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科学筹划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 精心施工老厂区焕发生机
冶建协会党支部在首钢老厂区改造项目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享奥运”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日期:2019-01-07
2018年12月29日,冶建协会秘书长、党支部书记刘景凤率领秘书处全体党员来到首钢建设集团承建的首钢老厂区改造项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享奥运”主题党日活动。
党员们走进首钢北京园区,参观改造后的老厂区焕发出的崭新面貌,并登上石景山,听闻百年工业遗址和感受千年文物古迹的历史,共同追忆大炼钢铁时代的红色记忆。2010年起,这个百年钢铁企业正式结束了石景山厂区的钢铁生产,搬迁调整,实现了转型发展。首钢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产业报国的精神激励和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位党员。
随后,在首钢建设集团总工程师谢木才等陪同下,大家首先来到西十冬奥广场调研。这里位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北侧,是首钢钢铁生产环节的第一道工序,主要用于存储铁矿、氧化石、焦炭等工业炼铁的原材料。据介绍,这里是民国时期龙烟铁矿公司从龙关和烟囱山运输铁矿石的卸料场,该段铁路在当时火车运输系统中编组为西十线,“西十”因此得名,沿用至今。项目占地面积约7.7公顷,总建筑规模约10万平米;共包含1-6#筒仓、一炉料仓、N1-2转运站、N3-3转运站、N3-2转运站等12个建筑单体,改造后主要使用功能为办公、会议及其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工作于2014年1月开始,2017年8月西十冬奥广场改造完成,具备冬奥组委2000名工作人员的入驻条件。筒仓改造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保留了外立面风貌,在筒仓壁开洞采光、通风,同时每筒加建6-7层钢结构楼层,单层面积约400平方米,层高约4.5米,在两筒之间新建景观电梯。在阳光照耀下,光与影的组合,勾勒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筒仓画面。环保理念也深植建设之中,脚下的透水砖是首钢将建筑垃圾资源化而成,步行道旁的景观使用了厂区轨道枕木。冬奥组委选择老工业园区作为办公区,既体现了节俭办奥的要求,也符合奥林匹克文化追求。
在首钢园区北区,冶建协会人员还考察了冬训中心项目。该项目建筑规模近8.2万平方米,原址为首钢动力厂锅炉及输煤、职工宿舍区域。改造后包含冰壶、花滑、速滑和冰球4座场馆和4栋运动员宿舍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其中冰球场馆为2022年冬奥会比赛场馆。冬训中心项目以工业资源保留再利用为核心,充分利用老工业厂房,通过修复、改造、加建等织补方式,建设符合国际比赛场地规格的冰上训练、比赛场馆和相关配套设施。其中长300米,跨度67.5米的老精煤车间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冬训中心主要的训练馆。2018年6月22日,随着部分花滑国家队运动员入驻集训,首钢冬训中心正式启用,随后,速滑运动员、冰壶运动员陆续入场训练。由于满足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冬奥项目的训练需求,冬训中心也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四块冰”。据了解,场馆里的每块冰面都是按国际比赛的标准制冰,满足训练之余还可以承接国内外大型赛事,其中仅冰球馆就可举办容纳5000名观众的正式比赛。作为京西最大的冰上运动基地,“四块冰”还将于赛后转为社会设施,向公众开放。
按照北京市对首钢8.63平方公里老厂区的改造规划,三年内需要完成北区改造工作,重点推进项目包括首钢单板滑雪大跳台及配套设施、金安桥一体化,高线公园、极限公园、脱硫车间改造等。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没有钢铁的首钢老工业区将再现昔日风光。
近年来,随着钢铁企业陆续从城市搬迁和升级改造,老厂区的利用和定位成为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冶金建设协会早在几年前就谋划并着力推动此项工作,并于2018年完成了团体标准《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技术标准》的制订。首钢建设集团承建的首钢老厂区改造项目,无疑为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协会秘书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