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维

 

和往常一样夜拉下了帷幕,突然,一声霹雳打破了宁静,一眨眼的功夫,豆大的雨珠倾盆而下。“不好,今天的吊顶材料还在走廊上,这么大的雨,后果不堪设想……”他皱起眉头,眼中流露出焦虑的神情,他赶紧起身,急忙敲开同事宿舍的门,迅速组织起一支6人小分队赶往攀枝花棚户区项目施工现场。

路上,风咆哮着,雨下得更猛,他们索性收起雨伞,迎着风雨急步向前。赶到工地,那些材料正被大雨肆无忌惮地侵蚀着,“速度快点,否则材料都要作废”,他高喊着,开始给大家分工,“两人一组,将材料搬到活动板房,脚下滑,大家多注意!”说完,他便迅速带领大家争分夺秒地搬运材料。

此刻,湿漉漉的衣服紧紧地裹着他的身子,眼镜早已模糊,他索性摘下眼镜,光着膀子,迎着风雨来回奔跑。在他的组织下,所有材料完好无损地搬到了活动板房里面。“大家好样的,总算保住这些材料了,可以回去踏踏实实地睡觉了。”今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西部铁军”吃苦耐劳的本色和风采,在挥洒青春的汗水、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谱写下属于自己的奋进之歌。他就是中国十九冶集团“10+10人才培养计划”中一员、博士生员工——陆本燕。

 2011年,陆本燕结束了在长安大学11年的求学生涯。毕业后,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大型设计院,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留校生活,毅然决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加入中国十九冶集团,成为“西部铁军”的一员。初来乍到,有人觉得他很傻,不可思议,有人觉得他是一时冲动,这小伙子终究要妥协、放弃的。面对争议,他不急不躁,在签就业协议时,主动向领导请缨,要求到施工第一线去。

陆本燕如愿加入到中国十九冶集团攀枝花棚户区项目部。项目部进场后,他在熟悉施工图纸时发现,7号楼紧邻高位边坡,地质条件较差,若按设计采用毛石砼换填,则换填平均深度达4m多。此外,还存在着不能与4号公路同时施工的缺陷。他认真琢磨,希望可以摸索出更优的地基处理方案。通过一个多星期研究资料、考察地形、反复推敲,他提出了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此项措施不仅能节省费用40余万元,还使施工难度减少,施工质量有保障,同时还保证7号楼与4号公路同步施工,避免因4号公路施工导致7号楼停工。实践证明,7号楼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式是最经济、合理、可行的。

白天,陆本燕忙碌于施工现场,不论是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人工挖孔桩桩深的测量,还是作业人员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和混凝土浇筑等等,他都蹲守第一线,详细地记录着现场的每一细节。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现场我就是从零学起的学徒。”晚上,他利用业余时间编制各种施工方案,熟悉各种技术规程、规范。针对各个楼栋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通病,“烂根、蜂窝麻面”、混凝土实体浇筑后垂直度和平整度达不到规范要求等问题,他及时召开质量事故现场分析会和质量通病研讨会,针对出现的问题,以ppt形式图文并茂的为作业人员分析通病出现的原因,处理的办法。通过这些措施,各种质量通病出现几率大幅下降,混凝土成品每个单元的合格率达到95%以上。施工现场业主、监理及项目部不熟悉他的人,从听说项目部来了一个博士,想看看博士到底有啥三头六臂,到后来慢慢熟悉他以后,发现了陆本燕与他人不同之处,那就是他比别人更虚心学习、刻苦勤奋、认真负责。大家开始亲切地称呼他为“陆博”。

短短半年多的一线工作,陆本燕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质量控制等已经了然于胸,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从2012年开始,他主持每周安全例会、质量例会和周计划会议,组织施工检查,每月会同业主、监理开展月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大检查。他从刚开始在这些会议上只是听别人说,有时甚至听不明白,到现在得心应手地安排、部署现场的各种工作,同事们都惊讶于他的进步速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优秀的战士都来自第一线,只有实践,才能提升创新。”这是陆本燕的导师,中国十九冶集团总经理蔡仲斌对他的谆谆教导。在一线工作的同时,为了将最新的科技成果能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他经常通宵达旦地查阅各种优秀期刊上的中英文文献。正是由于这份执着,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就在《中国公路学报》、《工程力学》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2篇纯英文论文。针对工程中模板接缝不严密造成混凝土漏浆、蜂窝麻面问题,他已申报剪力墙木模板防错台、漏浆、蜂窝麻面绿色环保技术专利;鉴于钢板止水带将剪力墙抗剪箍筋间距加大,造成结构抗震能力减弱的缺陷,他正在申报止水抗剪箍筋在钢板止水带应用技术专利。实践出真知,这就是蔡仲斌总经理教导的“实践提升创新,优秀战士来自基层”的深刻含义。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和进步,唯有拼搏进取、敬业精业,才能书写精彩的人生。这位80后的博士,在其平凡而又繁重的岗位上,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项目上的每一个人。他坚信:平凡的岗位,只要把每件事情做好,就会演绎精彩的人生!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