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打造升级版的项目管理新模式
——中冶天工集团以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破解发展瓶颈
    发布日期:2015-04-03
□贾光明
2014年,中冶天工集团取得了市场营销超过420亿、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利润突破8亿的历史性跨越,企业拥有了 “双特双甲”资质。站在新的起点,以何种方式有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如何创新管理模式,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中冶天工集团亟待破解的难题。
抓住主要矛盾 破解发展难题
项目管理千头万绪,制约项目管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冶天工每年有几百个在建工程项目,是否存在着相同的共性因素?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工程项目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但这些标准更多地停留在企业的工程监管部门,由于推动落实不够,导致全公司对项目的高标准要求了解不够、贯彻执行不力;随着企业转型步伐的加快,中冶天工在民建、市政等新领域与国内先进企业同场竞技,但横向对比,中建等先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已进入到“绿色工地”建设阶段,而我们还停留在标准化工地建设的初级阶段,很难占据竞争优势;从企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变化看,企业在转型领域的市场份额占比已超过全年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因管理经验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粗放,水平不高,成本居高不下,出现了高端转型市场的 “高不成”和普通转型市场“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低水平的项目管理制约着企业的转型发展。 在认真总结、梳理项目管理问题的基础上,中冶天工找到了这个制约因素,这就是企业的项目运行缺乏统一、规范、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中冶天工决策层意识到,企业内部特级资质、国家高标准要求与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粗放、低下、参差不齐的矛盾是制约企业管理水平及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矛盾。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才能破解发展难题,破解发展难题就从标准化管理入手,牵住这个“牛鼻子”,才能带动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2015年,中冶天工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下功夫全面提高项目标准化水平,覆盖全公司所有工程项目,推动工程建设从前期策划、质量、安全、材料采购、分包、资源配置、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实现标准化,就此吹响了向高标准工程项目管理迈进的新号角。八大环节模块化管控 生成全系列项目管理标准化
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扎实有效的战术措施保证。新年伊始,一系列管理措施的制定、完善和出台,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各层面工作的安排部署层层展开,稳步推进,开启了项目标准化升级版建设的步伐。 抓项目前期策划,奠定标准化监管基础。以“低端实现项目策划标准化,高端满足项目创新需要”为目标,分层级组织项目策划,对“高、大、深、新”的项目,集合全公司经营、质量、安全、技术、法律、风险防范等优势资源进行策划。中大型项目由分公司组织策划并交集团公司评审改进;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出台示范文本,总结以往项目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不断修订和改进,借用专家参与、信息化手段等加强编制指导和时效性监管。完善对项目策划、过程、改进、考评的监管方式方法,探讨和制定实施项目监管的标准流程。改进健全项目考核评价标准流程,结合项目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改进措施,特别是从策划的动态管理过程出发提出具体科学合理的纠偏措施,做到流程规范、考核及时、建议有效。通过以上措施来推进项目策划的标准化管理。 抓顶层设计,以完备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再次修订《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夯实标准化建设基础。健全项目经营管理“五大员”的标准配置,建立培育三级技术负责人管理模式,完善各层级激励机制。继续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发挥体系管控职能,完善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公司的整体项目管理水平。 建立质量通病数据库,决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有步骤、有计划进行自查自纠整改活动,将职能关联部门纳入统一督查大体系,同步操作,实施联动,全方位提升治理水平;以建立“质量通病数据库”为手段,所有项目部把每次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全部统计、累加起来,然后把标准的做法放进去,形成数据库,并在工程应用中不断进行更新,形成有效的路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消除治理质量通病,促进质量管理迈向标准化。抓典型引路,用“两标对比”让标准更加鲜明。引入“质量标准化模板”,用“两标对比”(非标准做法与标准化做法)的方式,推行标准工序作业,以点带面,不断拓展延伸,形成裂变效应,全面推进全公司项目标准化的建设。抓工程创优管理,编制新的《工程创优管理办法》,规范施工及创优管理,引导项目以创优为目标,以标准化为核心,保证实现创优目标。
抓安全生产,强化标准考核的严肃性。以标准化工地建设为手段,编制覆盖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实施图册》,制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检查评比办法》,实现“标识标准化,以统一的标识展示中冶天工形象;人员配置标准化,合理配置管理资源;机构设置标准化,提升项目运营能力;管理流程标准化,提高项目监管和创效水平”的标准,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位,力争今年80%的项目达到标准化工地。 抓分包管理,动态考核与优胜劣汰紧密结合。探索建立从引进、培育、储备、考评、保障模式等各环节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建立《优秀分包队伍资源储备》档案,以竣工时间节点为经度,以区域分布为纬度,以专业特长为基准,合理培育、配置劳务资源;完善劳务队伍量化、优化考察引进、过程培训、动态管理及考核评价等全方位的劳务队伍考核体系和管理机制,优胜劣汰。增强分包合同的履约及时性,形成良性循环。适应“高要就”, 在高端项目上,吸收、引进优秀高端外协队伍,确保 “双特双甲”资质企业的优势,扩大企业品牌美誉度。抓集中采购,模板化规范材料采购流程和行为。对各单位月采购划出指导价,加强采购动态评价,有效监督;搞好三级电商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类台账数据信息,强化需求计划的管理;改进招标模式方法,推进框架协议采购模式,集合需求批量,浓缩采购渠道,发挥集采平台的规模效应和降本增效作用。
抓监管到位,明确考核评比标准,注重过程监管纠偏的作用。健全分级管控下考核评价的标准流程,实现动态考核监管、常态化管理。成本管理明确控制点和着力点。统一制定和推行项目成本管控分析模板,注重过程中纠偏,促进降本增效;已完未结项目动态监控、考核、督促、指导,提高工程结算完成率;制定项目部机构人员配置标准,深化综合项目信息系统平台应用及升级改造,依靠现代化手段提高项目管控水平。 (作者单位:中冶天工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