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为高炉装上“眼睛”
——中冶南方85后博士后助企业拿下50亿元大单
    发布日期:2021-10-11
李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他长期致力于铁焦竖炉生产工艺与应用研究方向研究,先后参与了高炉多维度可视化智能感知及操作指导系统、棒线材轧件生产全过程温度预报模型、高炉富氢冶炼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目前在大型高炉智能专家系统、一种高炉用铁焦及其制备方法等方面已获授权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6项。
从实验室到工厂,“流动”助力博士后成长成才
“你组织申报的‘高炉富氢冶炼’项目,对实现高炉低碳降耗的目标大有帮助。”听到这个消息,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李鹏兴奋不已。
“博士后工作站,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桥梁。”李鹏说,该项目的点子,是他做博士后期间就在思考的。出站不到3年,他先后参与了高炉多维度可视化智能感知及操作指导系统、棒线材轧件生产全过程温度预报模型、高炉富氢冶炼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
在武汉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时,李鹏多次到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信息交换、参观,该公司的工作环境、整体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加之在武汉生活、学习了十多年,“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武汉,加入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下企业。”导师对他说。做科研,需要了解企业,这点他很清楚。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他来到武钢、宁钢、昆钢……到各个厂“蹲点”。李鹏说,博士后工作站的工作经历,激活了他的科研活力。
“博士后工作站推动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让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从而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孵化器’,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从研究到成果转化,帮企业一年拿下50亿元大单
2018年出站后,李鹏以工艺模型负责人的身份参与公司重点项目——“高炉多维度可视化智能感知及操作指导系统”研发,“可对空间密闭、内部容积达2500立方米的高炉可视化,对炼铁的整体的状态进行监控”。
高炉是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看不见,又很大”,炼铁时的生产状态如何,很难感知。李鹏说,“没有预判,出了问题就晚了”。
李鹏介绍,该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包括图像识别、模糊聚类等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对炼铁过程可全面、综合进行监控。当发现问题时,该系统可全面的分析、预判和诊断,为操作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以保障生产稳定平顺运行。
经过调研、协调合作、开发,该系统从立项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李鹏经常加班加点,每当团队交流、讨论到深夜,攻克一个一个工艺难关时,李鹏认为,“努力获得认可,再累也很值得,能为高炉炼铁的技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得到客户认可,这是我最大收获”。
据悉,该系统实现了公司在高炉智能控制和智慧制造方面的提升,该项目已经成功实现推广,将在国内多座大型高炉上进行使用。
“2020年,中冶南方就因此科研项目获得50亿元工程订单。”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说,这只是李鹏在站期间的科研贡献之一。
“博士后工作站是企业研发力量的重要支撑,人才的引进和政府的帮助能让企业进一步借‘智’登高。”该负责人表示。
从进站到出站,博士后工作站为发展“活血”
日前,李鹏以项目经理身份进行了“棒线轧件生产全过程温度预报模型”项目的开发,为热轧分公司在工艺设计和项目推广提供了帮助。针对当前的“双碳”挑战,李鹏结合国内高炉炼铁的实际情况,组织申报了“高炉富氢冶炼”项目,为实现高炉低碳降耗的目标提供指导和帮助。
李鹏说,武汉很多企业设置了博士后工作站,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得政府部门、企业、博士后广泛认可,是一种很成功的方式,值得推广。
对高校而言,可实现技术实用化转化,高校的技术理论研究在企业落地,两者相互补充;
对企业而言,可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博士后而言,可提升工作能力,增强成就感。
提及武汉在吸引等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工作和努力时,李鹏说,原来的人才计划只吸引了少部分人,现在,从青年人才到创新创业人才、海外人才、领军人才,扩展到了多层面、多层次,覆盖面更广的评选,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