公司青海光伏项目部也正式进驻玉树州治多县施工现场,在零下5度的气温下,进驻壮丽的雪山。由于现场还没有搭建临建设施,项目部成员们收拾了两间以前的老电站房子作为临时居住场所,没有床就用木板搭了几个床拼接在一块,只是为了能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半夜也能相互照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藏区寒冷的气候反而滋养出藏民饱满的热情。因为言语不通,中冶武勘在当地找了一个会说汉语的藏民老乡安多达杰。每到半夜,大家总能感觉到有些许光在房间转来转去。考虑到高原反应及夜晚温度太低,达杰总是在半夜拿着手电筒不停地起来,到我们房间看一下,生怕有人感冒冻坏。白天,在达杰的带领下,项目经理谭志红则每天往返于玉树州下杂多县、囊谦县、玉树市、称多县、治多县及曲麻莱县等多个区域,踏勘场地。由于高原反应严重,谭志红的脸色每天在雪地映衬下显得十分苍白。

不久后,项目开始实施,项目部人员陆续到达。大家克服着前期热水稀缺、食物不适的客观条件,随身携带氧气瓶开始工作。雪白的大地上,红的、黄的、蓝的“安全帽”们紧张地忙碌着。谭志红拿着图纸,望着热火朝天的现场,脑海中不停勾勒着项目的整体轮廓。虽然条件艰苦,但望着村民们那纯净又充满希冀的眼神,他在心中默念,“一定要把工程干好、做实”。

面对项目建设工期紧张,人员缺乏的情况,谭志红积极与分包单位沟通,尽量在当地招工。对于一些简单的非技术工种,则联系村长,直接开放给当地贫困户。贫困户用劳动获得收入,并在项目上通过培训学得技术,推动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施工过程中,由于严寒天气下混凝土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项目部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购当地原生态的牦牛粪燃烧,来保障混凝土养护的温度,为村民增收。为了确保项目如期并网,尽早为村民带来收益,项目部全员披星戴月、爬冰卧雪,他们引孔打桩、支架安板、埋缆布线、接网调试,全力攻城拔寨,处处体现出一种战天斗地、攻坚克难、不畏严寒的精气神,诠释着脱贫路上舍我其谁的昂扬斗志。

2019年4月的一个深夜,让项目部全员永远难忘。那段时间,仍是青海的冬季,大雪纷飞。为保障治多县和曲麻莱县两个电站的并网,项目部需要每天在两地间折返。两地相距80公里的路途上雪山雪景虽令人陶醉,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生命危险,驱车行驶在雪山边缘,随时都有路滑失控的可能。一天晚上,项目部要拿到政府部门出具的一个盖章文件,而当天正好赶上县政府开会加班,项目部等到晚上12点才把文件拿到。此时,大家已是饥辘肠肠、疲惫不堪,还要驱车赶回居住地。海拔4300米的高原,天气随时都在变化,在赶回项目部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雪,由于轮胎打滑,车辆失控撞在了通天河大桥的桥柱上,所幸没有人员受伤。惊魂未甫的几个项目部同事赶紧给当地藏民“老乡”打电话请求支援,以免造成二次车祸。

凌冽的寒风加之大雪,几个项目部同事冻得“不行”,大家在路边找了个稍微避风的地方,抱团取暖,等待着救援。半个小时后,大家等来了藏民“老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竟还端来了热乎乎的酥油茶和大饼,让大家充饥。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让项目部几个同事们顿时都湿了眼眶。大家充满了能量,齐心协力将事故车辆移至路边,有说有笑地踏上回项目的路途,笑声在漆黑的雪山中久久回荡。

随着项目的投运,每年将带来6580万的收益,将惠及玉树州下杂多县、囊谦县、玉树市、称多县、治多县及曲麻莱县建档立卡的1622个贫困村的113110户的贫困人口。当地藏民同胞还以项目为依托,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善民生、生态环境,推进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截止2020年6月,该项目第一批光伏发电收益已发至当地每个藏民同胞手中。事到如今,当提到“建档立卡”“光伏扶贫”这些词时,当地藏民同胞们已十分熟悉,大家的眼里都会放着光,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这只是中冶武勘人建设的大大小小无数个光伏精准扶贫工程中的一个缩影。多年后,那时的小村或许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时光会替我们见证,记录下中冶武勘人曾经在海拔4800米的青藏高原上参与的这次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工作,铭刻汉、藏两个民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我们相信,任凭时间渐远,任凭山水流淌,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希望的种子经过阳光照耀,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而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浪潮下,中冶武勘人正以切实行动书写着当代央企“先人而忧、后人而乐”的扶贫篇章,在银装素裹的青藏高原上,在广袤无垠的蒙古草原上,在历史厚重的红安将军县……他们怀着责任与担当,甩开膀子,一往无前。   (中冶武勘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