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企业国际化  助推世界生产力         

  杨长恒董事长与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出席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当选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并被授予“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十大人物”称号,在中南海紫光阁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10月1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切接见了出席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的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席让•克罗德•劳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王茂林,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中国生产力学会执行副会长翟立功,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董事、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胜昌以及中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杨长恒一行。温总理对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华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10月11日大会闭幕式上发布的沈阳宣言表示了高度关注,对此次大会的成果表示了祝贺和肯定。
 据悉,世界生产力大会是研究全球范围生产力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问题的顶级峰会,在当今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一般每两年举行一次。中国第一次承办这一会议还是在2001年,由北京和香港两个城市共同承办了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由于第12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以及近年来中国经济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领导人再次将大会的接力棒传给中国。世界生产力联盟认为,在沈阳举行的世界生产力大会是历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中最成功的一次。
    10月9日-10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的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来自世界各地59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余名生产力理论和实践者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这表明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更充分说明此次大会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本次大会由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办、中国生产力学会和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10月8日晚,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沈阳友谊宾馆举行大型欢迎晚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席让•克罗德•劳森、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王茂林、中国外国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石广生等500余人参加了欢迎晚宴。晚宴由世界生产力组织网络主席乔治•史密斯主持,杨长恒董事长应邀出席晚宴,并是唯一一位代表与会中外企业的企业家在晚宴上致辞。
     在10月9日的开幕式上,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席让•克罗德•劳森主持了开幕式,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副秘书长金学洙向大会发来了贺信。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名誉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作了大会主旨演讲,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为大会致辞。会上,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长托马斯•杜托文代表生产力科学院授予曾培炎副总理、蒋正华副委员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名誉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大会主旨演讲中说,“追求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不仅是这次大会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不断追求的目标。追求科学持续的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当代世界的共识。生产力必须科学、可持续地发展,这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也是与传统的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模式相区别的最主要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把人类的生产方式转移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轨道上来。追求科学持续地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愿。
   杨长恒董事长参加了上午的开幕式并与曾培炎、蒋正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中午应邀出席了曾培炎副总理举行的招待午宴。席间,杨长恒董事长向曾副总理汇报了曾副总理所关心的中冶集团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投资建设的瑞木镍钴项目进程情况,以及中冶集团通过自主创新,向日本等发达国家成套输出冶金技术和装备的情况。曾副总理对此予以充分的肯定,一再说“很好,很好”,并希望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下午,杨长恒董事长在大会主席台就座并作了题为《加速中国企业国际化,助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大会主旨发言。他说“在几十年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特别是在国家提出‘走出去’方针和实施新的资源战略以后,中冶集团加强了主业建设,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把提高本国生产力水平和促进世界生产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把握和处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的各种关系,既扩大了海外经营规模,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项目所在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世界生产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面对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呈现出加速调整的新格局,结合中冶集团“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实践,杨长恒董事长认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后要加速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同时要承担起推进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责任,就需要着重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自身利益和合作方发展的关系,促进项目所在国社会生产力有明显变化。第二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促进项目所在国大力发展适应当地社会需要的先进生产力。第三要处理好自己发展需求和合作方发展需求的关系,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促进项目所在国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第四要处理好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促进项目所在国可持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五要处理好技术创新和管理现代化的关系,促进项目所在国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第六要处理好帮助经济发展和重视人才培养的关系,着眼于长远从根本上促进项目所在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七要处理好企业竞争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以企业的内在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0月9日下午,杨长恒董事长在大会间隙,接受了中国冶金报、中华工商时报等媒体记者关于“中冶国际化发展和打造国际化中冶品牌”为内容的专访。傍晚时分,作为本次大会的特别活动之一,在辽宁友谊宾馆举行的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授予仪式暨庆祝晚宴上,由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长托马斯•杜托文主持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授予仪式,新当选的院士来自中国、英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生产力科学的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是世界生产力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受邀出席大会,并当选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力组织网络主席乔治•史密斯为杨长恒董事长授予了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证书、勋章。本次大会增加了40名新院士后,世界生产力科学院的院士总数近400名,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人数最大限额为500名。
    10月10日上午,作为大会特别活动之一“2006年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颁奖典礼上,杨长恒董事长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手中接过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中国组委会组织评选的“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十大年度人物”奖杯。同时,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中国组委会组织评选的“2006年世界市场中国十大年度品牌”颁奖典礼上,中冶集团获得了“2006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及“2006年世界市场中国十大行业年度品牌”称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向杨长恒董事长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在上午的颁奖仪式上,集团总经理沈鹤庭还获得了“2006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50人”称号。10月10日下午,在
    大会举办了“2006年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论坛”活动,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王茂林致辞,中冶集团杨长恒董事长作了题为《在国际竞争中把MCC打造成国际品牌》的主题演讲。在论坛活动期间,杨长恒董事长接受了新华社辽宁分社记者以“中冶品牌走向世界”为内容的专题采访。
     杨长恒董事长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冶集团的品牌国际化建设是紧密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而进行的,MCC品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紧密结合工程产品和工矿产品与一般低值易耗消费品不同的特性,紧紧围绕普遍认知、广泛接受、高度赞誉、充分信任、用户受益和长期合作等五个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采取全面、系统、持久、开放和与时俱进的方针,大力建设MCC品牌和促进MCC品牌的国际化,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在演讲中,杨董事长向与会者阐述了中冶集团在打造中冶集团MCC国际品牌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他认为,打造国际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国际化意识。把中冶集团建设成为国际化的跨国公司,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发展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从观念和意识抓起,必须认识到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关键,是必由之路。因为,只有企业品牌走向了国际,企业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只有企业品牌立足国际,企业才能真正立足国际;只有企业品牌成为国际化品牌,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企业。
     打造国际品牌必须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中国品牌国际化,关系到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能否在国际市场上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否不断提高自己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生存发展能力,是企业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因此,打造国际化品牌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认真贯彻“走出去”方针,努力加快跨国经营步伐,全面、系统、持久推进品牌国际化建设。
     打造国际品牌必须大力培育优秀的品牌品质。品牌是企业的市场形象,而品牌的品质则决定了企业形象的优劣。我们在培育MCC品牌品质的过程中,一是努力把企业的优秀品质提炼集中到品牌中去;二是把国际市场规则和现代意识灌输到品牌之中。这样,MCC品牌的品质既具有中冶集团自己特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和国际规则的时代特征。概括起来讲,MCC品牌的品质就是“三个第一”。一是诚信第一。诚信是MCC品牌品质的核心。品牌是企业产品与用户、企业与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诚信,即以企业之诚换得用户之信、社会之信。二是质量第一。这也是MCC品牌的立足之本。中冶集团向社会和用户提供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是令其满意的、放心的,MCC与用户的合作是融洽的、和谐的。这样,用户同中冶集团合作,使用MCC的产品,感到非常的安全和可靠。三是用户第一。这是MCC品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在同用户的合作中,坚持把用户需求作为第一需求,把用户利益作为第一利益,使用户成为双方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只有使用户感到同中冶集团合作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好处,而且好于同其他任何第三方的合作,用户必然会选择MCC。
     打造国际品牌必须不断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水平。中冶集团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实力的实体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MCC品牌,实质上也是中冶集团核心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核心技术是MCC品牌得以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强大支撑;技术创新和进步为MCC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没有技术创新也就没有品牌创新。               
        打造国际品牌必须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练好管理内功。企业参于国际竞争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成于外、基于内。这几年我们练内功的特点,就是坚持对外开放,按照国际规则,适应国际市场,支持国际经营,培育国际品牌。这也是近几年中冶集团海外经营业务得以快速增长的保证,MCC品牌国际化进程得以稳步推进的内在原因。                
        打造国际品牌必须同国际上的大公司开展竞争。要把MCC培育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品牌,我们必须投身于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去锻炼成长;而且要同国际上的大公司开展竞争,甚至要同强于自己的竞争对手进行角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MCC品牌在竞争中学习和成长,才能加速MCC品牌的国际化建设,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确立MCC品牌的地位,才能使MCC品牌不断得到提升。                
        打造国际品牌必须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任何品牌都内涵文化,因为品牌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任何企业都有文化,其区别只是在于文化的差异性。中冶集团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长时间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进入市场经济和迎来经济全球化后,结合MCC品牌国际化建设与时俱进地推进文化创新,努力赋予国际品牌所必须的文化底蕴。一是加强中冶文化先进性的建设,赋予MCC品牌强大的软实力,以增强MCC品牌的竞争能力。二是加强中冶文化传承性的建设,赋予MCC品牌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增强MCC品牌的传统优势。三是加强中冶文化时代性的建设,赋予MCC品牌更多的文明成果,以增强MCC品牌的现代品质。四是加强中冶文化适应性的建设,赋予MCC品牌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增强MCC品牌在不同国家的扎根能力。五是加强中冶文化创新性的建设,赋予MCC品牌不断提升的动力,以增强MCC品牌的内在活力。六是加强中冶文化人性化建设,赋予MCC品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增强MCC品牌的亲和力。                
        打造国际品牌必须走本土化道路。所谓国际品牌,顾名思义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因此,这样的品牌不仅是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走出去以后要站稳脚跟,扎根国际。实施本土化方针,走本土化道路,是品牌国际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本土化加速国际化。实行本土化,说到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的本土化实现MCC品牌本土化,通过MCC品牌的本土化而加速MCC品牌的国际化。因为MCC品牌本土化的国家越多、范围越广、程度越高、效果越好,恰恰是MCC品牌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杨长恒董事长的演讲,站在企业国际化的高度,对MCC品牌建设从不同视角,不同方略,畅谈了打造MCC品牌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他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许。此次世界生产力大会,不仅仅是助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次盛会,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一次盛会,更是促进中冶集团国际化进程,打造MCC国际品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次盛会。(中冶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信息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