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鞍山市政府公布了2010—2011年度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冶华天占尽风头,在2个一等奖中有其一, 7个二等奖中有其二。

  其实,科技成果频频获奖,对中冶华天人来说已不新鲜。当日,从会场匆匆赶回的中冶华天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汪旭告诉记者:“中冶华天这几年科研成果累累,为公司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力科技支撑,同时使我们在行业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加大投入,激发科技无穷活力

 

以前,钢铁领域一直是中冶华天的主战场,其业务占全公司总量的八成以上。但一“域”独大,缺乏多点支撑,对企业发展来说既存在风险,又显出业务单调。为形成“四处开花”局面,中冶华天着力降低钢铁领域业务比重,大力向市政、环保、装备、房地产等领域拓展。

实现业务结构转型发展,科技是核心驱动力。据了解,几年来,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冶华天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年均保持在主营收入的3%以上,每年新批准立项的科研开发项目多达40余项,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硬件建设上,中冶华天目前拥有中冶集团水处理技术中心,安徽省冶金、造纸水处理技术中心、马鞍山市工业炉窑技术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的省(部)级、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

依靠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中冶华天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高级以上职称已有386人,国家各类注册工程师200多人次,年均引进名校毕业硕士研究生20余人。

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考核与激励。比如,其奖励政策规定,科研人员拥有专利技术的,在运用于工程建设的最初四年可按比例提成;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的奖励幅度均高于业内水平;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与各二级负责人薪资考核挂钩。上述规定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专利申报与专有技术申报的数量持续增长。此外,中冶华天坚定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现已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大、中南大学、南京工大、南京理工、安徽工大等十余所高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科研上的“多点支撑”,造就了累累硕果。2009至2011年三年间,中冶华天有29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新申请专利138项,获得专利授权112项,主编和参编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11项。现在,中冶华天成为全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和营业收入40强企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三标管理体系认证单位。

 

三大王牌,造就业内艳羡翘楚

 

在冶金工艺及装备、节能、环保三大技术领域,说起中冶华天,业内人士不得不竖指佩服,因为中冶华天在这些业务领域拥有数十项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并大规模推广应用于重点工程。在大型、特大型高炉集成创新、棒线材全规格轧制工艺及全线设备国产化、大盘卷全线设备国产化、低热值高炉煤气综合利用、工业窑炉节能控制、高压煤气柜、电力滤波技术、冶金污水深度处理回用等技术领域,中冶华天成为业内翘楚。

中冶华天设计了国内第一条高速线材轧机生产线,之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先后完成了450、550、650、700-800型短应力线轧机的全国产系列化开发,已运用于全国几十个棒线材生产厂。中冶华天还以总承包形式,将自行研发的国产短应力线轧机成套设备出口到土耳其、阿曼、巴西等国家,经济效益显著,其关键技术已获国家专利。

制浆造纸污水脱色处理是业界公认的难题,也成为制约制浆造纸行业发展的一个技术瓶颈。中冶华天2008年将此列为重点攻关课题,在尝试多种传统技术路径失败后,最终摸索到污水还原脱色可行路径。经过两年多的小试、中试、工业性实验,此不同于传统氧化脱色处理工艺的新技术,具有传统工艺无可比拟的技术经济优势,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此工艺技术成功运用于中冶华天负责投资并运营管理的山东寿光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上,获得巨大成功,并被国家环保产业协会作为示范工程,受到山东省环保部门的高度认可。2011年11月、2012年5月,该项目先后获得中冶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马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中冶华天在此技术基础上开展印染等工业废水还原脱色新课题研究,获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中冶集团三五重大科技专项。

 

科技引领,跨越发展抒写新篇

 

近年来,冶金行业受发展大势影响,亏损严重,中冶华天在工程建设领域受到波及,效益下滑,幸得未雨绸缪,四处出击,在多领域成为标杆,赢得广阔市场。

    正因为科技成果的领先、频出并转化为生产力,使中冶华天发展如虎添翼,转型发展立竿见影。中冶华天在‘十二五’开局年实现开门红给出了佐证。

    中冶华天董事长黄平华向记者介绍说,一是新签合同额创历史新高,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大幅攀升;二是中冶华天的产业结构调整继续稳步推进,传统的钢铁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公司所占比例正在逐年降低,而新兴的房地产主业、环境工程等主业各项经济指标在公司所占比例正在稳步上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中冶华天跨越发展呈现强劲势头,科技的支撑作用居功至伟。比如在推广工业窑炉节能新技术方面,中冶华天工业炉经过不懈努力,合同额成倍增长,2009年为1亿元,2010年达2亿元翻了一番,去年达4亿元又翻了一番。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今天的中冶华天在利用技术优势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将把更多的眼光投向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将科技创新进行到底,为科技领先竭尽全力,持续推进并不断实现转型发展新突破。 (中冶华天 傅建设 余齐斌)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