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40年焊接成长之路的不仅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汗水和心血。他的手上至今留着很多伤痕的印记,那是金光闪闪的奖牌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生产线上坚守的身影彰显着自信与坚韧,专注的神情流露着青春的睿智与执着。生活中他勤勉奋进,浑身充满正能量;工作中他静心钻研,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在他身上,有着“创新”、“实干”、“技术担当”这些青春最美的符号。他,就是中冶宝钢第三分公司炼钢检修队电焊工张晓东。

1968年出生的张晓东,2001年8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电焊高级技师、结构工程师,现为中冶宝钢焊接领军人才,曾获“上海工匠”称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提名奖及上海市“创新标兵”称号、上海市“千人计划首席技师”项目资助、宝山区第七批及第八批拔尖人才称号、“全国冶金建设系统高级技能专家”荣誉,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踏实工作,攻坚克难再立新功

他随手把安全帽放在地上,里面有一副手套,那是张晓东随身必带的两样东西。具有较高的解决焊接难题能力,研发的超厚板焊接变形控制技术开拓了炼钢转炉三点球面轴耳更换的焊接先例;2012年5月,中冶宝钢公司得知宝钢2号转炉需要更换三点支撑,经讨论和调研,认为以焊接带头人张晓东的技术经验及分公司焊接力量为储备,有能力承接该项结构的技术改造项目。如能顺利完成该项目,也将打破分公司未曾承接大型结构类改造项目的先例。

知之非难,然行之不易。经现场调查,得知该结构高860mm、长800mm,构件厚度达到200mm,销轴安装精度为0.4mm。因此,焊接变形必须控制在0.8mm以内,施工涉及结构变形控制、结构安装精度、焊接工艺编制、焊接应力控制、焊工技术培训等多重考验,且经过大量资料查阅,发现该项目施工尚无先例和可靠经验供借鉴。在施工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的技术未能得到控制,就会使整个项目的施工时间完全失去控制,使钢铁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重任在肩,当全力赴之。面对施工难题,在单位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采用了多种焊接方式对项目涉及的钢材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通过对大量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该材料焊接性能较好,能进行多种焊接方式焊接,根据中冶宝钢现有装备能力和技术力量储备,有能力承接该类项目的施工,为施工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张晓东身先士卒,得出试验结果后积极落实相关设备并组织开展焊接人员培训,在以高超的焊接技术迅速掌握超厚板焊接参数的基础上,将相关经验传授给该项目的焊接参训人员,经过长达二个月的艰苦培训和技术考核,共有28名焊工通过了该项目3种焊接技术的考核。他善于开拓、乐于创新,为有效保证项目施工时间,他在同事的帮助下开发出能减小焊接量的超厚板坡口角度型状,发明保证结构安装精度的定位装置,还创造大深度下的焊条运条方式,这些创新技术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吃苦在前、勇于担当。为避免焊缝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结构应力,焊缝需进行连续作业,完成一组结构需持续焊接作业40小时,面对高强度的焊接作业量和严苛的质量要求,他自结构拆除起就一直紧盯现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当拆除的结构出现应力性裂纹时,他利用专业知识对裂纹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施工过程连贯;当出现变形超过最大值时,他及时指导焊工改变焊接节奏,控制焊接变形在有效范围内……从结构拆除至焊接完成的六天五夜,他吃住在现场,以实际行动体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转炉三点球面支撑结构焊接完成后通过热处理,经过检测,结构变形控制在0.6mm以内,焊缝经UT探伤为一级,完全达到设备设计的要求,不仅开创大型结构金加后进行焊接的先例,该项目组合的系列检修工法还在冶金建设系统内评为国内领先,其中的定位装置得到国家专利受理,焊接技术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得到国内同行较高的评价。

志存高远,勇于探索技术创新

光干不说是傻把式,光说不干是假把式,会干会说才是真把式。张晓东在做好焊接技术的同时,还善于对不同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地开发创新。在卸船机大型斜拉梁的修复中,张晓东利用自己开发的专利技术,对断裂的斜拉梁进行了在线修复,节约了近7天的工期;他开发的氧枪对中装置,大大提高了氧枪喷头的修理质量。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归纳,编写的6篇论文先后在国内的专业核心杂志上发表,发明的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授权,二项专利技术申请得到受理。他以不忘初心的工匠态度在开拓智慧检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先后研发的RH浸渍管专用焊割装置、大型钢梁的矫正装置、氧枪的对中安装装置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参与编撰的《检修工艺链—焊接篇》被作为公司的企业标准,还先后在《冶金设备》、《工业建筑》、《焊接》等核心杂志上发表7篇专业论文。

张晓东创新工作室成功参与研发大型转炉检修工艺,经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先进;编制的《大型转炉托圈的裂纹修复》在全国冶金建设系统“QC”成果发布中,获得一等奖的佳绩。创新工作室能够经常性处理现场焊接难题:成功开发出滚筒托圈在线修复法,节约施工时间近7天,创造了近百万的经济效益;成功开发出三点球面厚板焊接工艺,使转炉提前20天投入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组织450吨大型行车梁断裂抢修得到行业内专家的好评;发明的大型方形梁矫正装置使大型港机提前15天投入生产;组织的焊接工艺评定为公司获得的锅炉压力容器的安装资质起到关键性作用。

传道解惑,打造焊接精英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晓东工作之余,还将自己的焊工技艺总结出教程,传授技艺,桃李芬芳,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更多的焊接精英团队。在工作中,他把生产和教学有机结合,竭尽所能在班组内开展“传帮带”工作,从新员工握焊枪开始,手把手传授操作技巧,将自己积累的技术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下,焊接工作室在焊接技术方面形成浓厚的“学、比、赶、超”的氛围。张晓东每年培训电焊工达100余人次,其中12人获得高级技师和技师证书,20余人获得高级工证书。徒弟遍布国内多个行业,均已成为各行各业焊接上的领头兵。带教的徒弟有获得全国建设系统比武第八名;上海市职业技能金奖;一人荣获上海市“优秀农民工”称号;一人宝山区焊工比武第一名,多人获宝钢设备系统技术比武前三名。

张晓东评上了焊接高级技师,成为中冶宝钢焊接技术领域资深的内训师,几乎每个月都要给焊接技师、高级工的取证考试进行培训,也常常应邀担任焊接技术职称评定的专家评委和各类焊接技能比赛的裁判,为培养焊接技术人才不解努力。

亲如兄长,建设和谐焊工之家

头上的光环多了,名气大了,但在工作岗位上张晓东始终是一身本色的工作服,朴实得让你很难把他与那些无数的荣誉联系起来。现在,他已经是中冶宝钢焊工技能培训的讲师,但工作室的年青员工们都说:“在技术上,张晓东是我们的师傅,在生活上,他依然是我们兄长。”一路走来,张晓东深知年轻人成家立业之路的艰难,所以对于新员工总是照顾有加。凡工作室有新鲜“血液”加人,他都要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去吃吃“住家饭”,谈谈心,鼓励他们立足岗位,多学技术。他不仅经常在业余时间组织工作室员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遇到工作室里有单身员工生病时,他也总会上门探访。

十几载相处,纸短情长。工作室已经逐渐建立起一种以互相尊重和爱护,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和谐工作生活环境,班组成员和谐相处亲如见弟、有效地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班组成为青年焊工之家。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一名技术骨干,张晓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敢于打破常规;作为领军人才,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干事不拖沓,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个细节。51岁的张晓东正用“奋斗”描绘着人生最美的底色,用“实干”与“创新”诠释着“技术担当”的本色 ,在中冶宝钢高技术高质量发展征途中挥洒“智慧”和“汗水”,发挥着青年“技术尖兵”的带头作用。 (中冶宝钢 李倩文 高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