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前 高 峰

 

 

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企业院,却创造了当时国内最大综合性钢厂输出项目的纪录,树立起海外发展的里程碑,成为山钢集团“走向国际”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国内钢铁企业在寒冬中苦苦挣扎之时,在遥远的印度,一条山钢人建设的钢铁生产线却火了起来,“热”遍了天竺国。

以山钢已有生产线技术为基础建设的“印度电钢(ESL)220万吨钢综合钢厂一期工程”, 2015年初,已经完全交付印度用户的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指标在印度领先,其传奇的建设经历更让印度钢铁行业为之称道,其总包方——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山冶设计)客户利益至上的事迹在印度业界口口相传。

“山冶设计”成为技术先进、诚信可靠的代名词,叫响天竺国,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向山冶设计伸出合作的橄榄枝,有的已经成功签订合同。

源头,还要从2005年说起……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5年底,由山冶设计负责设计的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全线投产,各项生产技术指标业内闻名,高炉干法除尘等十大绿色技术不胫而走。

这天,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朝胜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对方是印度的一家铸管企业,对十五技改工程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正是这个电话,揭开了山冶设计“走出去”的新篇章。

经过深入交流,姚朝胜得知,此人是印度电钢董事长U. Kejriwal,控制着印度近半数铸管的产能,正在寻找有能力为其建设新产线总包单位,此前已经走访过国内多家大型冶金设计院和工程技术公司,一个合作伙伴给他推荐了山冶设计。

不久,一位个子不高、面容清瘦、胡须花白的印度老人找到姚朝胜,在参观考察完银山前区生产线后,他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我的工程由你们总包。”这位印度老人就是印度电钢董事长U. Kejriwal先生。

“天上真的掉馅饼了?”

山冶设计高层讨论激烈。印度钢铁市场存在机遇无可置疑,山冶设计也早有“走出去”的愿望,但是,项目总承包意味着不仅要完成工程设计,还要独立完成采购、施工到验收、试运行等钢厂建设的全过程,并且是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这对于从未有过总承包经验的山冶设计职工来说,谁心里都没有谱。

情况反映到莱钢高层,时任莱钢集团副总经理的任浩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调研、审慎研究,认为,国内钢铁产能已趋于饱和,而印度钢铁业正方兴未艾,正是“走出去”的大好机遇。

有莱钢作为坚强后盾,山冶设计增添了底气,信心大增,与印方合作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2007年11月, “印度电钢(ESL)220万吨钢综合钢厂一期工程”设计合同签订,确定山冶设计总承包建设从原料场到轧线的综合性钢厂。

赴印度首月平均每人瘦了5斤

经过双方前期准备,2009年2月,农历兔年正月初十,年味未消,山冶设计20多人踏上了“西征”之路。经过近10个小时的飞机和汽车颠簸,一行人终于到达项目所在地——印度加尔各达察可汗得邦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

这里的景象与他们印象中的印度迥然不同,没有绚丽的民族服饰和动人的歌舞、没有迷人的风景和特色美食,甚至没有路、没有电,只有干燥的风在孤寂的荒野与丛林上空呼啸。

人地两生,水土不服,很多人都患上感冒、腹泻等病症,带有浓重咖喱味的水煮菜让人难以下咽,第一个月大家体重普遍减轻了5斤以上。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坚定信心,直面挑战,才能克服困难,赢得最终胜利。”带队的山冶设计副院长李锐时刻不忘给大家加油鼓劲。

建设工作按计划如期展开,地基勘测、实地测量、建设大临设施……一项接一项,紧张而繁忙,山冶人的足迹踏遍了260万平方米的工地。

3月的印度,正值旱季,烈日如火,炙烤大地,室外气温时常超过45摄氏度,强烈的紫外线针一样扎进皮肤,人们不得不全副武装、裹上长衣长裤,而工地上能够用来抵挡烈日的也只有铁皮板房。大家从工地转一圈回来,留在脸上的不是汗水,而是白花花的一层盐粉。经常有人被晒的头晕眼花,茶饭不思。

宾馆距离工地需要2小时车程,顶着高温送到工地的午餐经常被捂出馊味,大家只能凑合着吃点面饼和咸菜了事。一直挨到晚上8点多,大家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宾馆,动手做上一顿“可口”的晚餐。有时候,有的职工为了“蹭”一顿国内其他建设单位提供的饭菜,“抢着”加班监理到深夜。

把工程当做自己家的事情来做

由于中印双方文化不同,所以工程师的设计理念、设计标准、思维方式不同,工人的管理方式、作息时间等各方面也不尽相同。带队的项目负责人李锐从工程建设一开始就告诫大家:“把工程当做自己家的事情来做,充分尊重对方意见,避免双方发生冲突。”

果然如李锐所料,工程开始时,印方工程师对中方人员心存疑虑,有的要求测量数据时必须在场监督,有的要求山冶设计反复验证图上数据,山冶设计职工总是不厌其烦满足要求。几次三番后,印方人员发现,山冶设计职工比他们还认真负责,想得还要周全,诸多的限制和“条条框框”也逐渐放开。印方工程师经常开玩笑说,“看看工程质量就知道,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电钢董事长U. Kejriwal也经常叮嘱职工,“有问题直接找山冶设计,我信得过他们。”

就在中印双方工程师相处日益和谐的时候,李锐担心的冲突却在中方施工单位和印方村民间发生了。5月12日,双方人员因作息方式、操作习惯不同发生冲突,工程被迫全线停工,参与工程建设的中方人员大批回国。

昔日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景象不见了,拥挤的工地瞬间变得空旷,只剩下一簇簇裸露的钢筋和一处处干枯的水泥地基,孤独的守护着偌大的工地。山冶设计工作人员也由最多时的80多人被迫减少到3人。直到来年3月份,工程复工后,大量施工任务不得不交给缺少大型机械设备、技术力量薄弱的当地施工队伍。

面对与印方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习惯上的矛盾,山冶设计的职工总是以礼相待,用真诚化解矛盾。他们甚至“越俎代庖”,为印度施工方提供技术指导,以及编制施工方案、制定施工规范和标准等,甚至手把手地传授当地工人如何施工作业,逐渐赢得了印方和施工方信任和理解。但是凭空增加的工作量,让原本已超负荷工作的山冶设计职工更加忙碌。大家如陀螺似得连轴转,从工地到住所,从住所到工地,每天紧张而又繁忙。

关键时刻就是要为业主顶上去

看着不断进展的工程,大家心里感到无限充实,眼看工程就要取得阶段性成果,意外事件再次发生了。

2011年6月份,电钢公司资金紧张,大量管理费、设计费、设备费不能支付,许多建设单位选择退出。

“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及早抽身?” 如当初接手项目一样,山冶设计又展开了激烈争论。总经理魏新民和常务副总经理衣忠德力主坚持下去,因为他们看到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印方管理团队精神没有跨,职工依然兢兢业业地工作,正是这种可贵的“人和”,增添了山冶设计的信心,决定扛也要扛下去,再难也不能撤,不仅不催要前期欠款,反而主动垫资,延续工程建设。

在后来电钢董事长U. Kejriwal亲自赴华,拜会时任山钢集团总经理、莱钢董事长的任浩时,对山冶设计的鼎力支持连声道谢。任浩建议电钢董事长,在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打破建设规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尽快让有条件的工序达产,产生自身造血能力。

在山冶设计无私支持下,2012年3月,电钢350立方米高炉投产,其先进的自控水平引起印度业界震动,十几项先进适用技术首次在印度应用到实际生产。电钢骄傲地对外宣称,我们拥有了印度最先进的高炉。

高炉成功投产后,对外出售铸铁块,逐渐产生自身造血能力,极大振奋了电钢和印度各方的信心,社会募集资金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工序得以复工。

为了工程,山冶设计职工挺身而出

在中印双方努力下,电钢工程进展顺利,烧结、炼钢、棒材等工序相继建成投产,而此时电钢管理大型钢铁企业能力不足,以及职工操作水平不高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导致生产现场险情不断。

虽然高炉已经交付电钢,但山冶设计职工有时间总要去现场转一圈。一天,炼铁项目总设计师张向国从建设工地下班后,习惯性地来到高炉生产现场。他发现高炉出现放干渣现象,于是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清理。次日中午,不放心的他趁着吃饭的时间再次前来查看,发现上千摄氏度的干渣不仅没有清理,反而越积越多,正从池中溢出,流入电缆沟、矿槽引起大火。印方操作人员被眼前的景象吓得六神无主,舍弃随时可能倒塌的主控室,四散而逃。危急时刻,张向国一个箭步冲进主控室,采取紧急措施停止设备运行,避免了恶性事故发生。

无独有偶,同样的生死时刻在炼钢工序投产后再次发生。由于印方职工操作不当,钢包在吹氩过程中发生喷溅事故,几千摄氏度的钢水从钢包中喷溅而出,现场有润滑油、液化氮等易燃易爆品,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正在现场的炼钢项目总师刘训斌,不顾危险,冲到现场关停设备,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主管基建工程的项目部副部长孙国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事后问他们怕不怕?没想到两个人的回答出奇得一致:“怕啊,就怕设备毁了。”

为提高印方职工素质,莱钢选派高炉、炼钢、轧材等各个工序的专家现场指导,安排印方职工赴莱钢接受培训。电钢后期工程陆续投产,运行平稳,2014年4月份,电钢1000立方米高炉投产,各项数据指标在印度处于先进水平,其具备了120到15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截至2015年1月,电钢220万吨钢综合钢厂一期工程基本全部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山钢造”风靡天竺国

电钢项目的成功,在印度引起轰动,山冶设计在印度钢铁业界已成为技术领先、值得信赖的代名词,众多钢铁企业纷纷提出参观考察、合作的请求。

“这个项目是山冶设计发展的里程碑。”孙国庆介绍,在这个项目带动下,山冶设计已经从一个只能做冶金设计的地方院,发展成为有能力承揽更多重大工程的国际知名院所。山冶设计过去的职能科室也发展成为十几个可以独立承揽业务的事业部。

李锐对未来也同样充满信心,“电钢项目锻炼出了一支具有综合能力的技术队伍,极大提升了山冶人的信心和能力。现在,我们在国际工程建设方面已经从摸索到成熟,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相信今后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2014年9月23日,集团公司总经理陈启祥到印度考察电钢生产基地,表示,集团公司有条件、有能力整合集团内技术、管理、人才等相关资源,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鼓励山冶设计职工继续通过项目带动设计、技术、设备、管理走出去,赢得效益,提升山冶设计形象,扩大山钢集团国际影响力。

目前,山冶设计在印度承揽的总包工程总量已达5千万吨规模。除印度市场外,山冶设计掀起的“山钢风”还刮到了波兰、伊朗、津巴布韦等7个国家和地区,承接的工程获得普遍赞誉。

山冶设计,国际化的脚步愈发沉稳,“走出去”的天地更加宽广! (作者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