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1日下午,包头钢铁公司提前一年出钢——一号巨型平炉流出了第一炉钢水。  新华社记者 袁汝逊 摄



无人吊车在包钢集团稀土钢板材厂冷轧轧后库夹取钢卷。 新华社发 李志鹏 摄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及“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故事,并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中冶人自1954年开始作为第一代包钢建设者,六十七年间为包钢发展壮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特别刊载中冶集团建设包钢纪实,带领大家从党史的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动中冶集团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伴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几代中冶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担当使命、冶金强国为己任,在包钢67年的建设和发展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开拓进取、创新突破的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当代、无愧于后人的历史新篇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二冶、中国三冶、中冶京诚、中冶赛迪、中冶焦耐、中冶长天、中冶北方、中冶沈勘、中国五冶、中冶天工、中国二十二冶、上海宝冶等设计建设单位在包钢工程建设中各领风骚、展示实力,为包钢不断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包钢的成立,一个美丽宏伟的钢铁报国梦,发端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创业年代,诞生在祖国西北边陲黄沙漫漫的戈壁荒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潮流中奔腾不息。我国钢铁工业首先从东北开始,而东北又以鞍钢为重点,冶建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随着鞍钢七号高炉、大型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三大工程”,以快速优质竣工投产,打响了钢铁战线大规模建设的第一炮,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全国。紧接着,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冶建人以“革命加拼命”的“野战军”作风,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在祖国的长江彼岸建成了武汉钢铁生产基地。

1954年,在亘古荒凉的草原和波谷汪洋的沙海,8万多名英雄冶建人从祖国的天南海北汇集到黄河之滨、阴山脚下的包克图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了国运民生的梦想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包钢是国家在“一五”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鞍钢、武钢和包钢当时被称为中国三大钢铁基地,而包钢的工业基地最为薄弱,条件最为艰苦。

1956年初,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向原冶金工业部提出在包头成立设计分院,1957年9月初冬时节,455名来自祖国各地的新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开拓者们满怀激情,顶着凛冽的寒风分批抵达,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仅16岁,最大的46岁,从此开始了包院人在一片荒原上描绘宏伟蓝图的壮举。他们迅速展开了包钢冶金工厂部分国内配套施工设计,辅助国外设计管理并修改补充;同时,设计人员进入现场监督、组织施工工作。1958年起,包院人按照苏联专家提供的施工图开始建设包钢炼铁厂,同年4月包钢1号高炉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冶东方(包院)历史上设计水平和能力首次实现质的飞跃。

从百里之外的白云鄂博矿山到波涛滚滚的黄河水源地,从杂怀沟到卡布其矿区,从昆都仑河以西的工业厂区到十里草原钢城,到处都展现出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到处都留下冶金建设者艰苦拼搏的脚印。一座座高炉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烟囱高耸入云、一片片居民住宅日新月异,建设者们战严寒,斗酷暑,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一个目标就是要尽快地建设起包钢。

国人瞩目,世人关注的包钢一号高炉,容积为1513立方米,设计年产量为90万吨,是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高度自动化的大型高炉。

包钢1号高炉建设从1958年4月28日破土动工以来,冶建人在高炉工地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建设高潮。尽管施工条件艰苦,广大建设者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用奉献激励自己,用激情燃烧自己,无论工作有多么困难,施工有多大风险,他们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中冶人这种不惧艰难困苦,不求索取,只求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现出冶金建设工人的时代风骨。

高炉的基础工程是百年大计之根,打好基础是此项工程的命脉。因此,冶建指挥部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高炉基础混凝土浇筑指挥部,由于时间长、任务重,混凝土用量大、劳动强度高,要在24小时之内将1740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毕。随着指挥部指令的下达,只见无数强光灯照射在一个个施工区,拉运混凝土的翻斗车风驰电掣般飞奔,手推车将跳板压得嘎吱嘎吱响,捣固工人用振动棒将混凝土捣固夯实,蓝色透明的焊火似节日的焰火,像从地面飞腾起的霓虹,辉映着绮丽多姿的建设图景。在建设者挥汗如雨的拼搏下,整个浇筑时间比计划提前了3小时,创造了全国最快的浇筑速度。

捷报随着吹拂的晨风和升腾的太阳传遍十里钢城的大街小巷。冶金建设者用双手、用肩膀、用心灵、用智慧建成了包钢1号高炉。当时,《冶金报》称赞包钢1号高炉建设速度“创造了世界纪录”。

1959年10月15日,包钢、二冶及冶金战线的代表近万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1号高炉出铁。剪彩典礼上,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致开幕辞,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雄壮的《社会主义好》的乐曲声中,兴致勃勃地为高炉庄严剪彩。至此,一炉铁水和总理手中的剪子剪断了内蒙古不生产钢铁的历史,而且也形成了全国鞍、武、包三足鼎立的钢铁工业新布局,同时也历史地记录了中国二冶青垂史册的美名。

随着包钢1号高炉的正式投产,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包钢建设作为全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一期工程的关键时刻,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援助,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支援包钢、建设包钢的热潮。

冶金建设者为包钢相继建成了配套的61孔焦炉3座、1513立方米高炉2座、50吨平炉3座,还有白云鄂博铁矿、黄河给水工程,杂怀沟硬质粘土矿、卡布其石灰石矿、固阳白云石矿以及机修、电修、铁路运输、废钢等附属、辅助工程和一大批公用、民用基础设施,达到了年产铁矿石668吨、焦炭147万吨、生铁180万吨、产钢100万吨的设计规模,取得了包钢初期建设的巨大胜利,为包钢生产建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短短的几年,在包克图这片热土上,包钢出现了神话般的变化,黄澄澄的沙滩上矗立着茶红色的一幢幢建筑群,昆都仑河西岸耸立起恢宏壮美的工业基地,一排排黄绿色的白杨和垂柳,在阳光的照射下辉映着楼阁,绚丽多姿的景色像仙女织出的锦缎,既美丽又壮阔,草原钢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从1966年7月开始,冶金建设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轧钢厂和无缝钢管厂,使包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轧钢配套工程系统,包钢生产的大型钢材开始支援祖国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

冶金部为了攻关白云鄂博矿的选别难题,由冶金部牵头,由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鞍山黑色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中冶北方前身),以及包头钢铁设计院,成立项目攻关组,在包钢厂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工业试验,研究氧化铁矿选矿工艺。项目主要采用浮选选择性絮凝脱泥工艺流程,处理白云鄂博红矿,同时分离出稀土矿。浮选工艺较为复杂,对矿浆温度、药剂选取、设备改进都需要进行研究攻关。鞍山黑色金属矿山设计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攻关支持小组,主要负责设备的改进和研发工作,并派出人员,赴包钢现场进行工业试验、施工、安装和流程调试的指导工作。技术难题的破解,大大增强了现场项目攻关组的信心。服务保障期间,中冶北方为试验顺利达标,项目顺利投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各方一致好评。

经过冶建人20多个寒暑的艰苦奋战,终于奇迹般地建成了一座现代化钢城,在古赵秦长城的断壁残垣面前,筑起了新中国一道巍峨的钢铁长城。

上世纪末,正是包钢顺应改革开放形势,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出了超常规发展的战略规划,努力进行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图从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及企业效益等各方面向着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迈进,包钢掀起了历史上走规模效益的以“4号高炉、5号焦炉、高速线材”三大工程为标志的第二次大规模基建技改工程建设高潮。

包钢5号焦炉是当时容积最大、设备最为先进的焦炉,能充分显示能耗低、容积大、焦炭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越性。冶建人在焦炉施工中,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公司领导重在决策,机关部门重在协调,项目部门重在指挥,作业班组重在落实的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施工管理上通过科学严密的组织和管理,通过充分的理论计算和实践验证,保证了焦炉炉体砌体的严密性,实现了“安全、优质、快速、文明、低耗”的十字方针,获得了“部级优质样板工程”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包钢4号高炉是一座大型现代化系统工程,其有效容积为2200立方米并留有扩容到25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是包钢实现钢铁产量双400万吨的关键项目。近万名冶建人发扬协同配合、艰苦拼搏的英雄气概,顶风雨、战酷暑、斗严寒,面对整体工程时间要求紧、质量标准高、施工难度大、工程项目多、作业单位繁杂且又是一个边拆迁、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的实际,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提前一年高速优质完成了建设任务。此项工程荣获冶金部质量样板工程和部级优质工程。与此同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先后为包钢四号高炉建设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编程调试及现场服务,釆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尤其在计算机编程领域,当时国内高炉的编程工作多数由国外设备供货商整体提供,仅有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单位具备编程能力,冶建人取得了此项工程的重大突破。

在包钢连铸工程建设中,冶建人从难从严,以高于国际标准的内控标准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主体设备安装精确度达到目前标准,该工程1998年被评为冶金部质量样板工程,1999年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在包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建设中,冶建人始终坚持“诚信为本,精品立业”的经营理念,加大了科技和经济投入,配备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施工设备,开发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从而促进了工程质量的全面提高,获得了2002年全国冶金工业优质工程后,又荣获2002年度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乘着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东风,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包钢第二次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冶建人从白云鄂博矿山到黄河水源地,从原料各厂到炼铁炼钢,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创业景象,到处都传诵着胜利捷报:仅仅16个月,新建1座转炉、改造3座转炉的炼钢改造工程全线告捷;仅仅29个月,5号焦炉建成投产;仅仅28个月,宏伟的4号高炉就流出了铁水;仅仅15个月,高速线材工程就全线竣工。这些大型工程的建成,把包钢装扮得更加壮美多姿,绚烂夺目。

白云矿浆和供水管道工程是包钢保障原料供应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内直径最大、双管道距离最长的矿浆管道工程。面对艰巨的施工任务、恶劣的作业环境和苛刻的质量要求,再加上缺乏长距离管道施工设备和远距离长输管道施工的经验,冶金建设者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解决了冬季室外管道焊接受到温度制约、防腐螺旋焊管弯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地将黄河送水到白云,并同时将来自白云西矿的近300吨铁精矿浆经过24小时145公里的“长途跋涉”,源源不断地经过管道顺利到达包钢厂区过滤系统,经脱水后的矿浆,迅即变成乌黑的铁矿粉,随着调整运转的皮带被送至炼铁厂综合料场。

2005年,中国二十二冶承建了包钢稀土钢板材冷轧薄板镀锌工程建设。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部制定了预埋螺栓独立支撑架体系施工方法和质检人员全过程旁站边施工边检查的验收制度,并运用QC小组活动,将不合格品数量减少到零,既保证了全线直埋螺栓的施工质量又保证了工程进度要求,同时也为打造精品工程,创鲁班奖奠定了基础。

直径159毫米热轧无缝钢管生产线工程是包钢为实现“十一五”末销售总收入100亿元、总产值100亿美元的奋斗目标而建设的大型无缝管生产线,其工艺设计和轧制节奏达到了当今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二冶在工程施工中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攻坚克难,破解难题,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还荣获2012年-2013年度中国工程建设“鲁班奖”。

“历史,虽然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0就是这样特殊的年份。包钢在经历了艰苦创业第一次大规模建设、跨越发展第二次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以新体系建设为重要标志,开始了科学发展的第三次大规模建设,开启了一条美丽宏伟的钢铁强国“圆梦之路”。

包钢新体系项目工程是包钢“十二五”期间实现产铁1600万吨,产钢1650万吨、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宏伟目标的支柱工程,对于包钢加快结构调整、持续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坚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带动自治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二冶在新体系工程中承担了2号高炉、1号焦炉等重点工程项目。在新体系工程总指挥部组织的施工竞赛中,中国二冶以进度快、质量优、服务好,屡屡受到嘉奖。

中冶京诚在包钢新体系项目技术含量度、工程复杂程度、工艺设计的精准度等方面都为自己设定了极其严苛的要求。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3套铁水预处理设施、3座240吨顶底复吹转炉、3套吹氯喂丝站、2台双工位LF钢包精炼炉、2台双工位RH真空精炼装置、2台双流板坯连铸机,并且为包钢新体系生产线预留1台板坯连铸机。此项目荣获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充分展示了中冶人“冶金建设国家队”独占鳌头的技术底蕴和永远鲜亮的创新底色。

中冶赛迪在包钢新体系原料场项目设计任务中,采用新型的环保料场,在相同贮量条件下,比传统料场占地面积减少50%,节约土地200多亩,同时节省工程建设征地费和场地处理费。物料在封闭空间内周转,运料不见料,大大减少了原料场各生产环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项目从接到招标信息到完全拿下施工图委托,赛迪团队仅仅不到2个月,这在赛迪大型钢铁厂的原料投标设计史上尚属首例,在包钢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包钢新体系环保原料场,彻底颠覆了传统料场的设计理念,开启了环保料场设计先例,为包钢发展,为城市钢厂、绿色钢厂、智慧钢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冶长天承担了2×500平方米烧结工程的设计和主要设备供货,和配套的余热利用项目的总包建设,这是包钢新体系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也是当时国内承建的装机容量最大的烧结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量2.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万吨,预计投资回收年限为3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作为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烧结能源控制及余热利用技术研发”课题,获得中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长沙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6月,中冶天工承建了包钢新体系炼钢工程。工程建设中,中冶天工迅速组织各分公司的精兵强将汇聚“鹿城”,打响了一场历时14个月的攻坚战,最终获得国家冶金质检总站对包钢工程的中肯评价“转炉炼钢工程实体质量优良,工程堪称冶金行业的典范”。

包钢集团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新购得呼珠不沁希勒石灰石采矿权,拟新建项目进行采矿、选矿、石灰焙烧、水泥生产。中冶焦耐为其设计了2×l000吨/天活性石灰回转窑,应用了多项创新技术,项目投产以来,设备运行稳定,产品质量好,效益显著。包钢集团迫切需要技术先进的大型石灰生产设备,从而发挥矿山优势,为企业创造最大效益。

2014年,中国二十二冶承建了包钢稀土钢板材冷轧薄板镀锌工程。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中国二十二冶包钢新体系项目部制定了预埋螺栓独立支撑架体系施工方法和质检人员全过程旁站边施工边检查的验收制度,并运用QC小组活动,将不合格品数量减少到零,同时也为中国二十二冶打造精品工程,创鲁班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五冶上海机电公司受包钢集团的重托,承建了包钢集团保生存、促转型的生命线工程——冷轧连退项目。工程为立式连续退火机组,设置有两条生产线,主要生产高质量、高强度、高附加值的宽幅汽车板、汽车高强钢、高档家电板等产品,其中1号生产线年处理能力为90万吨,2号生产线年处理能力为60万吨,充分展示了冶建人的风采。

中国五冶2015年在承建的包钢脱硫脱硝工程和冷轧连退工程建设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紧张的施工工期,高难度的设备安装,创新施工工艺,排除万难,终于保证了节点,获得社会与媒体界的各方好评,为中国五冶打造了金字招牌,拓宽了业务市场。

2015年在包钢新体系2030冷轧工程酸轧及磨捉线的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上演了一部三冶人的“速度与激情”。2017年11月10日,包钢2030毫米冷轧一部工程连退项目荣获“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这是工程建设行业设立最早、规格要求最高的国家级质量奖,是社会和业界公认的质量品牌标志和企业荣誉象征。

2017年5月,中国五冶上海有限公司检修公司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在54℃的高温下,带领60余人历经96小时的艰苦奋战,安全高效地解决了板材厂的困难,挽回了包钢集团的经济损失和企业负面影响,为包钢的建设以及新时代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昨天,中冶人以精彩绝伦的建设风采,谱写了一曲曲开拓进取、志在一流的艰苦创业历史篇章。

2020年,一场突发疫情,如同一次大考,中国二冶这支西北地区的冶建劲旅,疫情期间与位于草原钢城的包钢集团再次携手,同心化危为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线战疫”,圆满完成包钢薄板厂连铸连轧中修任务,得到包钢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再一次夯实了中冶集团“做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坚实基础。

今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冶人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披荆斩棘、一路凯歌,用心智和汗水再续中国冶金建设事业的壮丽与辉煌。

明天,中冶人将承先辈所创之伟业,载中国冶金建设之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扬帆远航,驶向新的彼岸。 (中国二冶集团 王延祥 于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