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竞争力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程 志 小 雨

  自主创新,是企业应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必然要求,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经济风潮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被国家和社会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创新-高增长能力-再创新-持续增长能力”为根本,中冶南方以创新求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拓宽了发展领域,提升了整体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扩大了社会影响,企业的内在优势、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持续增强,一直稳居全国勘察设计营业收入排序前十强,位列冶金行业工程设计企业前三甲,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冶集团首批“创新型”企业,科教大省——湖北省的“科技创新明星企业”。
  加强自主创新,是企业在国际化大市场参与竞争的必然选择,只有依托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方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壁垒,方能获得有利的市场地位。
  推进集成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中冶南方自主创新的前奏。近年来,中冶南方完成了大型高炉、大型转炉、炉外精炼、连铸机、大型冷轧工艺及设备国产化工作,在冷轧带钢及其深加工、高炉长寿、高炉喷粉、TRT、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钢水精炼、转炉煤气回收、连铸机、制氧、城市规划、环保(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自动化系统集成等领域,通过再创新,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得益于技术国产化,行业技术得以进步,客户投资大幅降低,装备制造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强自主创新,是企业积极应对当代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立足行业、企业、专业发展需要,中冶南方积极寻找自主创新的突破口,由消化、引进的“被动”到自主创新的“主动”,从国外技术的“跟进”到“前沿”技术的自主开发,确定前沿技术研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年度研发计划,并逐级下达,逐项落实,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关键项目上大胆尝试,率先突破。依托自主创新,中冶南方完成新型环保IDE渣处理系统、顶燃式热风炉、干法除尘、炉外精炼、机械搅拌法脱硫、转炉大型化、冷轧硅钢高速连续脱碳退火及涂层技术、酸洗生产线工艺及装备技术、冷热兼容平整机、冷轧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常化酸洗、烧结烟气深度脱硫及硫铵制备、城市生活垃圾生物预处理及焚烧发电、低热值高炉煤气安全高效清洁发电等技术的开发,这些技术突破了海外技术封锁,填补公司乃至行业技术空白,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群,在优势领域突破国外知名工程公司的知识产权壁垒,构筑起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保护屏障。
  在鞍钢二冷轧项目中,中冶南方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完成了国内首条自主研制、开发和集成建设并成功投入运行的大型冷轧生产线建设,成为我国钢铁冶金领域重大成套装备国产化、高技术设备、核心技术等方面的一次战略性、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打破了冷轧领域由国外垄断的格局,具备大型现代宽带钢冷轧成套设备制造和相关工艺技术总成的能力。此后,武钢、通钢、太钢等钢铁骨干企业一批大型冷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让“中国人建设自己的大型现代宽带钢生产线”这一愿望变成现实;在炼铁技术领域,中冶南方由37件专利组成的专利保护网,成为角逐高炉冶炼市场竞争的利器,仅07、08年新签的高炉合同就超过44亿元;在平整机市场,中冶南方借助热轧平整、不锈钢平整、极薄板平整机、冷热兼容平整机技术开发,在与多家国际跨国公司竞争中取得了武钢CT3/CT4以及本钢连续酸洗机组、柳钢连续酸洗机组等项目;环保技术领域,自主开发的“氨-硫铵深度脱硫工艺”和“双循环三段式脱硫塔”2项发明专利在柳钢烧结脱硫项目中成功应用,社会反响强烈,借助这一社会影响,承接了多项烧结脱硫项目。
  从追踪到赶超,从跟跑到领跑,需要全力一跃,这一跃就是自主创新。五年里,中冶南方累计实施公司级重大科研课题45项,公司总部提出专利申请超过300件,其中发明专利76件;获得专利授权187件,其中发明专利20件;掌握技术诀窍数百项;完成业务建设273项;主编、参编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36项,核心技术开发成果有目共睹,并借助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综合甲级资质,拥有了进军更广博市场的资历和能力。
加强自主创新,是企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不仅在于能开发大量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让企业更具竞争实力。
  激烈市场竞争中,在前沿阵地与对手“拼刺刀”的,永远都是企业。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为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中冶南方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延伸产业链,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装备制造业务,建设以冷轧中试基地为载体的钢材产品深加工业务。
  自2005年起,中冶南方相继成立了自动化公司、重工公司、工业炉热工产品部等制造型企业,依托研发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装备制造业务,向制造企业转让专利技术17项,重工公司完成高炉矮式揭盖机、IDE渣处理系统、结晶器振动装置等专利技术的样机制造,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推向市场,经济效益显著,2008年仅专利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就达到4000万元;自动化公司让高端人员专注于技术开发,成功实施了冷轧各类处理线的电气传动系统的设计、集成、装备制造、软件编程和调试,完成了脉冲分配版、网络显示仪表、烧嘴控制器等产品的研究,前2项成果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完成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15项,成为冶金行业为数不多的拥有核心技术的电气传动系统供应商;工业炉公司将自主知识产权与完善的制造工艺结合,完成的循环喷吹冷却器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与此同时,中冶南方积极筹建冷轧中试基地,发展高附加值钢铁产品深加工业务,使之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和高端技术研发的中试基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并为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平台。
  中冶南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成套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服务领域,保护了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了在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业务领域的综合竞争实力。中冶南方建成和在建的高炉总承包项目达12项之多,设备成套了转炉精炼40套、冷轧各类处理线78条、平整机组6条、板坯连铸机3套、连续酸洗生产线10条、≥5m3酸再生5套、单机架可逆系列轧机3套、25万t/a连续热镀锌机组1条、15万t/a彩涂机组1条,其中,多项工程在国内乃至世界钢铁、环保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加快成果产业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中冶南方已将制造产业和中试基地建设纳入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流程,积极开展计算机仿真、前期实验和后续研究,使研发成果在制造过程中实现二次开发。如今,中冶南方的科技创新工作涉及面广、开发层次高、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快、适应市场能力强,已经融入到主营业务链条的全过程。一场场市场角逐的凯旋,让中冶南方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能量,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中冶南方将秉持自主创新这一制胜法宝。
  加强自主创新,构建顺畅、高效的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要素,以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方能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缩短管理链条,提高工作效率。
  为消除管理流程不畅、激励机制不活等痼疾,中冶南方在创新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在研发主体上,让所有专业均承担技术开发的责任,形成全方位、立体的研发创新体制;在组织架构上,充分整合专业技术优势,工艺与设备专业的整合,使研发动力大为增强,解决技术远离市场、研发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运行机制上,按项目管理方式实施运作和管理,变过去技术创新“软”指标为可测量并考核的“硬”指标,促进研发体系的高效运转,初步构建起“集中决策——统一管理——分层研发”的管理格局。
  为搭建多元化创新平台,中冶南方借助社会创新资源,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搭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平台,组建湖北省“大型冷轧成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成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中冶集团“冷轧技术分中心”,“冷轧电工钢生产成套设备产业化”申请为“湖北省重大专项”,“极薄板冷轧轧制技术及成套设备产业化”、“酸液除硅装置”成为武汉市重大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创新运行模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
  培育高素质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一方面,中冶南方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端科研人才,近三年招收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占工程技术人员的23.6%,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广开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队伍,2008年6月,公司博士后工作站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借助这一平台,中冶南方将与对口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广泛吸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为研发工作的纵深推进注入活力。第三,积极构建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给创新者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
  完善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冶南方研发体系日趋完善,研发流程清晰顺畅,环环相扣,研发责任逐级落实,研发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依托自主创新让技术引领市场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加强自主创新,文化的引导至关重要。在创新文化体系中,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借鉴与创造的统一。既要以我为主,又要兼容并包,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博采众长。
  创新,是一种精神和理念,创新文化的实质在于思想大解放。但凡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有创新文化的引领。没有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就没有古代封建社会的文明;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没有第一次科技革命;没有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样,没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就不可能有中冶南方的跨越式发展。
  为将员工的创新潜力激活,中冶南方将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创新文化体系,倡导“开放、求实、严谨、包容”的科研观,推崇“创新成为习惯”的创新观,建立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开放式创新文化,在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造的统一中找到平衡点,既要以我为主,又要兼容并包,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博采众长,真正让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活跃起来,形成加快发展、奋力争先的浓厚氛围。
  中冶南方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一方面借助教育培训学院,培养员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借助工程实践,增强员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引导,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第三,构筑共同的价值观,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促进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价值同步发展,让创新成为全体员工的价值取向,让每个员工成为科技创新的实践者、科技创新的推动者、科技创新的受益者。
  中冶南方正是以一种适宜创新的文化氛围,以一种广博的思维视角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宽容失败、支持创新,努力营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发展局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必将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已经成为全体中冶南方人的共识。在全社会普遍意识到自主创新重要性的今天,中冶南方势必以更加旺盛的激情投身于这场创新洪流,让自主创新成为行业进步的支撑,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成为提高员工乃至公众生活福祉的基础。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