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国首位工业建筑诊治院士岳清瑞:世界建筑诊治看中国
    发布日期:2017-12-11
2017年11月,岳清瑞获得他人生中一项重要的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中国仅67人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仅8人,工业建筑诊治研究方向仅1人,不仅如此,此前中国工业建筑诊治研究方向从未有人获得这一荣誉。
“以前,中国工业建筑诊断以经验定性为主,离散性大,常常会导致浪费或不安全,而钢结构疲劳损伤及事故也经常发生。”岳清瑞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和团队的科研实践成果,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诊治,顾名思义就是诊断与治疗或治理,工业建筑诊断是针对工业建筑的鉴定、评估和加固、性能提升等的总称,工业建筑诊治简而言之就是为既有工业建筑“看病”并“治疗”,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
自1988年进入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作至今,岳清瑞在工业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价、结构加固修复改造、纤维复材土木工程应用及细晶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包括武钢、宝钢、鞍钢、二重等大型工业企业的厂房和构筑物,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重大历史建筑,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等大型公共建筑,北京天津地铁、京沪高铁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使中国的工业建筑诊治技术开始在世界掌握话语权。
同时,岳清瑞主持完成国家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的修编,建立了工业建筑可靠性评价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不仅指导了中国工业建筑的科学诊断,还推广应用到了民用建筑的可靠性评价。2011年,他主持完成了太钢二炼钢吊车梁剩余疲劳寿命评价工程,经过系统科学评价,该工程避免了90%以上82根吊车梁的拆除,延长吊车梁使用寿命15年以上,节省改造工期6个月。
碳纤维作为一种轻质、高强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等领域,岳清瑞揭示了碳纤维加固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疲劳的界面作用机理,建立了中国碳纤维结构加固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检验方法,形成了高效碳纤维加固的成套技术,开创了碳纤维土木工程应用的新领域。据统计,自2010年后,中国国产碳纤维约三分之一的产量应用于结构加固补强,打破了国外垄断,有力地促进了国产碳纤维这一战略性新材料的发展。
岳清瑞还确定了细晶高强钢筋设计强度等系列参数,明确了钢筋时效、低温、耐蚀及疲劳等服役性能指标,并纳入到相关产品国家标准中,指导了细晶高强钢筋的规模化生产。在此之前,中国钢筋强度远低于世界上主要国家,如今,仅2016年全国细晶高强钢筋用量达8000万吨以上,当年节省钢筋达950万吨,细晶高强钢筋应用技术为中国节能减排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业建筑承担的任务和繁重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其诊治的难度也是最大的,目前中国工业建筑诊治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岳清瑞团队先后完成了蒙古奥云陶勒盖铜金矿、斯里兰卡300MW普特拉姆燃媒电站工程、安哥拉罗安达国际机场等工程的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设计,工业建筑诊治技术正逐步走出国门,为世界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中国方案。
谈及工业建筑的综合应用及未来发展,岳清瑞直言,“工业建筑的装配式及绿色节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是重大发展方向”,目前他正带领团队在智慧建筑、大数据平台、建筑工业化、性能提升等领域和方向积极开拓。 (中新社 刘辰瑶 张文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