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强化技术创新 打造成长型企业
----中冶天工集团坚持走技术创新发展之路纪实
    发布日期:2012-12-12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团队;
这是一个永不满足与不断超越的劲旅......
它,坐落于大开发大发展之中的天津滨海新区,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冶天工集团。
中冶天工集团(以下简称中冶天工),在近60年的成长、奋斗、发展的历程中,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大中型建设项目施工丰富经验并拥有精湛施工技术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特别是在冶金工业建筑与设备安装工程项目及那些具有高技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工程项目中优势尤为明显,相继承建了太钢、武钢、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冶金工程。同时在非冶金行业市场积极开拓,承建了一批煤炭、轻工、化工、建材、市政工程等国家及省、市重点建设工程,均以优质高速创出了良好信誉,先后荣获部优、省优工程奖数百项,荣获国家级全优工程5项、鲁班奖6项。
近年来,他们先后承建了国内外一大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工程,如世界最大的沙钢5860立方米 高炉、太钢660平方米 烧结机、宝钢72000立方米 氧气站和5米 宽厚板轧钢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彰显了企业实力;同时,走出国门,拓展了亚洲、非洲、南美国际市场,承担了新加坡环球影城、蒙古国奥云陶乐盖铜金矿项目等海外工程项目的建设,并取得了众多荣誉。
中冶天工作为建筑业的一支劲旅,有许多建设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在众多施工领域展现出了雄厚的技术实力。但2007年以前,以国家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国家级和省部级工法、专利、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专有技术、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为主要标志的技术创新成果并不明显,这反映出中冶天工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冶天工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因此,公司决策层以战略前瞻的洞察力,敏感的意识到企业要做强做优,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发展要求探索技术创新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和新方法迫在眉睫。从2007年开始,中冶天工把技术创新工作做为公司的重点系统工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建立和完善了技术创新体系,设立了科技基金,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制定了有关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在公司内部酿造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高度的认识
对任何事物,没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中冶天工决策层充分认识到,建筑施工企业是以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施工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因此,推进施工企业的技术进步是大势所趋。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
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把提高国民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体,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更应当率先垂范,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扎实持久地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并通过管理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头走出一条管理密集、技术密集的发展之路,为国民经济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当前,国资委对央企的科技工作高度重视,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市场导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意见》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真正把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中冶天工提出要把《意见》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南,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
明晰的举措
正确的战略举措是取得成功的根本,是托起成功梦想的保证。中冶天工集团以推动技术创新为契机,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不断突破上限,打造成长型企业”为核心价值观,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以技术密集、管理密集为战略导向,以可持续发展和长富久安为目标,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激励斗志、凝聚人心,认真分析总结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树立技术创新意识,探索技术创新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机制等方面大胆进行探索和实践,求新求变,以变应变,取得了丰硕的技术创新成果。
----建立重大技术研发课题制度,实现对转型项目的技术支持。在课题的立项选择上,中冶天工坚持了针对企业转型和开拓新领域、新市场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设立课题,主要包括重点转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试验,引进技术的技术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11年,公司针对转型市场目前还没有掌握的关键性技术,设立了9项公关课题,组织全公司优秀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公关,公司对课题费用进行全额支持。经过一年的技术公关,有7项技术通过验收,在推动转型市场真正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二级单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其中,《大跨度管桁架钢结构的制作技术》和《大跨度管桁架钢结构的安装技术》为公司获得并实施大跨度140米 、在国内同类场馆中首次采用外观呈三个半椭圆球相贯形体结构形式的钢结构制安项目——天津华侨城生态欢乐岛项目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在技术研发中,公司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了技术课题招投标制度,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在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管理创新方面,公司摸索出了“专家咨询、立项评审、流程管理、资金支持、重点服务、验收考核”等卓有成效的管理创新方法。为提高成效,公司总部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管理责任书》,运用合同化管理手段规范和约束双方的行为,强化了对课题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并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了技术研发课题的有效落实。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7年,中冶天工成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技术管理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为技术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和决策依据;公司总部设立科技发展部,负责技术创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基层单位建立了以总工为首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实行总工负责制,并在大型工程中设项目总工,一般工程或专业单一的工程设项目技术负责人,形成了上下贯通、职责分明、流程顺畅、执行有力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为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组织保障。为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中冶天工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立了技术数据库,将技术方案、工法、专利等科技成果收集入库,实现公司内部的技术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畅通的目的。同时,对重大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科技资源实施统一收集管理,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
——设立科技发展基金,激励科技人员投身技术研发。从2007年开始,中冶天工基层单位每年按当年完成企业营业收入的0.2%上上缴公司总部,科技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申报的集团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资金配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投入、组织重大科技活动、企业级以上技术创新成果的奖励、对中冶天工取得执业注册证书的人员的奖励等。从设立至今,中冶天工已筹集到科技发展基金3000多万元,已发放1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调动了中冶天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完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根据中冶集团科技创新的要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冶天工相继制定出台了《中冶天工技术创新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重大技术研发课题资金管理办法》、《技术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工法管理办法》、《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管理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规定》《执业资格人员奖励办法》等多项管理制度,为中冶天工的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和行动准则。同时,下发了《“3111152”人才工程评价标准及评选办法》、《优秀人才管理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创新团队建设、优秀人才动态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冶天工还将技术创新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基层单位领导年度考核体系。技术创新指标考核与基层单位领导的年薪挂钩,直接激发了各层领导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有效促进了全公司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中冶天工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文化氛围,激发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层出不穷:
2007-2011年度中冶天工集团完成的技术成果:
专利: 申请专利4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5件;
拥有有效专利229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
工法: 获得国家级工法9篇,省部级工法89篇
技术标准:主编国标3篇、参编国标4篇;
主编行标2篇、参编行标2篇
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获得国家级示范工程2项,
省部级示范工程12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通过鉴定的成果66项
省部级科技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2项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得5项
短短的几年中, 中冶天工技术创新工作从表及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一套适合中冶天工实际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集团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效能力。
嘉奖与殊荣
短短五年屈指可数,中冶天工却在技术创新工作中获得了多项殊荣,这是对辛勤耕耘者的真实评价,这是对技术创新者的最大激励。中冶天工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十一五”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被中国施工企业协会评为技术创新先进单位;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并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专利示范企业和中冶集团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单位。十余项课题及成果获得中冶集团、地方政府各类科研经费资助及奖励 900余万元。
经天津市科委、财政局、地税局的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组成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专家组的评审,2009年中冶天工被认定为天津市第十六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因有良好的业绩和技术优势,2008年中冶天工被确定为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钢工程技术中试基地;2010年完成了中冶压力容器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的筹建工作,并通过中冶集团的验收。这两个研发机构搭建了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为全面提升中冶天工装备制造板块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研发能力,为提高中冶天工的技术创新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应用与成效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和不竭动力。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建筑企业依靠低成本扩张的手段已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必然要成为推动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力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迎接挑战并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技术进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做强做优的保障。
中冶天工坚持把建设创新文化作为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在树立创新意识,探索创新方法、采取创新手段方面下功夫,并大力实施了“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企业创新战略,以“不断突破上限,打造成长型企业”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了创新文化的建设,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统一思想,激励斗志,凝聚人心,营造出浓郁的技术创新氛围,促进了创新型企业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近年来,中冶天工坚持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通过编制国家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大力开发并应用国家级和省部级工法、潜心研发专利、专有技术、积极推进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申报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为主要标志的技术进步成果,积累了技术创新的经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增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发展的根本,技术创新要从工程投标做施工方案开始就将技术创新融入其中,要求并引导工程技术人员寻找创新点,以日常施工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难点为突破口,如高层结构、超深结构、大跨度结构的工程作为技术创新切入点,让创新贯穿于工程的全部过程中,使技术创新的意识和行为成为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常态,逐步提高工程施工的科技含量。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通过对传统工艺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技术管理,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同时,在技术成果的创造过程中,锻炼、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研发团队。
各种科技成果的创造虽然要有一定的科技投入,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十分明显。如中冶天工承建的天津新塘组团还迁房工程获得中冶集团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该工程通过十项新技术应用取得了2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工程先后荣获天津市结构海河杯、天津市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天津市优秀项目管理成果奖、全国AAA诚信工地称号,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施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评选是为了推动建筑工程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加强“四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使示科技范工程真正成为工程质量优、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社效益好的样板工程。
在推进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课题组及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大量的调研、考察,要参考大量的技术文献和资料,要认真总结工程中的难点,在成果产生的同时也形成了大批有价值的技术资料,为技术标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提供了参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同时,在各种科技成果创造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带着课题和目标有针对性地与部分高校和院所进行了专项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提升了中冶天工的技术研发能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如通过国家级和省部级工法的开发与应用,较好地解决了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同时促进了中冶天工的科技进步和技术积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中冶天工集团将以企业“三五”规划为新的起点,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做好转型的技术准备和技术集成工作,继续扎扎实实做好技术进步的各项工作,练好内功,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冶天工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一定会再谋新发展,再上新水平。 (杜宗良)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