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企业不想长富久安,没有一个企业不想基业长青。

那么,保障的灵丹妙药是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断创新。简单答案的背后却并不简单,蕴含着创业者们无尽的艰辛,不断的探索,执着的追求。

记者日前亲临中冶天工集团召开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工作会议,聆听了该集团公司近三年来科技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绩,深刻感受到该集团公司创业者们浓浓的创新氛围。一条他们走过的执着而可圈可点的不断探索、发展和进步、提高的科技创新之路历历在目......

                       (一)

从2010-2012的三年来,中冶天工集团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意识,全面培育创新文化,在树立创新意识、探索创新方法、采取创新手段、形成创新氛围等方面狠下功夫,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他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完善和提高,使中冶天工集团的技术创新工作从表及里、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充分体现了该集团公司“不断突破上限,打造成长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冶天工集团实际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以总工为首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并不断充实和调整技术人员,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

那是2011年,中冶天工集团公司重新调整了技术专家委员会,并建立了专家委员会的运行机制。所属机电分公司率先建立了首席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制,并制定了相应的聘任、考核与奖励制度,激励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投入技术创新工作,形成了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所属工安分公司建立了钢构和炉窑事业部,装备制造公司建立了钢构、特箱和罐箱事业部,并实行了首席和专业工程师制,所属隧道分公司也建立了盾构事业部等,这些事业部均以专业技术为主,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技术创新的载体,促进了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完善。2010年12月,中冶集团压力容器制造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中冶集团验收;2011年12月,“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钢结构中试基地”在中冶天工集团挂牌;2012年12月中冶集团空分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中冶集团的综合评审。这些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为中冶天工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为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体系,中冶天工集团根据技术创新工作的需要制定了5个管理办法,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6个管理办法,使该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得到了不断完善,为稳步扎实的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他们新制定的《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对发挥公司内外部技术专家的作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制定的《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管理办法》及《课题验收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技术研发机制;制定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了中冶天工集团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他们还对施工组织设计实行了分级评审、重要方案专项评审,并建立了审批流程,同时加强了重大项目施工方案的论证工作,使施工组织设计更加高效实用。公司相关部门及技术专家利用网络平台或到工程现场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了多项大型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从源头控制了技术风险,确保了在建项目的顺利完成。

----制定“三五”科技规划,推动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0年,中冶天工集团将科技发展提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制定了“三五”科技规划。该集团公司确定的“三五”期间的科技工作总体目标是:整体施工技术实力实现较大跨越,主要技术领域达到同行业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在房屋建筑、市政公用、路桥、基础设施、矿山工程、装备制造、机电工程等非钢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力争在这些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在“三五”科技规划的指引下,中冶天工集团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从技术人员培养、技术研发工作开展到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沿着“三五”科技规划既定的技术路线加快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目前已顺利完成了“三五”科技规划中前两年的量化指标和规划目标。

----创新技术研发模式,技术研发机制不断规范

为了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在新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形成较大突破,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2011年中冶天工集团领导审时度势,富有创造力地提出了在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管理中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即采取内部招标的方式确定课题的实施单位,开创了技术创新工作的新模式。

他们为了让更多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尽显聪明才智,要求每个课题要由2-3个分公司实施。实施单位要与公司签订《技术研发课题管理责任书》,公司全额承担课题研发资金。2011年度实施了9个重大技术研发课题,其中有5项课题通过了验收,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12年确定了9个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目前正在全面实施中。

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冶天工集团在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中采取的这项措施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研发工作的深层次开展,对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加企业技术储备和技术积累起到了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入,技术交流稳步开展 

产学研合作是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推进器,也是充分有效利用社会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三年来,中冶天工集团积极开展了多项产学研活动,与天津城建大学开展了“科技特派员”的活动;与天津大学通过技术合作,研发了“新型可控硅脉冲埋弧焊设备及焊接技术”;与天津大学在“深基施工课题”中进行了合作;围绕“660压机安装工程”和“天津华侨城大型场馆工程”,在工程投标前和工程实施过程中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开展了多次技术交流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来,随着重大技术研发课题的实施,中冶天工集团围绕课题、结合工程项目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展开了更加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些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一方面为中冶天工集团承建的重点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提升的机会。

此外,中冶天工集团还组织科技人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先后组织了建筑智能化、深基坑施工技术、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和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等专题技术讲座,组织了天津米立方、天津117大厦深基坑工程、北京凤凰传媒中心工程、天津机场航站楼二期工程等多次技术观摩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为今后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积累和借鉴。

  ----依靠技术驱动助推企业转型初见成效

三年来,中冶天工集团所属各单位通过深化科技创新意识,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依靠技术驱动积极转型,在转型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所属渤海分公司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民建市场占得了一定的份额,先后承揽了新塘组团工程和大张庄工程,并通过开展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动了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为拓展民建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所属工安分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研发和攻关,初步突破了大跨度钢结构安装的技术难题,先后承建了天津水动力实验室主体钢结构工程、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场馆工程、天津华侨城大型场馆钢结构工程,在大跨度场馆钢结构工程中进行了技术探索和技术积累,为以后同类工程的承建打下了基础,技术与市场形成了良好的联动;所属装备制造公司拓宽发展思路,积极走出去,成功开拓了特箱房屋和罐箱市场;所属机电分公司积极开拓转型市场,承建150MW火电机组安装工程,为集团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领域。

                         (二)

辛勤的付出终于迎来了丰厚的回报,三年来,中冶天工集团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得了多项殊荣:2010年被中国建筑业协会评为“十一五”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企业,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天津市专利示范企业,2012年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评为技术创新先进企业。 2010-2012年中冶天工集团累计获得中冶集团、地方政府各类科技经费资助及奖励600余万元。

----国家和行业技术标编制、省部级工法的开发成绩突出

三年来,中冶天工集团主编、参编了《空分制氧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等三个国家技术标准;主编、参编了《焊管设备安装施工验收规范》、《耐热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等五个行业技术标准。这三年来是中冶天工集团主编、参编国标和行标最多的时期,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冶天工集团在一些重点技术领域拥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

三年来,中冶天工集团共有90项工法被评为省部级工法,其中《特大型环冷机设备安装施工工法》等2项工法、《板坯连铸机安装工法》、与京冶合作完成的《节能隔音复合墙板施工工法》等2项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

中冶天工集团通过技术标准编制、国家级和省部级工法的开发和应用,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积累,推进了企业技术标准化的进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该集团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利申报质量稳步提高,专利布局开始起步

近年来,中冶天工集团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扎扎实实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2010-2012年度该集团公司累计申请专利33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4件。2012年中冶天工集团的专利布局工作已开始起步,专利创造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2010年7月,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天津电视台记者和天津知识产权局联合对中冶天工集团进行了专题采访,对中冶天工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2012年6月,中冶天工集团顺利通过了全国第四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验收。

----建筑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工作显著加强

    三年来,中冶天工集团共有十三项工程被确定为省部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天津华侨城生态欢乐岛水公园大馆工程项目等6项工程被确定为天津市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沙钢华盛炼铁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高炉工程等6项工程被确定为中冶集团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项工程获山西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有7项示范工程已通过了验收。

    《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推进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推动建筑工程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冶天工集团通过不断加大建筑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充分发挥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冶天工集团的施工技术水平。

----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2010-2012年,中冶天工集团有28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部级技术成果鉴定,有15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其中10项成果获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5项成果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奖。与中冶建研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新加坡环球影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2项成果获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大跨度钢结构体内张拉张弦结构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3项成果获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厚板轧机主体设备安装技术研究》等5项成果获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发明专利《特大型吊车梁的安装方法》等2项专利获得中冶集团专利银奖。此外,该集团公司有11篇论文被评为中冶集团年度优秀论文。

 ......

创新永无止境,创新任重道远。

面对企业竞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有理由坚信中冶天工集团将义无反顾的继续延着这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以永不停顿、永不懈怠、永不满足的追求与探索的坚定脚步,走向更大的成功,取得更大的辉煌。

路,在他们的脚下继续延伸......       (杜宗良)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