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冶承建的勉县综合医院工程获得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岁月如歌,征程漫漫,在新中国建设时代洪流中,九冶紧跟共和国脚步,砥砺前行。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70华诞的庄严时刻,九冶也迎来了搬迁咸阳二十年的重要发展历史节点。

二十年,说短也短,在毛泽东主席眼里,“三十八年过去”,尚且是“弹指一挥间”。

二十年,说长也长,它可以让青衿少年走向人生迟暮,也可以让径寸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二十年,会有很多东西让人淡忘,但也有很多东西会让人铭记、感怀,甚至会成为事业的发动机、人生的加油站。

1999年,九冶总部大队人马分三批陆续搬迁咸阳,迄今整整二十年,九冶发展得怎么样了,是折戟沉沙还是凤凰涅槃?

还是让数据说话吧!

1999年,市场营销签约量不到3亿元,施工总产值2.48亿元,亏损998万元。

2018年,市场营销签约量156.5亿元,与1999年相比增长52倍;完成企业总产值59.2亿元,与1999年相比增长23倍;实现营业收入51.8亿元;实现利润2.16亿元。

公司先后被授予全国和陕西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和陕西省优秀施工企业、全国施工企业AAA级信用企业、对外承包工程AA级信用企业、“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三十周年”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陕西省“四好班子”、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通过“国家级高新企业”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二十载风霜雪雨,二十载春华秋实。九冶,在咸阳这片沃土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吐故纳新。

“闯”出来的新天地

提起搬迁咸阳,不得不先说说九冶从哪里来。

1965年1月,为了建设新中国第一个有色金属加工厂902厂,九冶在陕西宝鸡应运而生。1973年,根据国家“四五”计划和冶金工业部安排,九冶主要施工力量和机关先后从宝鸡、铜川迁入陕西汉中勉县,承担起建设陕西“一百万吨”汉江钢铁厂的历史使命。在建设汉钢项目的同时,九冶在勉县的生产生活基地逐步建成完善。但由于种种原因,汉钢项目干干停停,直到1988年汉钢炼铁工程才破土动工。1992年,国家批准首钢在山东兖州建设年产500万吨钢的齐鲁钢铁大厂。为了筹集各方建设力量,经国家体改委批准,1993年1月九冶整体划入首钢,大部分职工调往兖州,同年7月又转赴吉林长春参加首钢吉柴技改工程建设。时隔不久,齐鲁钢铁厂和吉柴技改项目均受到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停建,九冶的施工力量又撤回到了勉县基地。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九冶同众多施工企业一样开始了艰难的“找米下锅”求生存阶段。面对严峻形势,九冶领导班子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陕南地处偏僻,市场空间狭小,屈指可数的项目根本养活不了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为了企业生存,必须走出定军山,开辟新市场。

1995年,在陕西省冶金厅的统筹推介下,九冶介入到了对西安冶金新技术开发公司(咸阳金刚石厂)的并购洽商。公司领导班子经过商议,一致认为咸阳靠近省会西安,交通便利,商机众多,是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机会。于是,九冶迅速派出工作组与冶金厅和该公司进行并购对接。1996年12月,在省冶金厅的主持下,九冶与西安冶金新技术公司签订兼并协议,1997年开始在咸阳建设生活基地,1999年,九冶机关搬迁咸阳,偏居陕南、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问题一举得以解决。2000年,九冶新签合同额4.01亿元、企业总产值3.12亿元,实现利润240万元,扭转了连续10年亏损的局面,职工士气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提升。

2006年2月,因北京举办奥运会,首钢需要整体搬迁河北曹妃甸。经国务院同意,北京市国资委、陕西省国资委、首钢总公司三家经协商,将九冶下划陕西省国资委管理。同年6月,陕西省国资委将九冶下划咸阳市国资委管理。九冶虽然有了一定积累,但是地方企业在融资渠道、项目支持、社会信用等方面受到的制约显而易见,九冶再次面临“到哪里去?”的巨大考验。

经过多年的市场历练,九冶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市场资源整合步伐不断加快,“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做强做大,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除了政府大力支持,还必须与大型企业集团结成战略联盟,走优势互补的发展道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但是它往往需要我们经历九曲回肠、荆棘密布才可能见到峰回路转、云开日出。

2013年,九冶领导得知中铝国际为了做强做大工程技术服务板块正在寻求合作伙伴,立即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次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于是迅速与中铝国际进行接触,而中铝国际也看中了具有特级资质且在有色、冶金领域业绩突出的九冶,正好弥补了工程技术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的短板。2015年11月29日,中铝国际与九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收购九冶62.5%股份,九冶又回归到央企大家庭。目前,九冶确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1+5+X”的市场营销布局,项目发展到国内二十余个省市及北非、中东、西亚等海外市场,年签约量超过了150亿元,其中2018年签约的咸阳启点科技城项目单项合同额超过30亿元。

“拼”出来的新业绩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九冶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多任班子齐心协力、离不开员工理解支持。

也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万千道路,唯奋斗者进。能从强手如林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其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唯有奋斗者才能感知痛并快乐。

市场竞争涉及到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展示建筑企业实力,有两大社会公认的“通行证”:一是资质等级,二是所创建的名牌工程。

看看九冶搬迁咸阳这二十年来,围绕这两张“王牌”做了些什么。

2001年4月,建筑业新资质就位,九冶共获得房屋建筑等3项总承包一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和公路工程2项三级资质、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等5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2007年10月,九冶获得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制造特级资质,成为全国钢结构制造33家特级资质企业之一。

2015年2月,九冶获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目前九冶拥有房建特级、矿山工程等4项施工总承包一级、公路工程等4项施工总承包二级、消防设施工程等3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成为陕西境内企业资质最多、专业配套最全的企业。

1999年前,九冶国家级奖项为0;截至2018年,九冶摘得包括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安装之星、钢结构金奖在内的国家级大奖11项。而在九冶获得的130项省部级以上优质奖项中,有124项是在这二十年间实现的。

所有的资质等级建立在业绩之上,所有的名牌建立在项目之上。作为一家具有50余年历史的建筑企业,还是让我们回归到工程项目这个老本行上来吧。

在创建名牌工程道路上,九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99年前,全公司只有6项省级优良工程。2002年底,公司领导班子调整后,把“创名牌树品牌”作为企业管理重中之重,并出台了相关奖罚措施,公司创优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九冶参建的太钢150万吨不锈钢炼钢工程如愿以偿获得第一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并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奖杯。

还有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一、二期工程,从项目跟踪落实到建成投产,其中甘苦,唯有亲历者才能体会。风沙肆虐尚在其次,复杂的地质才让人步步惊心。在公司承接的2250毫米热轧水处理工程中,其中有一项分项工程旋流沉淀池,其直径32.5米、深度为海平面以下43米,为当时世界最大、最深旋流池,工人需要下到池底施工,一旦发生管涌,后果难以设想……在生死考验面前,九冶人以大无畏精神挺身而出,管理人员一边采取严密的安全防护措施,一边大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项困难,并探索总结出了《粉沙地质深基坑钢管支护桩施工工法》。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在曹妃甸工地,九冶共斩获 “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2项、鲁班奖2项、中国“安装之星”奖1项。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从千年古都长安,到川西攀枝花、新疆五家渠、山西原平,咸阳纺南城项目、山东潍坊坊子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贵州六盘水洛别小镇项目等一大批当地重点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九冶人用自己的行动把“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交一方朋友”的理念真真切切落到了实处,工程项目正在由产品向品牌发生着深刻的转变。

“改”出来的新气象

改革意味着“吃螃蟹”,机遇与风险并存,需要担当。

改革意味着“马拉松”,一代代人接力攻坚,功成不必在我,更需要胸怀。

回顾九冶二十年发展轨迹,最大的特色就是改革创新,企业始终紧跟时代,以变获得动能,以变抢抓先机,以变求得发展。

2003年11月,九冶举行机关部长(主任)公开竞聘会,揭开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先河。

2008年8月,九冶五届四次职代会通过改革重组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

2009年经过改制重组,九冶建设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公司分别召开了董事会、监事会,以董事长张全万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制定了“一年稳健过渡,三年全新运转,五年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确立了“严格管理、科学发展,追求卓越、强企富民”的企业使命,并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推进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三个转变”为突破口,以建筑施工总承包和技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双轮驱动”,全面提升九冶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了加强统筹协调,公司还制定了2009—2014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0年,公司领导班子结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和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时提出“海(外)(新)疆战略”发展目标,审时度势成立了新疆分公司,在新疆昌吉投资建设钢结构生产基地,并涉足中东、西亚、北非工程承包业务。

2012年,公司领导班子响亮提出“争创行业一流,打造百年名企”的企业发展目标。根据市场变化,主动寻求转型升级发展道路,在秉承企业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向国家政策支持的市政、公路、环保、能源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向公司优势行业上下游产品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4年,九冶在当年工作会上,把“强化执行,规范管理”确定为全年管理主题,并围绕“争创行业一流,打造百年名企”总体目标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到2033年构建起“核心竞争力”,基本建成“行业一流”企业,把“九冶”建设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品牌。

为了增添企业活力,近年来九冶领导班子围绕创新求变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创新。早在2006年,九冶就把信息化这一先进工具引入到管理工作中,按照“工作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的要求,着力从制度、队伍、专业能力、硬件配套及软件系统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目前,公司工程项目全部应用项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实行施工现场远程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公司根据需要先后建立完善了OA办公、视频会议、综合项目管理等7大信息化系统。鉴于九冶信息化建设良好基础和人才储备,2016年7月,中铝国际将集团公司BIM平台搭建在九冶,依托九冶信息化建设力量带动集团公司BIM应用水平。

二是抓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推动组织创新。通过引进系统理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质量管理等要素进行整合熔炼、缜密规范。为了持续提升标准化工地建设水平,公司专门制定了标准化工地建设作业指导书,项目开工前先策划、工人进场前先培训,并与项目综合管理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相融合,加强工程过程控制,彻底扭转了过去事前无计划、安全不落实的现象。2018年12月8日,中铝国际在九冶咸阳纺南城项目召开了标杆项目现场观摩会,把我公司作为典型在中铝国际内部宣传推广。近三年来,公司共获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工程30项、QC成果84项,将中铝集团品牌战略落到了实处。

三是抓建规立制,推动制度创新。从2013年以来,公司持续开展了“强化执行、细化管理”“强化执行,规范管理”“强化执行、精准管理”主题管理活动。按照公司“制度完善,流程规范,协调有序,节能高效”的整体要求,各专业部门从战略管理、生产经营、财务审计、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按照信息化要求对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策划,将原来149项制度进行归纳整理,经过详细梳理共制定规章制度49项,每项制度都附有若干流程和表单,“靠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的风气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

经过多年锤炼,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工程施工总承包、钢结构装备制造、房地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施工企业,具备年施工产值150亿元、钢结构制作加工20万吨、非标制作10万吨的能力,企业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目前,九冶领导班子又按照中铝国际“4+1”战略定位和“一主一拓”发展思路,结合“两步走”战略确定了“专注房建市政公路等建筑工程,拓展铝钢结构建筑及冶炼工程”发展方向,并确立了“经过3~5年的努力实现‘双百亿’‘双特级’,初步具备与建筑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建筑集团同台竞争的机会的工程公司”发展目标,九冶全体员工正奋进在追梦、圆梦的大路上。

“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值此祖国七十华诞,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九冶的明天会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更加辉煌灿烂,九冶人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冶 罗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