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中冶建研院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和“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绩效评价。
  “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是由中冶建研院牵头,集中了我国钢结构建筑研究、设计、部品部件制造、施工、运维等全产业链的26家优势创新团队,包括9家国内大型骨干企业、9所高等学校、8家设计与专业机构。该项目以推动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针对制约我国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发展的科学问题、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瓶颈问题开展研究工作。项目聚焦5类适合我国国情和产业化要求的典型钢结构体系建筑,开展了产业化技术集成研究并进行工程示范,包括新型剪力墙钢结构体系建筑、新型框架钢结构体系建筑、模块化钢结构体系建筑、装配式板柱钢结构体系建筑和交错桁架钢结构体系建筑等。重点突破了3类关键共性技术,提出产业化解决方案并实现产品,包括箱形柱与柱芯筒式法兰全螺栓节点等高效装配化连接技术、基于金属板和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轻质环保围护体系技术、基于包覆材料的防火防腐装饰一体化防护技术等。开发了全过程、全专业协同一体化智能建造技术平台,实现典型钢结构体系建筑和共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建造的目标。项目历经4年,形成了5套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产业化成套集成技术,共发表论文107篇,受理/授权发明专利62项,受理/获批工法19项,主编或参编技术标准26项,培养研究生64名,建成示范工程17项(总面积106.7万平米),示范园区7个,示范生产线13条,开发了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云平台1个。项目成果在雄安市民中心、北京丽泽平安金融中心等十余个工程项目进行成功示范应用,促进了我国建筑钢结构建筑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有力提升了钢结构建筑在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中的比例,对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和实现建筑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项目成果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成功应用于“雷神山”“火神山” 应急防疫医院建设等项目中,社会效益显著。
  “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由中冶建研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等15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研究。为促进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的工程应用,提升我国钢结构产业优势加速升级,助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针对各类新型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具体包括高强结构钢、耐火钢、耐候钢、不锈钢、高效截面型钢、纵向变截面钢板、轧制金属复合板、高性能大直径高强耐候索及配套的连接材料,提出了材料、构件、连接节点和结构体系等的性能指标和设计理论及方法,提供面向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成果在北京冬奥会新建场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杭州亚运会配套交通基础设施“萧山国际机场(三期)”等多项有重大影响力的工程项目中进行了示范应用,为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的工程技术进步和产业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的全面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中冶建研院是国内在钢结构领域研究最早、综合技术实力最强的科研型企业之一,联合团队企业主持过上百项建筑面积达数千万平米的钢结构建筑工程,具有丰富的工程和产业化经验。中冶建研院凭借多年来在钢结构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功底,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中牵头承担了两项钢结构领域科研项目,彰显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竞争实力。通过两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实施,不仅促进了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和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并且助力了企业打造钢结构品牌,推动了钢结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冶建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