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旗
攀西热轧工程是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在西南地区首次承接的大型轧钢工程。该工程正式开工以来,由于主要材料钢筋、钢材价格飞涨,加上地处大西南的偏僻战场,可供二十冶项目部利用的各类当地资源非常有限,施工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本项目从开工伊始,便一直面临巨大的项目成本压力,增加了整个项目的组织和管理难度,成为集团公司各级领导重点关注的重大风险项目。
如何应对化解风险,是摆在项目部管理者面前的头等难题。
逆水行舟 确保前行稳定
面对严峻的项目背景,攀西热轧工程项目部由二十冶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赵俊杰亲自挂帅,他一方面充分调动全体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求项目部班子成员,正视困难,敢于承担,在保证工程稳步有序推进的同时,努力化解项目的经营风险。
项目部成立后的前五个月常驻人员只有项目常务经理袁殿文等4名成员。于是,项目部率先试行了“合署办公,一级管理的模式”,对内组织机构还是二级项目部,对外将专业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安排在项目部各个职能部室内,以便于对外工作的开展。试行这样的管理模式既克服了项目部人员不足的难题,又调动了各个参展专业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全员一盘棋 步步皆精彩
2010年3月25日,在项目部的合理安排和市政专业项目部的科学组织下比原定的
3月31日提前了6天完成热轧项目的第一个节点:已到图部分的土方开挖和深井降水任务。又经市政专业项目部加班加点的奋战,于
3月31日如期实现了浇注第一块BOX基础底板这个重大节点。后续的开始钢结构安装、BOX(一)全部浇注完成、BOX(二)全部浇注完成及开始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均按照业主要求提前或按期完成。
因本工程为边设计、边施工,针对设计院图纸的土建与钢结构图纸不配套,制造分公司专业项目部采取调整施工计划:与土建单位协调,针对现场有基础及具备安装柱子条件的先安排制作运输;质量控制措施:针对手工焊接、隐蔽面处理和主体构件有差距等主要薄弱环节,他们结合工程的质量要求,实施有效控制,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从而取得建设单位的信任;技术保证措施:由于技术的原因而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和改变施工机具等。对于制作现场的焊接问题,他们用彩钢板制作临时移动小房,专门用于风雨季节的焊接工作,从而提高焊接质量。而构件抛丸除锈,根据西昌的天气变化,利用中午时间太阳充足,将湿沙摊铺,等到下午雨水来临时,及时堆积并覆盖。调整抛丸除锈的工作时间,采用人工除锈与机械除锈相结合的有效办法;组织措施:现场大量进材料时,正是工期较紧时期,而制作场地道路无硬化,经常出现陷车,影响材料进场。针对工期和材料进行权衡,项目经理部决定用一天的时间,平整场地并硬化运输道路。及时调整制作计划,根据后期的效果来看,是确实可行的方案。不但保证了工程节点,还做到了材料到场不押车,制作现场构件不积压。
建筑分公司专业项目部克服土方开挖造成施工道路狭小、多专业穿插作业、年底施工人员回家心切等诸多因素,保住了总包要求的施工节点。
机装分公司专业项目部由年轻人担纲,在施工过程中,一开始就面对设计图纸滞后,设计问题多;卷取机机架脱期近3个月,并且其他设备问题比较多,粗轧机的机体配管现场修改量非常大等种种困难。在项目前期总承包方中冶赛迪、攀钢业主方面对机装有过疑虑,但在精轧机牌坊吊装、粗轧机牌坊吊装、地下主管廊水系统管道施工完毕、水循环冲洗等施工节点的顺利完成后,机装项目部用事实消除了他们的疑虑。而其中,李威编制的牌坊吊装方案为项目节省资金五十多万元;负责精轧机油冲洗方案编制人员胡斯愣,在车间未投入压缩空气的前提下,利用油膜系统
8立方米储气罐,租用大功率空压机对液压管道进行吹扫试漏,改造管路系统,在冲洗管路设计最低点用加油小车抽油等主动出击的方法,确保了油冲洗的节点目标。
做好设备误差的纠偏控制,对大电机安装是非常必要的技术环节。在粗轧R2下电机安装方案策划中,经过对粗轧大电机的资料整理,现场实际测算,电装项目部技术人员发现粗轧电机在安装时,由于设计问题安装空间不够,R2下电机要采用反穿的方法才能安装就位,实现反穿需要的条件一是加工制造一根反穿用延伸轴,二是吊梁需要延长
0.4米。经过了东方电机厂的设计人员的核查讨论,电机厂提前制作了一根吊梁和延长轴。避免了电机进场不能及时安装的问题。
项目部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认真践行“将宝钢工程的施工质量带到攀钢”的庄严承诺。由市政专业项目部负责施工的全场第一块浇注混凝土的BOX基础底板,攀钢质量监督站、攀钢工科监理和总包单位中冶赛迪进行了联合验收,验收时参与验收的人员均对施工质量给予了高度赞誉。钢筋绑扎横平竖直、间距误差及接头位置、焊接质量均满足规范要求,直埋螺栓、预留地脚螺栓孔位置及标高准确,模板平整度、垂直度均符合要求。攀钢质监站的验收人员当即表示,二十冶的施工区域就是整个攀钢二基地的样板,各个施工单位均要以二十冶为榜样。项目部平时及质量月定期举行的各种交底、座谈等活动,及时将管理意图传达到施工一线的工人中去的做法,也受到了一致好评,由攀钢质监站在整个攀钢二基地推广。
为了使示范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攀钢质量监督站组织所有热轧工程的施工单位到二十冶施工的10区设备基础进行观摩学习。
二十冶攀西热轧工程项目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到了科学安排、管理高效,受到了业主、总包、监理和各参战专业项目部的一致好评。
项目整体施工进度整体受控,实体质量处于较好状态,在冶金质量总站组织的质量大检查中土建工程获通报表扬。安全管理方面到目前未发生任何大小安全事故,服务配合等方面得到了总包方中冶赛迪、业主攀钢集团的首肯。在中冶集团公司组织的攀钢基地大检查中,二十冶项目部排名第一,得到中冶集团的赞扬。
六大手段 化解项目风险
如果说企业是碧海汪洋,项目部就是一泓碧水。项目管理不当就会使本已微利或面临亏损的项目资产一点一滴地流走,碧水终将流尽,汪洋终将干涸。如果措施得当,堵塞漏洞,碧水就会汇成奔腾的大海。
攀钢热轧Ⅱ标段工程总合同价3亿8千万元,其中材料费就要占到其中的60%,如何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就成为了扭转潜亏局面的重中之重。
手段之一:掌握常用钢材大概市场价格,做到心里有数;筛选供应商;合并采购批次。根据金额不同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增加竞争。如本项目电缆的采购,达到了增加竞争以求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是本项目降低采购成本的办法之一;根据项目资金情况及时调整付款条件。不同的付款条件会影响材料本身的价格,先款后货还是先货后款,是支付承兑汇票还是支付货币现金,不同的付款条件下价格也会相应变化,所以根据项目部资金情况灵活调整付款条件,是本项目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个办法;成本分析,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如,电缆,电缆的成本基本上就是铜的成本,它的价格是根据铜价走的,所以在电缆开标前,算出一个基本的电缆成本价,这样心里有个底价后开标时对照各个电缆厂家的报价就能更好地去压价,使项目部的中标价格尽量贴近成本价格。这同样是本项目降低采购成本的手段之一。经过这些手段的努力,本项目现在的潜亏风险已经较开工伊始大大降低。
手段之二:做好外部签证工作。根据《外部签证管理办法》及时做好对总包方中冶赛迪上报工作。
手段之三:做好设计优化工作。项目部以“销项、减量、降挡”为主导思想,提前与赛迪工艺设计相结合,做了大量的设计优化工作,从而为项目部最终的结算打下一定的基础。
手段之四:改变管理模式。将彩钢板、专业公司不施工的附属建筑、铸石板、主电室通风、环氧地坪等由项目部自带队伍。通过降低分包单价,为项目部节省了成本。
手段之五:加强内控管理。加强项目部经营、财务、材料部门;项目部与专业项目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经营与成本状态的第一手资料;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共同研究整体项目成本降低的方向,选准切入点。
手段之六:责任目标分解。按照二十冶集团公司的目标责任书,分别对项目经理部内部的主管领导和各专业分公司项目部进行了责任目标分解。有针对性的对各专业分公司项目部下达了相关的利润指标。对项目经理部主要领导和岗位有明确的责任要求。
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为项目最大化化解风险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挑战困难 再显中冶铁军本色
在攀西项目部的办公室,记者发现所有的房间棚顶、窗框等接缝处都密封得严严实实,经了解,才知道每到风季现场是风沙暴走,根本看不清路,在办公室即使关着门,也要遭受无孔不入的沙尘盖顶侵袭,办公桌及面上所有物品几分钟就得清理一遍否则根本无法工作,而到雨季突临而至的暴雨又将整个现场糟蹋成了泥浆区。居住的生活区经常停电停水,在此生活了几天我便深刻地领教了,还有饮用水全是桶装的,水龙头流出的水全都带有泥沙……
钢结构制作安装高峰期的5个月下了72天雨。针对实际情况,项目部采取了果断的增加分包方的措施,取得了业主的认可,工程推进得到保证。老天不帮忙,现实环节还脱钩。图纸资料就整体影响时间长达90-130天,特别是土建的图纸,由于外方图纸资料确认以及总包方的优化等因素,给土建的施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幸的是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很早就调整了整体人力资源的安排,没有造成太大的浪费。
后记
2011年7月20日,二十冶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勇,副总工程师赵俊杰参加了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揭牌仪式。揭牌仪式前,李勇董事长在西昌邛海宾馆会见了钢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谱、副总经理陈亚平等。会谈中,李文谱总经理首先对二十冶施工的热轧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尽管与二十冶是第一次合作,但在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二十冶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让客户感受到“选择二十冶就是选择放心”的责任理念。
在攀西项目部短短的几天,记者深切体会到了一种浓郁和谐的氛围。项目部每月为当月生日员工庆生;节假日组织轻松愉快的聚会;安全月组织消防演练、百人签字仪式;项目部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无不影射出企业文化的隐形力量。在攀西项目部记者感到了时间的宝贵,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忙碌。每个岗位每个人都在忙:谈话时,快言快语。走路时,步履匆匆;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指挥者、管理者不时传出各种指令;在攀西项目采访,记者感到从未有过的振奋:人们的振奋发自内心。从陌生到相识,二十冶人在这里得到了尊敬与赞美;在攀西项目采访,记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喜悦:这喜悦来自内心。一个高风险项目,面临可能以最大化的脱险前景。
蓦然,我想起矗立在现场的结构、设备,经过裁剪、焊接制作、运输、组对、吊装、调整、试车最终成为连成一片的有机整体,相互鼓励、却又默默无闻,吐出一卷卷可能出现在生活中任一角落,却让人无从辨识的钢铁化身……噢,那就是冶建人的精神写照……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