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童家荣同志就是一个从基层脱颖而出的典型例子。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的童家荣同志,是一名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熔炼,又在宝钢建设这个大舞台上经受锻炼的车工“工种状元”,是技术工人的“领头羊”。由于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业绩,先后荣获4820军工厂“先进标兵”和海军装备部“技术能手”称号,1999年获得国家劳动部颁发的高级技师资格证书,2006年获得“中冶集团技术能手”称号,2007年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0年被聘为中冶集团总公司首席技师。

童家荣同志1972年参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4820军工厂担任车工、镗工,1978年开始他参与了海军装备部潜艇部件国产化的研究制造,特别是在大功率发动机缸盖高强度螺栓的试制中,他与战友们一起打破常规,反复试验,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振兴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

因为工作需要1982年他调入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在当时的特种公司机械修理厂工作,他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革新创造精神带到了宝钢这片热土。他先后参与了宝钢一、二、三期工程建设,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在一期工程建设中,一组进口的高炉通风管由于超出公差精度范围无法组合,如果运回制造国返工不但成本高、周期长,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一期工程的总工期。为此,童家荣同志主动请缨,经过仔细的现场测量后,迅速制定了严密的返修方案,同时自己设计专用的夹具,和徒弟们一起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攻克了难关,不仅抢回了工期,还向日方专家展示了中国工人的魄力和精湛的技术本领。此项目节省了往返日本运输和返修费用约20万美元,为宝钢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带来的潜在贡献更是无法估量。

在宝钢二期2050热轧轧机安装时有两块轧机导轨配重块因尺寸精度超差无法安装,当时德方专家在宝钢附近找了好几家机械加工厂委托返修,都因精度要求高、体积庞大等原因无法确保修复质量。经过审慎决定,宝钢工程指挥部要求宝冶尽快配合解决。童家荣所在的工厂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成立了以他为攻关组长的突击队,研究返修方案。他们采取小型镗铣设备,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连续奋战两天两夜,顺利完成了返修任务,经安装试车后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使德方专家竖起了大拇指。此项目当时结算17万美元,德方爽快的签字了。

随着企业的发展,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动开拓更大范围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童家荣同志所在机械制造分公司承担了宝钢和国内其他钢厂以及国外厂家的重大工程机械、特种车辆、非标设备的研制、改装和改造任务。童家荣利用自己的深厚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发动大家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五小合理化建议”活动,为非标设备和工程机械的研制和改造闯关夺隘。他在公司领导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先后取得了国家大小发明创造成果近30项,其中较大的发明创造成果有6项。这些成果均以他为主要负责人的技术攻关小组构思、设计、出图并负责实施。

在大型非标设备的加工过程中,由于有些产品工件尺寸或者重量过大,现有机床无法直接加工,只能委托给外厂加工,不仅成本高而且周期长。针对这种情况,童家荣创造性的提出了移动铣削的概念,历经两年多的反复试验、失败、改进,终于成功开发出了移动铣削机,巧妙地解决了用小机床加工大工件的难题,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与大型机床相比较,移动式铣削机具有成本低、移动灵活、便于组装、体积较小等优点。在解决某锅炉厂委托加工的10米深基坑中间连接环安装面的平面铣削和炼钢厂钢包台车车轮安装面的铣削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移动式铣削机投入使用三年以来,累计为公司节约外委加工费和运费等共170余万元。

在大型冶金设备备件修复中,经常要用到大型的镗铣床等设备。童家荣经过反复试验,自行设计制造了移动式镗孔机,并在解决60吨抱罐车转向销孔的问题上获得成功。据初步计算,运用移动镗孔机每修复一台从国外进口的抱罐车就可为国家节约18万美元的外汇。

2005年,公司承接的某钢厂废钢堆场链板运输机150根链板轴加工项目。该轴直径只有32mm,长度1800mm,细长比例超过50倍,具有切削刚性极差,同轴度、圆柱度、直线度要求较高等特点。具体加工任务落实到童家荣身上后,他根据这批任务的技术要求,在全面分析现有加工设备性能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自行研制了一套球墨铸铁的跟刀架弹性触头,不仅使加工切削稳定性大大提高,而且比原适用传统工艺,工效提高了三倍,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20天,其工作质量、速度等均受到甲方的充分好评。

2006年,中冶宝钢技术对外投资企业宝日高分子公司一台价值300多万元的3500吨液压机柱塞漏油,由于委托专业修理厂修理费用过于昂贵,修复意义不大,欲进行报废处理。机械制造分公司领导得知此事后,从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主动与宝日公司有关领导沟通对此机器进行试修复。修复这台机器的重任又一次落在了童家荣身上。童家荣经过反复检查发现,重达10吨的柱塞直径为920mm,但其长度却达到3500mm,这种细长比的工件在现有的车床上是无法进行直接加工的。他苦思冥想,自行设计制造了无上盖中心托架,顺利解决了装夹难题,巧妙地实现了运用现有设备对此工件进行加工。技术难关攻克之后,童家荣便带着徒弟们连续奋战了20几个昼夜,经过焊接、退火去应力、加工等工序,顺利完成了这台设备的修复任务。经过安装试车后,一切正常,一台300多万元欲报废的液压机就这样在童家荣的手中奇迹般的“复活了”,而此次修复柱塞的成本仅为9万多元!

宝钢炼钢厂渣处理滚筒是钢渣综合开发利用的重大设备,是宝钢设计院为主开发的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的重大科研项目,作为该产品的战略长协制造商,中冶宝钢技术在该项目的前期研发和试制中,与宝钢设计院紧密协作,使该产品渐趋成熟,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6月8日,中冶宝钢技术与宝钢工程技术签订了滚筒设备制造的长期合作协议,中冶宝钢技术机械制造分公司承担了滚筒设备的制造任务。该公司以童家荣为主编制了滚筒制造工艺方案和质量控制方案,在制造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成品先后出口韩国、印度等国家钢厂。在2011年5月,童家荣同志与宝钢工程公司的专家一起,还应邀去印度对滚筒设备进行操作、维护和保养方面的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

童家荣之所以能在革新创造方面取得如此多的成果,这与他刻苦学习和钻研技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刚进入海军4820工厂时,被安排在军工厂当车工和镗工,就对车床、镗床、刀具等产生了浓厚兴趣,钻研琢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在机械安装技术方面超过人家。厂领导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好学又有技术创新精神的好苗子,就将他送到海军安庆技校培训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他争分夺秒努力学习机械加工、金属材料等方面的理论知识。1982年他调动来到上海参加宝钢建设,深感宝钢天地广阔,大有用武之地,单凭原来在军工厂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搞比较大的技术革新项目要牵涉到复杂的机械原理和复杂的公式计算。于是他购买了《机械设计》、《热处理》、《公差与配合》等大量本、专科学习资料,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钻研学习,经常要学到凌晨二、三点钟。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比较深厚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得他在1987年宝冶、宝钢举办的车工技能比赛中获得了高级车工组第一名。1989年他代表宝钢集团参加上海市高级工技术大比武,获得了全市第六名的好成绩。这一切,为他从事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并取得显著成果奠定了基础。

童家荣不仅带头从事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还为培养年轻的技术人才呕心沥血。2007年“五一”前夕他参加了上海市劳模表彰大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今年已经50多岁了,我要把我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人,让我们的事业和技术代代相传。为企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付声剑)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