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冶工程技术公司拥有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荣誉,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持续保持这顶桂冠十分不易,一是每年要开发5项以上科技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二是高新技术收入要占企业总收入的60%以上。

为此,上海宝冶集团董事长陈明对宝冶工程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宝冶技术”)提出“四高”要求,即谋求市场、科研项目、装备和人才等四个高端。而“四个高”中,凝聚人才,打造员工素质工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公司党群工作围绕行政工作中心,在引才、用才、塑才、聚才、增才等方面,积极推进员工素质工程,较好地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海纳百川网人才

宝冶技术职工代表在职代会商讨“三五”发展战略定位时认为,真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的,技术可以借鉴,可以买,放眼长远,高素质的员工团队才是企业真正的制胜利器。无论是专业负责人代表,还是负责人列席代表,感慨更深,公司作为一家以提供施工全过程系统服务的工程技术服务商,欲实现“三五”发展新目标,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要抢占高端,打技术牌,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精尖之路,这就需要员工素质工程做保障,人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宝冶技术积极采纳职代会有关员工素质工程的建议,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以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和培养为重点,以适应新发展为目的,从构建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入手,严格把好入口关,保障高素质团队的打造。

在这过程中,公司鼓励广大员工争当“伯乐”,采取直接招聘、引进外援、技术咨询等多种渠道引进多名成熟人才,包括博士在内的金属失效分析的业内权威专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桩基检测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房屋检测工程师等。实践证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带领部分专业走向了发展快车道,步入行业新高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公司对“伯乐”同样嘉奖。

有效激励巧用才

宝冶技术对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求贤似渴,公司加强绩效管理,积极发挥这些人的才干。在这过程中,公司采取技能帮困结对子等做法,让引进的人才带教,让工作多年无法为师的员工感到压力,同时衡量引进人才的纯金度;结合企业发展要求和员工提升技能要求,党群组织与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展员工技术比武、多项取证、稀缺岗位一次取证等活动,做到横向有攀比、纵向有提高,使高手有责任、新手快成长,真正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同步,逐步凝聚起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专家队伍,确保队伍有一定的流动性,确保骨干核心人才的相对稳定,确保队伍的平均素质持续提升。为此,公司近年的员工流失率不到10%,且基本都为一般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三、挖掘潜力塑人才

1、关注职业生涯导航。宝冶技术党群组织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展职业生涯导航活动,鼓励员工规划终身的工程技术生涯,与公司的发展步伐相同步。通过座谈沟通、演讲比赛、技能比武、讲座、建设学习型组织等形式,打消员工小富即安、墨守成规的念头,养成自我持续发展,不断提升能力的职业素养,为“三五”持续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今,宝冶技术有中冶集团首席技师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特种设备无损检测III证人员4名,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近40名。近年新开发了如大型建筑监测、大直径螺栓检测等一大批先进技术,获得财政部立项并资助项目2项,获资金310万,宝钢等外部委托研发项目5项,获资金312.5万元,获得中冶、上海市奖项8项等多项成果。

2、重视师徒结对活动。宝冶党群组织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帮助对未来充满迷茫的青年员工。公司既关心员工的技术素养,更关注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帮员工把关导师,并非仅仅是传统技术上的“师傅”,而是除了在专业技能外,让其分享资深员工独到的经验和见解,特别是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导师制的推行完全依靠软性的文化氛围,没有全部从制度上强加于人,这样的人才管理理念和制度是自上而下倡导的,自下而上实施的。公司推进师徒结对,让新员工感染了公司企业文化,无形中对员工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和团队价值观的教育,并在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中做好员工的心态调整工作。通过价值、理念的导向引导员工敬业爱岗,增强员工的荣誉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员工个体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与企业大局相一致,相同步,谋求企业和员工的共发展。

3、着力基层团队建设。宝冶技术竭力围绕“创建学习型红旗班组和争做知识型先进职工”目标,以“工人先锋号”创建、立功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基层团队建设,激发基层员工岗位创新、工作创优、奋勇争先的精神,立足岗位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基层团队在业务工作中,在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争取集团、地方的优惠政策,与宝山区科委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申报成功“中冶检测与监测工程技术中心”。同时,积极争取上海市主要科技创新立项渠道及优惠政策,不仅成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而且成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同时,通过基层团队建设,树立了典型,公司基层部门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国资委红旗班组、上海市劳模集体、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双智双能”500强班组、上海市学习型红旗班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和最近公司钢结构检测研究部获得的“2011年度上海市团队创先特色班组”等荣誉。

四、营造氛围聚人才

1、营造和谐友好氛围。宝冶技术党群组织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阳刚同志打造“四高”企业,营造“积极进取,默默奉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胜则举杯,败则相救”和谐友好的文化氛围要求,落实到努力提高员工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上,将无声之爱春风化雨到每个专业,润物无声到每个员工的心灵。新形势下,企业员工的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群组织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开展网上论坛等形式,增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让员工心悦诚服,帮助全体员工增强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与企业同舟共济。如,将集团领导的讲话精神与新发展和正在推进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全员“攀登四高制高点”的价值导向,新发展成为员工共同的责任。

2、提升企业和员工形象。提升企业形象,员工个人的幸福感、归属感必然获得提升。宝冶技术在打造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和上海市文明单位过程中,通过立功竞赛、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维护企业发展的同时,哪怕在小小的“红歌”大合唱、篮球、书画、摄影、征文等比赛中,凝聚员工展现良好形象和素质。此外,为了规范团队礼仪,展示公司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公司以推进员工统一着装为契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对员工文明礼仪的要求,通过学习,互相约束,共同提高。这种创新的教育形式,不仅把文明礼仪的要求解释得准确到位,更能抓住员工的注意力,让纪律条规入脑入心,真正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这些,进一步赢得里里外外,以及消费者与合作者的认同,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口碑成为企业和员工获得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

3、注重员工内在需求。员工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宝冶技术党群组织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时刻掌握,通过严谨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员工对工作的感受是什么,弄明白职工群众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做到党群会上与党委及时反馈。如,基层反馈需要加强支持,在党委的指导下,带领机关管理人员将“服务、支撑、监管”的机关理念融入到基层,把关怀带下去,把问题带上来,机关与一线戮力同心;在党群例会上反馈各专业亮点之事、亮点之人,变督促型思想政治工作为服务型和导向型。关注每一个员工的成长需要是员工最大的幸福指标,员工渴望自己的能力、行为被企业肯定、认可。如劳务工毛琪钦通过最初的工会技能大比武,培养为中冶集团首席焊接技师、全国冠军,进一步激发了团队提高技能、实现自我、奋发向上的信念和决心;公司积极推进温暖工程建设,重点关心“沪外”员工的工作生活,福利向“沪外”、向一线倾斜,准确掌握“沪外”工作员工家庭生活状况,组织为重病劳务工的爱心捐助活动,做好现场一线防暑降温慰问;公司专业众多,部门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有时这些合作完全不是员工份内工作,往往很多合作只是“替人做嫁衣”,公司鼓励团队的分享精神,分享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公司最基本的文化形态,让老实人,默默努力的人不吃亏等。

良性循环增人才

宝冶技术通过推进员工素质工程,不断垒高人才高地,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现已形成管理水平较高、技术水平过硬、年龄结构较合理、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体系结构,企业与员工步入稳步发展的和谐通道。

1、员工队伍稳定和谐。通过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宝冶技术骨干人员基本无人辞职,流失率较低,员工整体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有竞争力。2006年之前来的大学生已全部买房,青年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畅通,青年骨干培养模式成熟,多名年轻人走上中层管理岗位或肩负起部门主要技术重任。员工普遍认为,通过不断攀登人才高地,就能拥有稳定幸福的生活。

2、员工素质实现飞跃。通过推进员工素质工程,宝冶技术已构建了专业性、复合型等差异化的人才梯队体系。员工素质实现了飞跃。教授级高工职称增至9人,其他高级以上职称、关键岗位取证方面每年递增。一年来,又有4人通过了一级建造师考试,1人通过了特种设备无损检测Ⅲ证考试,还有4名同志参加了工程硕士学历深造……同时,公司专家库不断充实和扩大,社会高端资源开发和利用不断成熟。

3、企业能力建设明显提高。通过推进员工素质工程,企业的运营质量、核心竞争力、市场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如世博期间,面对射线严格管控的不利影响,企业能及时调整业务,果断开辟沪外市场,同时通过合理化建议活动,率先引用超声衍射时差检测技术(TOFD)替代传统射线检测,在世博管控期间大展拳脚,力挽狂澜,进一步展示宝冶领先的优势和企业的应对市场能力。

宝冶技术在推进员工素质工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而员工素质工程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系统工程。“三五发展迈大步”已进入关键时期,宝冶技术将在今后的员工素质工程中,策划上殚精竭虑,发动时群策群力,落实中不遗余力,活动中热情尽力,为集聚第一资源筑高地贡献应有力量。 (上海宝冶集团 龚 伟)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