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中冶发展战略。中国华冶坚定不移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华冶技术团队研发竖井施工装备与工艺技术成果不仅实现了被誉为“双超”工程的本溪龙新矿业思山岭副井工程提前12天竣工刷新10m大直径最深竖井施工记录,还先后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该项目成果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并得到行业的认可,也标志着由项目首席专家马维清带领的技术团队迈入国内超深竖井施工技术领域一流梯队。

机遇与挑战,中国华冶担当冶金矿山建设国家队的光荣使命。

随着浅部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向千米以下深部开采是未来我国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辽宁本溪陈台沟、思山岭铁矿等埋深1200m以上的大规模超深矿山开工建设,大直径超深竖井施工成为深部资源开发的首要难题。国家《“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深度”布局,提出了“深空、深海、深地、深蓝”一系列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指出:“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在历史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华冶义不容辞担当了超深竖井施工技术开拓的急先锋,担当了冶金矿山建设国家队的光荣使命。

依托于中国华冶组建的中冶矿山施工工程技术中心成立时便将超深竖井施工成套技术作为工程中心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开展竖井施工装备与工艺研究,不断优化千米竖井施工技术,试验开发1200米以上超深竖井施工技术。公司应用这些技术先后施工了9座千米竖井。面对设计深度1503.9米的国内大直径最深竖井思山岭铁矿副井这项刷新国家记录的工程项目施工,机遇与挑战又一次摆在中国华冶技术团队面前。中国华冶首席专家马维清带领中国华冶技术团队联合高校、企业等三家单位成功争取了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义不容辞地担当冶金矿山建设国家队的光荣使命,开始了攻克超深竖井一道道难题的创新之路。

攻坚与克难,中国华冶创新解决超深竖井施工关键技术难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超深竖井施工难在哪呢?一是传统的施工装备适用于千米级深竖井的施工,随着井筒直径增大、深度增加,井下施工装备向着大型化发展,传统凿井井架等装备不再适用,成套装备和技术需重新研发。二是井深增加,地压增大,对井筒的结构形成威胁;提升容器长距离运行更容易碰撞井筒。三是直径增大,用来悬吊井筒内施工装备的稳车数量大增,确保它们受力均衡就非常关键和困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团队通过设计理论创新,试验室模拟研究等手段,成功研发了井架、伞钻等凿井核心装备。项目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将凿井井架支撑结构设计为“人”字形,将传统“日”字形天轮平台结构优化为“目”字型,解决了井架受力不对称等问题。天轮平台采用“个”型支撑,不仅使井架翻矸台下空间较大,使得井架承受荷载能力达到600吨以上,较Ⅴ型凿井井架荷载能力提升40%以上,顺利解决了大直径超深竖井施工首要的井架问题。与宣化华泰矿冶设备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国内首台全液压六臂伞钻,替代了传统的气动伞钻。通过液压连动平动机构、液压泵站一体化设计以及液压缸-钢丝绳行程倍增推进系统创新,实现全液压动力快速凿岩,能耗较传统气动伞钻降低60%以上,凿岩效率提高2倍以上,降低能耗、减少材料损耗效果极为显著。技术人员还开发了深大竖井施工吊盘、井壁模板等大型装备,攻克了提升、悬吊、凿岩、装岩、砌壁等装备配套技术。

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针对井筒深度增加带来的技术难题,通过吊桶运行摆幅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大深度提升容器运行状态的测试,保障了提升安全;通过井筒深部井壁应力应变无线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井壁状态的动态监测,让井壁在高地应力环境下支护机构破坏前及时预警成为现实。针对井筒直径增大带来的技术难题,通过研发稳车同步集散控制技术与吊盘自动调平系统联合应用,解决了稳车数量多运行同步性差的难题,实现了吊盘同步起降,同时研发了悬吊系统钢丝绳张力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悬吊系统状态,确保了凿井悬吊系统安全。通过对爆破参数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首次实现了10米净直径井筒5米深孔爆破炮孔进尺4.5米,实现了快速施工。为了解决冶金矿山竖井马头门多、施工速度慢这一瓶颈难题,技术团队创新开发了模块化马头门整体模板支护技术,实现大断面马头门快速安全施工,施工人员和工期较传统技术均减少50%以上。

基于这些技术创新,项目最终形成了超深竖井施工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体系,有力保障了刷新我国目前已完工的10米以上直径的最深竖井——思山岭铁矿副井的顺利竣工。项目申报专利21项,发表论文25篇,评定省部级工法4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效率与效益,中国华冶技术创新成就驱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技术高质量引领企业发展之路。中国华冶技术团队研发的该项目成果在思山岭铁矿副井工程示范应用,应用效果显著,实现了提前竣工,节约施工成本1200余万元,被誉为目前国内已完工首项“双超”项目竖井工程,刷新了中国冶金矿山建设超深竖井施工新记录。中国华冶超深竖井施工成套技术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陆续承接了陈台沟铁矿副井等竖井工程,使企业在矿山建设领域得到长足发展,收获行业信誉和荣誉。

施工效率明显提高。高技术高质量超深竖井施工技术的突破对我国矿山建设推动意义非同小可。项目成果实现了凿井施工机械化,装备动力液压化。减少了50%的井筒作业人员,实现了“少人则安”;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减少了职业病发生率,保障了工人健康安全;新装备的应用与推广降低能耗50%以上,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得益于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安全保障,竖井建设工期得以缩短,实现矿山提前建成投产,为矿山建设单位节约了大量贷款利息,提前实现生产收入,为增强我国矿山企业竞争力,稳定矿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创与突破,中国华冶高技术引领刷新国家记录再铸央企之誉。

项目首次成功研发多项技术,实现了我国凿井装备与工艺的全面升级,在未来深井矿山开采成必然趋势的背景下,这些技术对我国深部矿山资源的开发将产生深远影响。项目研发了国内首台六臂液压伞钻,施工效率提升与节能降耗成效显著。首次通过集成稳车同步集散控制、吊盘液压平衡系统与钢丝绳张力监测技术,解决了超深竖井提升悬吊安全难题。首创的马头门模块化整体模板施工技术,极大提升了马头门施工安全与效率。项目实现了对竖井井架载荷监测、井壁地压与微震监测、提升容器摆幅监测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填补了国内竖井信息化施工技术的空白。项目将我国千米级竖井施工成套装备与技术提升至1500米级,为未来1500-2000米竖井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支持,推动了矿井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矿业建设市场的竞争能力。项目的示范工程受到国际矿业届密切关注,南非、俄罗斯、巴西等矿业专家多次考察交流,扩大了我国矿山建设技术在国际影响力。

中国华冶坚定不移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华冶技术团队研发超深竖井施工装备与工艺技术成果与在冶金矿业施工建设中应用,承载着项目组成员的智慧与艰辛付出,承载着中国华冶志在开发深地资源领跑者的梦想与执着,承载着中国华冶、中国中冶在中国冶金矿业施工建设的国家队的光荣使命。中国华冶超深井技术团队将继续披荆斩棘,带着矿山建设国家队的光荣使命,向着攻克2000米级超深竖井施工关键技术理论以及装备工艺难题的目标前进,力争早日翻过又一座高峰!  (作者单位:中国华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