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产能利用率因工序、地区而异,中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在不断释放,扩张冲动还在继续,2013年已开工项目为510个,在建投资规模2699亿元,如果上述在建、设计、规划项目全部投产,我国炼铁能力将达9.15亿吨,炼钢能力将达到10.2亿吨。”

近日,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阐述上述观点。与此同时,徐匡迪直指中国钢铁工业在2004~2012年间因大规模基本建设而激增4亿吨/年。“目前,因经济增长速度平稳着陆,钢铁过剩产能将达2~3亿吨。照此推断,预计中国需要5~10年才能完成去产能化之路。”

面临产能过剩、市场不振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夹击,各大钢厂将采取“转型创新、谋新出路”的做法。而徐匡迪认为,参照国际经验,通过企业间减量重组是消化过剩产能的合理方法,但对钢企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目前,钢企可通过优化配料、精细管理、客户服务使企业先保持微利运行,上述做法成为中国钢铁企业走出“严冬”的主要策略。

徐匡迪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以后,钢铁产能都会严重过剩。1950~1970年,因战后城市重建、工业回复及冷战的军备竞赛,美国、欧盟、日本都曾有过30年的“钢铁工业黄金期”。但到了80年代后,美国因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企业倒闭,曾经繁华的钢城匹兹堡已变成“空城”,出现“1美元”的别墅甩卖。而欧盟花了接近20年的时间进行结构调整,才慢慢将过剩产能降至18%的合理水平。

徐匡迪表示,结构重组应慢慢转变为减量重组,逐步消化掉过剩产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在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建设全产业链”的这一做法也是一大策略。典型代表当属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公司。蒂森克虏伯1999年粗钢产量1740万吨,世界排名第四;2004年世界排名第十位,粗钢产量1760万吨;2007年降至1720万吨,世界排名第十四位,但其销售收入从373亿欧元上升至575亿欧元,净利润从9亿欧元升至21亿欧元。其规模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但销售额和利润却大幅提高,主要利益于其典型产品优质、高强冷轧板和钢缆,以及成功的进军汽车及电梯制造业等。 (首钢技研院信息所)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