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 王素卿

 

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海外从事工程总承包(EPC)和工程设计咨询(项目管理)业务,起始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30多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近10年来成长迅速:2000年境外设计完成合同额58.4亿元RMB(人民币),营业收入15.3亿元RMB,到2010年境外工程完成合同额达到649.2亿元RMB,实现境外收入495.4亿元RMB;年均完成合同额增长31.10%,境外收入增长377.14%;2000年仅有6家公司进入ENR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到2010年19家进入200强,其中的15家还在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序中榜上有名。从中,一方面反映了作为我国工程服务业的勘察设计行业总体技术实力的增强,市场份额在增长,承接的中高档科技含量项目数量稳步提高,与国际上同行先进管理经营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日益提升,展现了“走出去”良好的市场预期和前景;另一方面说明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上的探索与努力是成功的,并为行业深化改革、企业结构调整与业务升级,加强业内各专业领域、不同规模与技术特长的企业间联合与合作以及带动装备制造、工程材料、安装施工等相关产业“走出去”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工程公司“高端技术+劳务管理”这一模式的特点,突显了以工程勘察设计服务业为龙头开拓国际市场独具的优势。

与此同时,当前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从世界层面上看,欧债危机仍未化解,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较为脆弱,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局动荡,经济建设乏力,市场趋于疲软;从国内层面上看,企业承揽境外工程的无序竞争时有发生,对国际上的工程标准规范缺乏熟悉,一些企业组织管理经营模式落后、改革不到位、风险管理粗放,导致预期利润的损失;另外,有些项目业主缺乏足够的EPC认知度,缺少对我国工程服务业实力了解,也是企业开展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的一个障碍。

为此希望我国工程服务业的企业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加强工作:

一.谋划好各自的战略发展定位。转型为工程公司的企业要建立起与功能相匹配的业务板块与内部组织机构,在发挥工程勘察设计技术优势、不断创新技术的同时,切实增强融资、采购、装备提供、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完善与国内合作单位协同共赢机制,构建共创优势团队,按照国际化经营模式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

二.严谨工程管理,规范项目运作。实施海外工程建设项目要严格依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遵循业主认定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积极研究解决好国外标准与规范中的不适应问题,控制标准规范执行中的风险。要完善综合管理,运作方式与国际接轨,克服那种对国内项目“熟悉路径思维”和“习惯性操作”,要慎重对待每一个项目,严格履行合同;同时,要积极推进我国工程标准规范的国际认可和走向国际化。

三.加强项目科学评估,切实规避工程风险。企业投标海外工程项目要进行系统化、多元化的风险评估;要针对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承接的工程,加强相应的风险预测、分析、识别策略,建立防控机制。EPC项目的风险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企业要使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建立风险模型,实时评估、管理和控制项目风险,避免风险的积累,始终使项目处在风险可控的状态下。要开展国内外同行间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交流研讨,汲取经验,加以借鉴,健全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四.致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加快培养与引进。人才是工程服务业最具潜力、最具创造性的生产力。对智力型技术密集型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来讲,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第一要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代,市场呼唤企业要加大力度培养熟悉国际工程市场,通晓法律、商务、技术、管理,具有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使企业又好又快的“走出去”;为此,要加强“人才强企”的战略规划,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也可从国外引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五.注重塑造品牌扩大企业影响,实行现代企业价值观。要坚持精品工程、坚持与业主互利双赢的理念,重视工程所在地人们的生存环境改善和尊重民族风土习惯,以互惠、双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做出质量高、具有影响力的工程业绩,为所在国贡献“绿色增长”,扩大中国工程公司影响,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