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贵

 

和煦春风拂过南粤大地,塘朗山下吐露嫩嫩新绿。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13年,中国十九冶——“西部铁军”,已在华南地区辛勤耕耘整整32个年头。30余年勇当先行,30余年砥砺奋进,30余年跨越发展,中国十九冶唱着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昂首奋进。

三十而立,抚今追昔。中国十九冶开拓华南市场的发展历程,宛如一条激情澎湃的大河,那里面,有“找米下锅、背井离乡”的伶仃漂泊,更多的是风雨同舟甘苦与共;那里面,有“出山入海、二次创业”的漫漫征途,更多的是逆流而上勇往直前;那里面,有“一江八点、北上东进”的广阔维度,更多的是倍道而进扬帆致远。

【1981—1991】春潮万里思行客。与改革同行,为开放添彩。时代呼唤“弄潮儿”,南海之滨迎来“西部铁军”。

植梧引凤,借水行舟。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国经济特区由此宣告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广深地区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投资环境及优越的经济开发条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优秀企业,中国十九冶就是最早进入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拓者之一。

深圳建设起步阶段,机车轰鸣、尘土飞扬、工棚遍地,整个城市犹如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建筑工地,“深圳速度”已崭露头角。基建进度过快导致石料供给不足,土建施工力量也极为匮乏。为了满足特区城建需要,1981年,深圳市政府上报冶金部,邀请中国十九冶拔冗进驻。同年底,中国十九冶响应地方政府号召,与深圳市工业公司签定联合开办石厂的协议,正式吹响进军广深的号角。

1982年9月15日,经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准,中国十九冶在深圳注册了“冶金工业部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深圳工程处”,这就是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的前身。

历尽铅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当中国十九冶第一批30余名工人,携带简易工具及生活物资来到深圳梧桐山时,经济特区还只是一个边陲小镇,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中国十九冶的“拓荒牛”们住的是竹竿搭建的简易工棚,被工友们戏称为“竹叶宾馆”。初来乍到,就遇上狂风暴雨,席棚被掀翻,人员站立不稳,行李及生活物资全被淋湿,衣服、鞋子不知漂向何处,成群的老鼠肆无忌惮地在脚下乱窜。雨后,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整修席棚,砌灶垒锅,迎接后继人员的到来;一路在山上四处挖坑打凼,实地探测石量、石质。半年以后,中国十九冶先后在深圳福田区银湖路口开办了九节山石厂,在龙井村塘朗山脚开办了龙井石厂。1986年,由于地处旅游区,九节山石厂被迫关闭。1999年,有着10多年光荣历史,生产石料约230多万立方米,实现产值2亿多元的龙井石厂,因环境和古生物化石保护等原因最终停产关闭。

中国十九冶继打入深圳开办石厂以后,1982年又承接了至今仍享誉中外的广(州)珠(海)公路三洪奇、容奇、细窖、沙口四座大桥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预制任务。截至1984年10月,当时我国最大、世界罕见的66根T梁、28根箱梁全部制作完毕,产品质量优良,受到著名桥梁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李国豪、港澳地区及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专家的高度赞扬。时任冶金部基建局副局长邱祖华指出,中国十九冶成功制作一大批大型砼构件,为国家争了光。

广珠公路四座桥梁的顺利通车,一举结束了广州通往珠海、澳门用轮船摆渡汽车的历史,充分显示了中国十九冶的技术实力,“西部铁军”在广深地区名声大震,各地合作伙伴慕名而来。1981—1991年间,中国十九冶还先后参加了广东梅县东山大桥、广西北海市步山新港区万吨级码头、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广东沙角电厂、环宇大厦等工程建设。

在八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期间,中国十九冶进军华南市场,既为企业渡过难关作出了较大贡献,又为特区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是由于一系列客观原因,中国十九冶并未大规模进军广深地区。时间进入到80年代末,攀钢二期工程恢复建设,为完成历史使命,中国十九冶逐步将优良队伍撤回攀枝花,只留下少数人继续在南粤寻找市场。

与改革同行,为开放添彩。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编的《四川人深圳发展纪实》一书,曾经如此评价中国十九冶:“这群来自四川攀枝花市,出山入海的建设者们,同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一起,培育、丰富、发展了深圳精神。”

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八十年代,中国十九冶发扬攀枝花建设精神,勇于开拓,敢冒风险,在广深地区第一次承建高层建筑,第一次铺设高速公路,第一次制作大型公路桥梁、海港沉箱,第一次涉足软地基处理施工,第一次异地大爆破,开启了中国十九冶由传统的冶金施工为主,向路桥、房建、市政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1992—2002】春风又绿江南岸。粤有造化手,曾开天地炉。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让“西部铁军”如鱼得水。

上兵伐谋,谋定而动。

原冶金部部长高扬文曾经赋诗称赞中国十九冶“开天辟地神仙手,一座钢城托起来”。可是三线建设任务完成后,难为无米之炊的中国十九冶又将何去何从?

新的市场,新的理念,才能有新的机遇!中国十九冶将目光定格在了南方那一片经济发展最为迅猛,思想解放最为活跃的广袤天地。

1991年3月16日4月1日,中国十九冶在深圳召开“南方会议”,制定“全方位开拓,多元化经营”方针,将华南地区特别是广深地区的市场开拓,作为企业“出山入海”的重要战略布局。一时间,中国十九冶下属特种公司、建材公司、二公司、工安公司、机动公司、电装公司、筑炉公司、机装公司、机械厂、材料处、建研所,闻风而动,群贤毕至,在华南地区掀起了新一轮市场开拓的热潮。

如猛虎下山,似蛟龙出海。1992—2002年间,中国十九冶各二级单位先后承接了东深三期给排水工程18000吨管道制作安装项目、广东番禺钟韦公路、小塘工业区道路、小塘三环路、小塘二环路、狮山开发区道路、广东佛(山)开(平)高速公路、南油月亮湾居住区场平、广珠深高速公路深圳段、深圳东宝河桥梁生产加工制作、南光公路、沙头角水厂和广东东莞公路、松鹤路人行地道通讯、深圳自来水厂公司沙头角水厂电气、深圳机场泵站维修等工程项目。

广东佛开高速公路是中国十九冶继成渝高速公路后承接的第二条较大的高速公路,中国十九冶将速度和施工质量结合起来,争一创优,多次受到江门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表彰,工程于1996年7月建成通车;罗芳立交桥是中国十九冶成立以后承建的第一座大型城市立交桥,施工技术复杂,难度较大,该工程于1993年11月建成通车,被评为深圳市优良工程,成为中国十九冶在深圳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为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中国十九冶于1994年6月组建了具有法人资格,以生产加工钢结构制品、经营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为主的深圳攀枝花实业公司,并于1995年9月取得了深圳市颁发的自营进口资格证书,使中国十九冶在深圳完全具备出口企业自产产品、进口生产与施工所需原材料能力,为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

至1994年底,中国十九冶在广深地区有深圳工程公司、广东冶金建设公司等七块牌子,有沙河、南海等八个基地,有九个二级单位,一千多名员工。1999年,深圳工程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分公司,成立区域分公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减员、整合的平稳过渡。

随着攀钢二期工程最后一个项目的竣工,顷刻之间,市场萎缩,繁华落幕,中国十九冶似乎在此时放慢了发展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进泥潭。整个九十年代,对中国十九冶而言,面临的是找米下锅的困顿局面。但在广深地区,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坚持规范管理,树立了“今天的现场,就是明天的市场”的理念,有效增加了企业业绩,扩大了市场占有率。1992至2002年间,先后建成一批精品工程,完成总产值5亿多元,初步担当了中国十九冶在广深地区出山入海,开拓大市场中“建基地、开窗口、争发展”的重任,生命根基得以稳固,生存空间得到拓展。

【2003—2013】春色满园关不住。虎啸山野,天道酬勤;同心一梦,共创未来。“西部铁军”不辞长作岭南人。

虎啸山野,好风长吟。

2003年8月,以田野为首的中国十九冶新一届领导班子从老一辈领导手中接过企业发展的接力棒,带领员工踏上了三次创业的征程。脱困,创新,提升,圆梦,发展,中国十九冶谱写了一曲雄浑壮美的交响。

肩负发展重任,紧跟时代步伐。毫无疑问,置身改革前沿的华南地区是这支交响乐的前奏。

在产业格局上,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加快从传统的冶金建设向“同心多元化”发展转型,坚持以突出主业、精干主体、培育优势、优化结构为原则,进行产业板块与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市政、房建、交通、有色等非EPC板块上取得重大突破。

在市场布局上,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充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整合成立“劳务公司”,并相继在广州、中山、东莞、珠海等地注册了分公司,打造“珠三角市场核心”战略,在华南地区形成拳头力量,构建了提高市场辐射能力,多点支撑的布局新体系。

在资质升级上,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借力东风,强化优势”,依靠中国十九冶具有的冶炼、房建、市政总承包一级资质,于2006年进入深圳市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承包商名录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I组、钢结构总承包I组和房建总承包II组。

产业优化、市场拓展、资质升级,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跨入了从区域分公司向中国十九冶“南方支柱、非钢支柱、效益支柱、进军国际市场支柱”转变的快车道。

冶金项目捷报频传,市政项目遍地开花,路桥项目不胜枚举,房建项目风生水起。深圳分公司先后承建了广东河源深坑铁矿150万吨/年选矿厂工程、阳春新钢铁有限公司环保搬迁技术改造工程、深圳蛇口SCT闸口网架工程、深圳龙岗大运自然公园(一期)二标段工程、深圳南山区创业路街区改造中心人行天桥工程、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深圳赛场工程—景观工程、深圳市福龙路、松福大道、盐田至坝岗高速公路、深航幸福小区、中山市黄圃汽车客运站、珠海污水处理管线等工程项目。其中,2005年12月建成的深圳蛇口SCT闸口网架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码头闸口,该闸口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网架安装精度高,是蛇口码头的一座标志性建筑;2007年建成通车的深圳市福龙路是深圳市第一条南北向不收费的城市快速路,是一条造福广大民众的生态路;2008年投入使用的深圳南山区创业路街区改造中心人行天桥被誉为“亚洲最大的人行天桥”;2011承建的深圳龙岗大运自然公园(一期)二标段工程是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景观公园。

此外,深圳分公司在港澳地区,承建了香港新机场、香港地铁、南丫岛发电厂、中环填海、驻港部队营房、澳门垃圾电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工程。作为走出国门的桥头堡,深圳分公司为中国十九冶巴新瑞木工程等海外项目搭建了桥梁。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近十年来,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中标1000万元以上项目达 60多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企业经营规模和施工产值的逐年攀升。从2003年的1亿,2006年的5亿,到2007年的10亿,深圳分公司仅用4年时间,产值便翻了十番,成为中国十九冶历史上首家市场营销突破10亿元的区域分公司。此后5年,深圳分公司再接再励,新签合同额始终保持在10亿元左右,为中国十九冶实现“双百亿”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红豆葳蕤,满树情深。

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始终牢记“守土有责,造福一方”的职责使命,承建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市政、路桥工程。近三年,共依法缴纳税款约10065万元。截至目前,已拥有各类机械、设备 81多台(套),60000 平方米工业用地、办公场所及住宅小区,形成固定资产5099 万元,实现了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情系南粤鼓征帆,不辞长作岭南人。

站在香蜜新村中国十九冶深圳分公司办公大楼前,绿树掩映,樱花婆娑,吹面不寒的春风又香又甜,在这里追寻铁军将士奋斗过的足迹,显得格外有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部铁军”将牢记使命,同心一梦,坚持“新”,追求“好”,突出“快”,敢争“先”,立足“干”,不忘“情”,在华南地区像一艘开足马力的快船,乘风破浪,驶入下一个三十年!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