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携手同心 共铸辉煌
——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的战略重组三周年纪念
    发布日期:2019-06-05
孟夏时节,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到处展现出勃勃生机。与这满眼风光相对照的,是新中国五矿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2018年新中国五矿从历史谷底奋力崛起,经营业绩从亏损180余亿元扭转为盈利220余亿元,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成果从D级跃升至A级,世界五百强排名从198位上升到109位。中冶集团也全面实现了“美好中冶”保持10万人左右的队伍、3000亿元左右的营业收入、100亿元左右的利润的所有指标,释放出重组后的最大红利和最强正能量。可以说,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的战略重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决定,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以共同目标寻求最大公约数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一个热血沸腾的时代,更是一个融合发展的黄金时代。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国际分工低端,产业集中度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净利润、人均利润相当于美国500强的43.5%、37.92%,相当于世界500强的25.22%、52.73%。特别是在矿产资源领域,全球矿产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垄断性的国际巨头手里,中国对大宗商品的依存度达到了60%以上。无论是从保障资源供应和资源安全的角度,还是从未来在全球经济中的角度,中国都亟需一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属矿业企业。
中国五矿成立于1950年,从最初单一的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拥有较高行业地位、享有良好国际信誉”的以金属矿产为核心主业的产业集团。中冶集团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的建设,到建设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先后承担了国内90%、全球60%以上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是国家基本建设、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军和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然而中国五矿虽然拥有金属矿产资源产业链,但产业链创新能力却明显不足;中冶集团虽然拥有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但缺乏对上游金属矿产资源和下游市场的掌控力。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出自对时代发展的深邃洞察和宏远擘画,在国家战略和市场规律的双轮驱动下,2015年12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宣布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实施战略重组,自此拉开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航母的大幕;2016年6月2日,重组大会在北京召开,两家世界500强央企重组整合迈出关键实质性一步。重组后的新中国五矿拥有更加突出的行业地位、更加合理的业务组合、更加突出的发展优势,对内将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对外将展示强大的综合实力。中冶集团借力战略重组带来的崭新机遇,不断厚植更为扎实的发展优势,加速驱动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活力、竞争力、影响力得到稳步提升。
——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更为清晰。重组后的“新中国五矿”致力于提升中央企业在国际金属矿产领域的资本实力与竞争能力,打造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努力成为金属与矿产领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做“资源保障主力军、冶金建设国家队、产业综合服务商”。中冶集团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金属矿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以“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战略定位,勇做“金属与矿业领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顶梁柱,肩负起保障国家金属矿产资源安全和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在这个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的指引下,中冶集团进一步明确了“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基本建设主力军”再定位、再培育、再升级,“新兴产业领跑者”再提速、再扩容、再创新,全力以赴推动中冶又好又快发展。
——行业影响力和控制力显著增强。新中国五矿是中国金属矿业领域唯一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是中央直管的42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1.86万亿元,其中资产总额9115亿元,管理金融资产9499亿元,境外机构、资源项目与承建工程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新中国五矿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09位。与中国五矿重组后,中冶集团无论是行业影响还是品牌形象都得到较大提升。特别是拥有了金属矿产资源之后,中冶集团对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将由单一的工程技术拓展到部分掌控客户对上游资源的需求,并在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进程中,形成集资源获取、工程设计、项目建设、生产运营及产品流通为一体的冶金矿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与钢铁、有色金属行业的深度融合能力,增加下游钢铁与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对中冶的依赖度,进而增强中冶在钢铁与有色金属行业的生命力和话语权。而且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稀缺性的愈加凸显,这种作用将愈加强大。
——人才技术优势更加突出。新中国五矿不仅拥有一大批工程建设人才、专业贸易人才,而且拥有国际化程度高、实战经验丰富、中西合璧的优秀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员超过8万名。还拥有3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累计有效专利超过27046件,位居中央前列,是国内金属矿产领域当之无愧的技术龙头和领跑者。面对金属矿产行业从生产到流通高端、绿色、创新转型发展的新需求,中冶集团也将借助新中国五矿庞大的专利技术群和高端人才,为科研成果的规模化应用、核心专利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好地释放技术创新的动力倍增效应,形成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共同的事业激发热情,共同的道路指明方向,共同的理想坚定信念。在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的强大支撑下,中冶集团瞄准主要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在进一步拓展传统核心主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市政交通、环境工程与新能源等主业领域走专业化聚焦发展道路,心无旁骛做深做透做精主营业务,奋力谱写“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精彩崭新篇章。
以协同发展画出最大同心圆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三年弹指一挥间。在新中国五矿集团党组、中冶集团党委坚强有力领导下,从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到“再造千亿内部市场”,再到“大干一百天,确保两翻番”,中冶集团用“骨子里的信念忠诚、激情澎湃的热血忠诚”和“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冲天干劲,凝心聚力、团结奋进,铁肩担当、勇毅笃行,不仅全面实现了“美好中冶”的各项指标,更是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后劲。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冶集团新签合同额年均增幅14.6%,营业收入年均增幅13.3%,利润总额年均增幅7.5%,实现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全面展示出国企改革与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三年来,中冶集团强根固本、务实担当,不断筑牢“美好中冶”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冶金建设国家队”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实践充分证明: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是中冶的立足之本、根基之源,是中冶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没有冶金的“立”与“升”,就没有其他业务的“生”与“扩”。三年来,中冶集团以“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国家队”为主要目标,对冶金建设国家队从顶层设计到行动手册、考核体系进行全链条部署,持续把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抓实抓细抓好。目前,中冶集团在钢铁冶金的八大部位十九个业务单元形成了国家队的基本矩阵,按照“世界第一”标准保留和匹配高精尖资源,确保了中冶在冶金市场的绝对引领地位。湛江钢铁、越南河静、马来关丹等一系列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经典工程从中冶手中诞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新的标杆。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冶集团冶金合同新签及占比持续回升,2018年新签达到1112亿元,同比增长41.5%,为10年来之最。
——“领导力建设”再上崭新台阶。领导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软实力,更是化解危机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三年来,中冶集团紧紧围绕干部能力提升展开大讨论、大学习、大调研,并以作风整顿为重点,在全系统开展领导力建设大提升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既做表率又做推动,一大批业绩突出、敢于担当的好干部“站要位”、“把关隘”、“挑大梁”,广大干部职工一门心思干工作,在中冶的大舞台上展其能、尽其才、竞相贡献,形成了“干部领跑、团队奋进、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企业大团结发展格局。2018年,集团党委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在推动集团广大领导干部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的同时,切实提升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
——“千亿内部市场”成果逐渐显现。打造“千亿内部市场”是新中国五矿站在重组后的新起点上,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并经过反复研究测算推出的一项重大创新性经营举措,最能体现两大企业的重组逻辑。经过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近三年精心设计、全面安排、大力推进,“千亿内部市场”成效初显: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多家单位签署了包括物资采购类、工程建设类、地产开发类、产融服务类、生产维保类、冶金服务类、管理服务类等7大类示范性协同业务的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中冶集团全年新签业务协同合同额362.45亿元,2018年新签业务协同合同额696.87亿元,为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新签合同额连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求木之繁者,必去其杂枝。”三年来,中冶集团整枝去杈、抽枝壮枝,不断夯实“美好中冶”高质量发展的枝干。
——高端市场开拓呈现蓬勃向好局面。市场开拓是中冶集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三年来,新中国五矿不断推进和深化与政府、大型企业间的战略合作,紧跟国家战略,寻找有合作潜力的知名企业、地方政府,建立沟通合作渠道,紧抓大客户,与中冶集团国内工程市场密切相关的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签署了多份战略合作协议,如云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河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中冶集团搭建高层次的市场开发平台。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北京环球影城主题乐园、湛江三期项目、云南芒市至梁河高速公路项目、沙特保障房项目、澳大利亚新建 1000 万吨钢厂项目等一大批高新综大项目相继落地,展示了中冶集团强大的综合实力。中冶集团新签合同在3年内连续跨越5000亿元、6000亿元台阶,2018年达到666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均增幅超过15%,增速在建筑类央企中排在第一方阵,集团项目储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
——项目管控得到跨越式发展。工程项目是中冶集团的生存之基、效益之源。加强项目管控是厚植发展优势、实现中冶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冶集团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底气和实力所在。三年来,中冶集团以“建管控平台、抓标化管理、创精品工程、树中冶形象”为主基调,一方面深入推进项目经理培训,大力开展精品工程项目观摩交流,全面提升项目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坚定安全、文明、绿色建造战略,全面提升项目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水平。在这三年时间里,一大批叫得响、立得住、客户认可的重大项目遍地开花,打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的的“中冶名片”。中冶集团共有19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3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46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25项工程获评“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31项工程获评“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2018年在建工程合同金额历史性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有力巩固、提升了中国中冶工程品牌。
——资源整合迈出坚实步伐。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年来,中冶集团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资源专业化、区域化优化整合,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准落细落实,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多年未进行的改革纷纷破题。2016年11月18日,中冶集团对上海宝冶和中冶东方进行整合与业务重组,上海宝冶率先实现了冶金工程EPC全产业链的贯通,凸显出整合融合优势,切实担负起“冶金建设国家队”的责任和使命。2017年9月1日,中冶集团筹建设立三个中国中冶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院(北京、河北、上海),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冶集团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4月16日,中冶集团整合上海地区钢结构业务,着力打造“中冶钢构”品牌,一举扭转中冶钢结构市场占有率、影响力、竞争力与中冶集团投入严重不符的状况。2018年7月15日,中冶集团对中国三冶和东北建设实施企业整合,进一步强化和扩大了中冶集团在东北地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2018年底,中冶集团以增资扩股方式对民营企业进行入股,成立中冶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同年,在中国五矿的统筹推动下,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开展了国际工程、国际贸易、有色研究三个业务领域的整合工作。
“求木之果者,必增其养分。”三年来,中冶集团疏浚水源、增加供给,不断补强“美好中冶”高质量发展的养分。
——中冶品牌焕强大生机活力。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力量。重组三年来,记录中冶过去五年改革成果的《中国力量》受到中宣部等上级部门关注;《中冶品牌故事》成为央企首部品牌故事专著。中央电视台9大频道及其网端以资讯新闻、纪录片、视频展示等方式持续播出了中冶题材节目近2000分钟,连续两年在元旦、国庆重大节日给予中冶项目卫星直播,累计逾60余亿人次收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50余家中央与省部级主流媒体刊发中冶集团深度报道近1600余篇,刊发集团子企业各领域宣传稿近10000余篇,中冶品牌宣传入选国资委“十大新闻创客”并荣获国企好新闻3项奖,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国家网信办 “一线故事”系列活动中丰收五项大奖,摘取了最高奖项——“十大故事”,全方位立体展示出中冶集团各方面亮点和业绩。中冶人的辛勤付出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盛赞,中国中冶获得“金紫荆最佳科技创新上市公司”、“中国百强企业及最佳创新上市公司”、“中国百强道德企业”、“最佳投资者关系”、“最佳可持续发展表现”、“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杰出贡献上市公司”等20余项殊荣,为助力企业市场开拓、推动美好中冶高技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年来,中冶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按照重组要求和统一布署,紧紧围绕集团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夯实科技重点工作,科技创新工作屡创佳绩。中冶集团有效专利连续五年名列央企第4位,并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专利金奖的企业;获批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平台数量继续位居央企前列;成为国家第一批六家国际标准化创新基地之一,国际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位居央企前列;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为集团赢得重大荣誉。
——“大国工匠”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当前,中冶集团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口,企业的转型升级呼唤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此,中冶集团以提升职工整体素质为出发点,积极完善“大国工匠”培养体系,搭建职工创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鼓励广大职工主动投身企业改革创新大潮。目前中冶集团共拥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周树春)、全国技术能手51人;设有国际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8个。集团所属各鉴定考核站每年鉴定晋升职业资格等级的技能工人超过1000人。2017年,中冶集团培养的焊接选手宁显海在继曾正超之后成功卫冕世赛焊接项目金牌,再一次用实力印证了中冶集团焊接技术、中国焊接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这一组组事实与数据是对中国五矿与中冶集团重组红利的最直接的见证,也是对“互补式重组”成效最有力的说明。如今的“美好中冶”就像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以“冶金建设”为根,以“基本建设”、“新兴产业”为干,以衍生出来的地下综合管廊、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以及污水处理、垃圾焚烧、钢渣处理、钢结构等业务为枝,根深叶茂、郁郁葱葱,释放出新中国冶金建设七十年来最大的集中优势和最强的正能量。
以责任使命汇聚最大正能量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历史的足迹。作为共和国长子,中冶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钢铁强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忠实服务于国家战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在整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和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贡献,书写着冶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波澜壮阔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筚路蓝缕,一程又一程。重组后的新中国五矿在国际上率先打通了金属矿业领域从资源获取到勘察、设计、施工、运营、贸易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通道,这是区别于其他国际工程公司、国际矿业巨头的最独特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它使中冶集团的冶金服务能力与原五矿的原料贸易、物流资源、金融能力等创造性具备了完整产业链、多要素组合形成新服务能力的基础。中冶集团将站在更高的起点加速培育形成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在切实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走向更高水平、走向世界的国家责任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去,不断增强中冶集团在钢铁与有色金属行业的生命力和话语权,成为“党和国家最值得信赖的依靠力量”。
回望蓝图,追抚初心,一个事关“美好中冶”全局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从集团总部、各子企业、各区域公司迸发出创新创业的激情活力,到全体干部职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从“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到“基本建设主力军”再定位、再培育、再升级,“新兴产业领跑者”再提速、再扩容、再创新,“矿报国”的责任与使命犹如苍穹北斗,引领“美好中冶”呈现前所未有之宏大气象。
九鼎重器,百炼乃成。在“矿业报国”伟大责任与使命的指引下,全体中冶人立足新起点,整装再出发。全面优化“国家队”队形建设次第铺展,技术尖端、产业链高端牢牢占据,核心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加速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市场化经营机制、混合所有制和三项制度等五个方面改革蹄疾步稳,国家队打造、市场开拓、精细管理、风险防控、资产管控、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品牌建设行稳致远……各种业务创新、模式创新如雨后春笋,新动能、新动力在不断成长。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历史,标注出攀登的高度。迈上新时代的征程,伟大梦想召唤我们不懈奋斗;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美好前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中冶集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速推进“冶金建设国家队”再拔尖、再拔高、再创业,“基本建设主力军”再定位、再培育、再升级,“新兴产业领跑者”再提速、再扩容、再创新,不断为新中国五矿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贡献中冶智慧与中冶力量! (中冶集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