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成都这座宜居城市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对其的印象都会定格为两个字——休闲。的确,休闲也许能够代表成都人的生活态度,但是,说到工作热忱和创业氛围,这座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一点也不会逊色于其他大城市。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404.76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529.54万人),全市人口总数居全国各大城市第4,居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排在副省级城市首位。除此之外,成都还是全国闻名的“私家车第三城”,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固然养眼,但却对城市的交通运行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有鉴于此,2010年,成都市政府研究确定了缓堵十八项具体措施,并将其全部纳入了市级部门的目标管理内容,部分目标还同步列为民生工程任务,正式打响了“成都市缓堵保畅战役”。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地处成都,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成都市的各项建设,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献策献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诸多好评和一致认可。这一次的战役,中国五冶集团依然义不容辞。

搭建跨街“生命线”:人行天桥

修建人行过街天桥是缓堵十八项具体措施中的重要一环。人行天桥作为成都市交通体系中的慢行系统,分布于主要交通干道上,能够有效分流人车,减少了红绿灯数量,从而达到缓堵的目的。从2009年开始,成都开始大规模新建人行天桥,根据规划,成都市中心城区共规划有383座人行天桥点位,其中大多数分布在蜀都大道、东城根街、一环路、二环路等城市主干道上,同时,考虑到未来的城市发展,三环路外、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主要干道也规划了不少人行天桥点位。

在成都市人行天桥工程实施过程中,钢结构人行天桥因为一系列的优势,逐渐兴起。钢结构人行天桥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特别是较高的工业化程度,决定了现场施工时间灵活、周期短,不占用道路交通等特有优势,并且在拆迁后能够再次使用。

中国五冶集团利用其在钢结构制作及装备制造方面的优势,适时抓住机会,开始了与成都市人行天桥的不解之缘。从2010年成功参与第二批人行天桥工程,到独立承接第三批人行天桥工程,再到三环路人行天桥的制作安装工程,期间,中国五冶集团以专业的安装能力和过硬的制造水准,赢得了城市决策者的青睐,也得到了成都市民的认同。

第二批人行天桥位于成都市中心区域红星路和一环路,中国五冶集团承接其中18座,于2010年春节前夕开始施工。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了保证春节期间人行天桥能够投入使用,中国五冶集团倒排工期,调配资源,为该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撑。而具体参与施工的中国五冶集团成都钢构公司全体员工,更是从安装施工一线到维持交通,从生产制作到后勤保障,不分岗位,全部参与了项目建设。在此期间,集团公司领导也多次来到施工现场,看望慰问一线员工,鼓舞士气,并实地解决难点问题,力保工程进展顺利。最终,中国五冶集团卯足干劲、一鼓作气,在节前完成了天桥任务,给成都市市民的春节出行送上了一份大礼。

2011年7月,第三批人行天桥工程开始上马,中国五冶集团再次领命。该批次人行天桥主要分布于二环路沿线和市中心天府广场周边,共计21座。时值酷暑,为了把对道路交通影响降到最低,天桥安装时间通常在深夜,项目部人员不眠不休,时刻用“中国五冶为成都市缓堵保畅再做贡献”的豪迈口号激励自己,不但以60天的时间圆满完成了全部人行天桥的安装任务,还在90天工期内完成了其中6座带液压顶升系统的人行天桥安装任务。与以往人行天桥相比,第三批次人行天桥结构更加复杂,首次出现了贯通两条街道的连续人行天桥,外观更加精致,首次进行了景观式打造。尤其是被成都市民冠以“最复杂人行天桥”称谓的红照壁路口人行天桥,“H+Y”的复杂形状给吊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只不过这一切困难,都在五冶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顽强作风下迎刃而解。2011年8月20日,第三批普通天桥全部完工,9月19日,带液压顶升系统的人行天桥全部完工。

三环路作为成都市的准快速路,全长约51公里,是重要的车行通道。但对附近的市民来说,却只能通过立交桥和少量人行天桥通行,出行很不方便。在2012年7月18日,这样的情况终于得到了改善,中国五冶集团承接的成都市三环路人行天桥钢箱梁制造安装工程经过前期抢点制造,迎来了吊装工作的全面展开。首座吊装的人行天桥位于三环路东一段石室中学附近,主桥长93米,宽4.5米。而时间仅过了二个月,到9月17日,11座三环路人行天桥就全部如期通行(其中有三座桥因为规划问题暂未动工)。和前几批天桥相比,三环路人行天桥设计更加合理,施工组织更加迅速,更融入了成都本土文化元素,如位于石室中学的天桥栏杆金属板就书有杜甫的诗句。而位于中国五冶集团附近三色路的人行天桥,桥栏杆上还特别采用了冶金机械元素造型,既具实用性,也美观大方。

看着一座座人行天桥拔地而起,五冶人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当成都电视台新闻栏目采访现场施工人员的时候,他们用朴实的话语说出了所有天桥建设者的心声:为了人行天桥早日通行,再苦再累都值得。

改造分流“彩虹”:十陵立交桥

2012年6月30日,由中国五冶集团承建的成都市三环路十陵立交桥改造工程顺利通车,新建的五座匝道桥像五条彩虹镶嵌在三环路和成洛路上,成为东三环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位于成都市东三环路与双庆路、成洛路交叉路口的十陵立交桥是成都市内东南西北转换的重要枢纽,更是连接南充、遂宁、内江、重庆等周边城市高速进出城的主要通道。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十陵立交桥已经显得有些“过时”,经常形成“堵点”。因此,成都市政府决定,投资2.9亿元,按“涡轮形全互通立交”方案对十陵立交桥进行改造扩建,建成后将彻底打通三环路东段与成洛路交叉路口的交通瓶颈,有效解决十陵立交桥“难掉头”、“堵得慌”的情况。 

作为成都市“缓堵保畅”的重点民生工程,十陵立交桥改造扩建项目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引起各大媒体频频报道。该项目于2011年5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工期14个月。囊括10个单位工程,要新建五条匝道,七条辅道,既要对原立交桥实施加固工程,又要新建交通附属工程及照明工程附属设施,加之地处交通要道,施工环境复杂。

中国五冶集团深知该项目的重要性,将十陵立交项目当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由总经理牵头负责,保障该项目的顺利推进。由于该项目是公司承建的第一座大型桥梁,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总工带领技术骨干,对桩基施工、现浇箱梁满堂支架、现浇箱梁模板拼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等难题进行逐一攻克,在保障项目进度的同时,累积施工经验,形成成套技术。2011年9月20日,原有成洛路面改造完成;2012年1月22日,十陵立交桥钢箱梁吊装完毕;4月30日BCE三条匝道顺利放行;6月22日,5条匝道主体全部竣工;6月30日,十陵立交桥顺利通车……

通车后的十陵立交形成了“环状道路+放射道路”的全互通立体交通网,彻底打通了三环路东段与成洛路交界路口的交通瓶颈,实现了三环路与成洛路四个左转弯方向快速交通转换——上桥即可实现左转,在桥层就能实现右转,有效缓解了三环路及成洛路进出城的交通压力,方便了周边市民的出行,为城东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环境,在改善成都市的交通上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铺设城市“骨架”: 元华路、成温路

成都市政府一直将“交通先行”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着力重点,通过一系列交通建设项目,铺设城市“骨架”,理顺市内交通,发散周边区域。2012年动工天府新区“三纵一横”工程和“两快两射两环”工程就是其代表作。

其中,天府新区“三纵一横”工程指的是天府大道南延线、红星路南延线、元华路南延线和正公路这四条贯穿天府新区的通道。而“两快两射两环” 工程则主要面对市区。“两快”指二环快速路与快速公交;“两射”工程是指红星路、成温路射线;“两环”指2.5环和一环路立交节点。中国五冶集团分别承建了“三纵一横”工程中的元华路和“两快两射两环” 工程中的成温路两个项目。

经过前期认真仔细地筹备,元华路南延线道路工程于2012年4月正式动工。中国五冶集团承建道路全长为18.8公里,分AB两段,其中A段12公里,B段6.8公里,包含四座互通立交桥、两座分离式立交桥,根据合同要求,正公路以北10公里将在2012年底形成通车能力,整个工程预计2013年底通车。截至目前,元华路2012年完工段已完成全路段水泥稳定层的铺筑工作,进入油面层铺筑阶段,并于12月20日实现了部分路段通车。与此同时,成温路改造工程也于7月底正式开工。该工程起于二环路成温立交桥,止于三环路苏坡立交桥,道路全长2.4km,建成后的成温路车速由现有的20km/h提高到60km/h,实现城西方向的快速出城,同时,建成后的成温路快速公交系统将与地铁四号、七号线实现无缝对接,形成城西立体交通网。由于工程地处成都市区,区内水网交错、地质条件复杂,中国五冶集团项目员工边施工边摸索,克服施工管段长、地下管线复杂、周转料倒运频繁、施工干扰大等种种困难,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战晴天抢雨天,尽量缩短工序衔接时间,不断加快施工进度。经过5个月的艰苦鏖战,成温路改造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中国五冶集团在成都市近十支路桥施工队伍中脱颖而出,创下两项施工之最:在确保质量、安全等同一条件下,一是开工到吊梁用时最短:8月3日第一根桩基施工至11月22日首吊小箱梁启动,仅用100余天,是整个“两快两射”项目最快的速度;二是箱梁安装速度最快:首次吊装箱梁,仅仅用了58分钟,就完成8片梁安装。四川省、成都市主流媒体《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等多次聚焦报道,业主驻现场代表唐文海予以肯定:中国五冶集团工程进度能满足要求,工程质量控制良好,安全管理可控,满意。

 中国五冶集团生于此,长于此,为缓堵,我们尽己所能,为保畅,我们不辞辛劳。此时此刻,这场“缓堵保畅战役”还在继续,而我们也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为冲击最后的胜利而默默努力。我们相信,在在我们辛勤汗滴的浇灌下,这座城市将变得更加美丽,而中国五冶,也必将作为其重要建设者,被这座城市所铭记。 (中国五冶集团)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