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高培育新产业 加快发展转型
——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掠影
    发布日期:2014-05-29
二是着力提高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发展能力。宝冶工程技术公司拥有国家实验室、中冶结构及设备安装工程检测与监测工程技术中心、宝钢质监站等国家和部级研究中心、检验检测机构,拥有1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独立试验室,下设5个专业试验室,具备各类检测设备2000余台套,承担大量国家和部市级科研项目,编制标准规范。近年来,通过科研课题开展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活动,与上海交大、同济、华理、上海材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活动不仅为企业服务,还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贡献。
三是着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宝冶工程技术公司统筹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建立中冶结构及设备安装工程检测与监测工程技术中心、上海市专利试点单位、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破除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运用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产业协同创新,在业内多次开展了“工程结构裂缝控制”、“钢结构稳定性理论与分析应用”等新技术交流,开发了令业内关注的“结构与设备综合失效分析新技术开发应用”等20多项新兴技术项目。四是着力完善科技管理。宝冶工程技术公司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完善公司和产业、科技部门和专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在规划政策、舆论引导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近年来,围绕主要研发方向,完成了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中冶专利技术金奖的“一种焊接结构冶金渣罐”等20多项国家、省部及集团级研发项目,参加国家标准编写2项,申请国家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研发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7项、新产品20件,新产品、新技术的贡献率达高,为产业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担当社会责任增加底蕴。
二、持续提高创新驱动能力,为转型发展蓄能
宝冶工程技术公司通过创新驱动,勇于挑战高、难、精、尖项目,开发国家、社会和企业急需的高新技术,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竭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无序竞争、低价竞争、恶性竞争,抢占高新、高端领域市场份额,为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转型蓄积实力。
一是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该公司将《大型建筑结构应力、变型检测技术》作进一步创新提升后,成功转型应用于高炉大修,在攻克宝钢一号高炉和二号高炉大修炉顶结构和设备整体拆除、高空位移施工监测难题的过程中,经过大量的元件性能试验、系统软件开发,成功开发出大型钢结构整体高空滑移过程结构挠度变形监测系统、激光投射整体倾斜监测、无线以太网络发射传输及远程控制系统,形成了国内上独一无二成熟的高炉施工监测技术。成功开发了国内独创的大型风电螺栓检测技术,检测内容除常规硬度检测、机械性能拉伸检测,更有M80螺栓扭矩验证试验,攻克了风电关键质量控制难题。成功在拜尔公司、甘肃等区域承接了振动检测项目,成功实现了地基专业的完美转型,摆脱了对宝钢市场的过度依赖。压力容器制作安装维修资质的取得打开了球罐检修、钢包钻孔、钢包电炉延寿等市场领域。开发提升节能检测技术,在青草沙工程的建筑材料检测及现场补口检测等项目中得到深化,得到政府和业主的好评等。在江西、合肥地铁风险评估监测、国家经济适用房一房一验等新兴专业领域勇站排头,体现科技含量,展现专业业绩。失效分析司法鉴定不仅成为成为社会各界心中天平,同时为实现传统工程检测向产品检测树立了信心。
二是加强技术集成和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金融风暴发生以后,我国的钢铁企业是重灾区。由于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大滑坡,又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冶金建筑市场和钢铁服务产业大萎缩。为此,该公司进一步在新型建材开发领域努力研制高科技含量的建材产品,以满足特殊工艺、特殊作业环境、特殊施工部位、特殊工程进度等需要。针对建筑节能保温系统开发的BY专用粘结砂浆和抹面抗裂砂浆经过上海建科院的型式检验,各项指标合格,且远远超过现行国家标准的性能指标。成功开发了用于环保领域的《BY第二代环保灌浆料》和《水处理设备滤板密封粘结灌浆料》,用于特种地坪施工的《特种耐磨地坪材料》,用于高铁建设的《高速铁路高强缓凝灌浆料》。攻克了上海光源工程减震尖端技术——高阻尼减震混凝土的研制难关,顺利完成了光源工程支撑电子储存环设备的钢结构减震支架和高阻尼水泥基混凝土墩座施工,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参战单位之一。开发的高端减震技术和完成的减震设施,经业主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检测,其外貌、结构稳定性、结构减震性、结构平整度精度,均优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同类样机。加强了高指标产品的研发,目前BY-90 BY-100+开始投入市场,市场反响良好,完全可以替代高价的进口灌浆料产品。自行开发了耐高温浇注料、聚合物修补砂浆、高强耐磨料、环氧灌浆料等新产品,确保该公司新型建材在这两年非常不利的市场营销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冶金类为主向非冶金类工程跨越奠定了基础。
三是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该公司五大产业中的“大拇指”支柱产业是工程检测,以打造国家认可实验室为科技创新重要平台,目前拥有各类精密检测设备仪器260多台,检测能力扩展到29个大类,795个参数,在历年上海市500多家检测单位参评中,稳居十强。先后开发了岩土工程检测、构筑物检测与评估、金属检测等技术以及综合测试技术,形成了钢结构检测、桩基检测、特种设备检测等品牌专业。在钢结构检测技术方面,成功开发了国家立项的《大型及复杂结构施工过程监测与控制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T、K、Y管节点相贯线焊缝超声波缺陷定位分析技术》以及《同位素Se75γ射线探伤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等高端技术,支撑钢结构检测能力和水平位居上海第一、国内领先。先后承接了鸟巢、西气东输、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世界第一双层公路斜拉桥、上海世博外墙和阳光谷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美国旧金山湾大桥等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重大工程钢结构检测项目。2012年,该公司胜利取得了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的A级资质证书,成为国家冶金行业、上海市、中冶集团唯一一家拥有A级资质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成功增添了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颁发的建筑节能检测资质证书,这些市场“通行证”的拥有,为跨越更高的市场门槛,辐射更广阔的市场领域,奠定了“登堂入室”的基础。
四是大力推进关系民生,涉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日趋严重。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对灾前房屋建筑尤其是危房进行检测、评估和加固,对灾后建筑进行检测和荷载试验以便加快恢复建设刻不容缓。该公司近几年大力开发国家立项是的《灾后建筑结构损伤检测与承载能力评定方法研究》技术,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该成果多次应用到建筑火灾和雪灾后的检测评定中去,准确判断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为设计修理和加固提供了科学依据。责任至上、服务为重,2008年该公司成为上海世博外墙立面检测6家指定机构之一,作为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立足本职,将企业经营与承担社会责任紧紧融合在一起,用多年来形成的的综合技术优势为城市建设和运营提供解决方案,承担了校舍的检测与鉴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五是发挥产业间得天独厚生态优势,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由冶金建筑企业孵化出来的宝冶工程技术公司历年将市场开拓的大本营放在冶金建筑和钢铁服务行业。他们适时调整发展新思路,将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非钢市场,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优势和科技开发成果抢占非钢领域尤其是国家提倡的高铁、机场、码头、能源、环保、节能等领域的高端市场。在特种工程施工领域,以设计为龙头,综合公司各专业,形成了以结构补强、防水堵漏、地基纠偏为特色的特种施工技术,出色完成了改造加固、超高烟囱修复等一系列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特种工程施工。在大型设备检修领域,始终以焊接技术为支撑,综合设计、无损检测和工程检测等相关专业的生态优势,走专业化检修技术开发之路。在大型精密装备制造领域,完成了中科院上海光源波荡器双DEPU底板、滑动底板、左右框架的线规、横梁与左右框架以及整体框架与底板、CSNS外部容器(靶站密封筒)和CSNS下部钢屏蔽体及靶站基板等一系列的制造和预安装,宝冶技术装备制造实现了单纯产品制造向“设计、制作、加工、安装”成套高精尖非标制造的跨越。
三、持续优化创新驱动环境,为转型发展营造氛围一是着力建设创新生态系统,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该公司注重培养造就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人才计划、科技计划、技术项目,完善创新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凝聚吸引提升企业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利用好社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技术专家在同行中的技术底蕴和实力。该公司目前共有研发人员126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40~43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及以上或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25人,研发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人员12人,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以全国焊接比赛冠军毛琪钦领衔的能工巧匠。公司历年荣获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国资委学习班组、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创新团队、上海市劳模集体、上海市学习型企业等光荣称号。
二是倡导厚植奋发向上的学术文化氛围。该公司创新文化始终引导员工,向技术创新要实力,向管理创新要活力,向文化创新要动力,凝聚“打造国内一流工程技术服务商”的勇气和干劲,营造“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强调团队拼搏精神,又鼓励个人钻研探索;既有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又有宽松和谐”的团队学术文化氛围,秉承“一刻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客户提供具有创新价值的增值服务,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信赖。 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员科学文化素质,弘扬创新精神。该公司始终把党政所望、职工所需有机结合起来,贴近生产,贴近职工,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名师带徒”、“五小活动”、 “创新小家”、专利知识竞赛等活动,把科学普及与提高全员科学文化素质、搭建职工施展才华舞台相统一,拓宽创新文化交流和宣传渠道,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激发全员创新精神,在全公司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公司创新活力。“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志”支撑着该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从容地迎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竞争。 (上海宝冶集团 龚 伟) 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