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三岁那年,弟弟出生了,由于父亲在外打工,姥姥又突然得了重病,母亲独自为我和弟弟的衣食住行操劳,每日筋疲力尽。姥姥心疼母亲,为了不让母亲受苦受累,她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带病帮助母亲照看我和弟弟,一步一步地把我们拉扯长大,可当我们渐渐懂事,家里的境况也渐好时,姥姥却没能抵抗住病魔的侵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每次情不自禁地讲起这些事,总是饱含着满满的遗憾和感恩,她常说,“如果没有她,我们将是另外一种生活境况,远不如现在”。姥姥的这份付出是那个年代呕心沥血的“惦念”。

再谈及我的母亲,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求学过程中,我听过了母亲的太多唠叨,这有些“烦人”的唠叨声让我不愿与母亲沟通交流。后来我离家在外工作、组建自己的家庭,对她更是学会了隐藏,学会了报喜不报忧,我越来越多地通过微信朋友圈来发泄心情,昭告全世界,但却会屏蔽掉爸妈。可是我发现,她越不了解你的情况越是询问,你越不说她越是惦记,甚至会通过各种“细节”了解你的近况,还想尽力为你做些什么。记得前几年,工作和孩子上学、房子装修等事情赶到一起,整日的忙碌调快了我的生活节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理自己。有一天我实在累得不行,穿着宽大的T恤一进家门就吊儿郎当地瘫在了沙发上,母亲见我如此狼狈,说道:“你这穿的什么啊?出门在外也不讲究点!”我开玩笑地说:“我没空,还没钱,嘿嘿!”母亲没搭腔,转身走了。第二天竟给我买了一身浅色的衣服,让我很是感动,她那小心翼翼试探我是不是喜欢的表情和动作也让我非常后悔自己那天的举动。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再也没有花过父母的钱,母亲的这一举动让我知道,她会永远担心和惦记着我,从那天起,我的朋友圈正式对父母“解禁”。

时光荏苒,如今,我也成为母亲。出门在外工作,孩子交由父母照看,除了父母的牵挂,更多了一份对孩子的“惦记”。夜间闲暇时光,总会时不时地去想象孩子玩耍的样子、读书的样子、睡觉的样子,会担心他玩耍时会不会磕碰到,会担心他有没有吃饱穿暖……一连串的惦记恨不得秒变成一张回家的车票,飞奔到孩子身边,与他亲昵戏耍。正因这份亏欠和惦记,每次回家我都尽力弥补,儿子爱吃鸡蛋饼,我上网查询做法,一次次地尝试,只为将最好的都给他。这是我作为新时代母亲呵护有加的“惦念”。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刘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