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调整振兴  地方引擎启动

 

本报记者联合报道

随着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细则出台,部分产能排名前列的冶金大省也纷纷结合自身钢铁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制订了各省的钢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省级规划按照国家规划的主要思路,分别在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推进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品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制订了目标,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一方面,这些省级规划和国家规划一起,勾画出中国钢铁产业今后3年调整振兴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将使钢铁产业未来的调整振兴,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淘汰落后,自觉“加量”执行

面对当前钢铁行业总体产能过剩的局面,各省在钢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均把控制总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河北省提出,到2011年,要将全省钢铁产量压缩控制至1亿吨左右。2008年该省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11356万吨、11589万吨和11571万吨。山西省提出将全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控制在4500万吨、4000万吨。2008年,该省生铁、粗钢产能分别为5400万吨、4000万吨,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2800万吨、2350万吨。山东省提出到2011年,全省粗钢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2008年,该省生产生铁4657万吨、粗钢4459万吨、钢材5027万吨。江苏省则提出要保持产业健康发展。该省2008年产生铁3858万吨、粗钢4864万吨、钢材7364万吨。该省希望2009年基本遏制下滑势头,生产生铁3950万吨、粗钢4950万吨,2010年生产生铁4100万吨、粗钢5100万吨,2011年生产生铁4300万吨、粗钢5300万吨左右。

而在各省提出的合理控制产量的具体措施中,也纷纷将淘汰落后作为最主要的任务。从各省淘汰落后的进度目标来看,300立方米及以下的高炉、20吨及以下的转炉和电炉将在2010年底前全部被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的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的转炉和电炉也将在2011年底前被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份自觉加大了淘汰落后的力度。河北省提出鼓励和引导企业淘汰45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50吨以下的转炉和电炉。山西省提出,力争到2015年底前淘汰10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50吨以下的转炉和电炉以及与其配套的烧结、连铸、轧钢系统。同时,该省将通过产能置换建设项目的门槛提高至:炼铁高炉容积3200立方米及以上,焦炉6及以上,转炉200吨及以上,电炉100吨以上。

具体措施方面,各省都提出了施行差别电价、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等政策。此外,河北省提出支持企业在整合的基础上,在超量淘汰的前提下,进行上大压小改造;利用对落后产能执行差别政策增收的电费、水费收入设立专项资金,对各地和企业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工作加大奖励力度。山东省则提出要淘汰生产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产品档次低的小钢铁企业。

 “钢铁航母”,纷纷浮出水面

在各省的调整振兴规划中,均提出了以该省骨干企业为主,整合省内其他钢铁企业的措施。

河北省提出依托河北钢铁集团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使5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达到5家。其中,河北钢铁集团挤入全国5000万吨规模的超大型企业集团行列,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0%左右。该省要求,对省外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方案一律收归省政府审批。对不积极参与整合的钢铁企业,不允许其落后产能就地改造,并采取收缩信贷、限制供电等措施。 

山西省提出支持太钢集团联合重组省内钢铁企业,力争到2011年,太钢集团生产规模达到2000万吨以上,2015年达到3000万吨以上,使太钢集团占全省产能的比例由目前的25%提高到75%以上。到2011年,该省钢铁企业将由目前的200多家减少到50家左右;到2015年,钢铁企业控制在10家以内。为此,该省将制订太钢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联合重组方案;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安置富余人员、补交拖欠职工养老保险、债务处置的补助。

山东省提出抓住当前国家支持联合重组的时机,培育山东钢铁集团成为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培育35个专业化的中型企业。

据记者了解,江苏省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对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力争2011年形成1家年产钢3000万吨左右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前5名企业生铁、粗钢集中度提高到75%,钢材集中度提高到55%。该省国资部门将加快退出部分中小型钢铁企业,向大型钢铁企业转让股权;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并支持部分中小企业转换主营业务,退出钢铁产业。

钢铁基地,各省情有独钟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各省主要计划通过新的沿海项目和大型钢铁基地建设来推进。

河北省提出促进钢铁生产能力向有建设深水码头条件的沿海和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聚集。该省计划结合2010年底石钢冶炼、热轧能力搬迁关停,建设黄骅港特种钢铁材料基地;依托唐山港,谋划推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老区搬迁升级改造。同时,支持重点骨干企业通过整合改造走“专、精、新、特”发展之路。

山西省则计划通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布局。该省提出依托太钢集团等大型优势企业,形成太原、长治、运城、临汾、吕梁5个钢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太钢吕梁钢铁生产基地,把生产基地建设与总量控制、淘汰落后、产能置换、产业升级和兼并重组相结合。同时,建立城市冶金企业退出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位居城市的冶金企业提前淘汰或搬迁改建。

山东则计划以沿海基地建设为基础,实现产业合理布局。该省提出将沿海钢铁产能提高至40%以上,内陆地区不再布新点,不再为内陆钢铁企业新增产能批准用地、核准项目。支持青钢按山东省政府的统一规划实施整体搬迁;支持日钢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将保留的产能纳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将在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产业布局,向沿江沿海地区转移生产能力。该省将实施锡钢搬迁项目,推动苏南人口密集地区特别是城市钢铁企业跨市搬迁,在连云港规划建设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

品种结构,与下游产业同步调整

为了获得在危机后更好发展的能力,各省均以增强钢铁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对品种结构调整的方向进行了规划。

河北省提出重点发展高等级宽厚板、高等级管线钢、汽车用钢、H型钢、电工钢、特殊钢、400MPa以上钢筋等关键品种。板带类钢材中窄带钢比重降低10个百分点;逐步淘汰强度335MPa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在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曾发生过地震灾害的部分县市区,强制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400MPa及以上高强度钢筋比重达到70%。同时,该省提出支持重点用钢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建筑安装、金属制品等重点用钢产业。

山东省则对省内重点钢铁企业的产品结构进行了规划。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产品以高档宽厚板、高档热轧薄板、冷轧薄板为主;济钢产品以中厚板系列为主,提高高专板比例;莱钢产品以H型钢系列、优特钢为主;青钢搬迁至胶南作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深加工区,主要建设镀锌线、镀锡线、彩涂线以及船板深加工配送中心等。在关键钢材品种方面,山东省计划重点开发生产高速铁路用钢,高等级造船板,X80级以上管线板,高档汽车板、家电板,高强耐磨机械制造用板,优质合金结构钢、模具钢、齿轮钢、轴承钢、弹簧钢,规格900mm以上的热轧重型H型钢和钢板桩,强度400MPa以上钢筋等。

山西省则计划提高油气管线钢、车轴及铁路运输用钢、高强度建筑钢、高强度机械用钢、大型H型钢、电工钢的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的同时,建立省内重点产业、重点工程与冶金产品生产企业的供需协调机制。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将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钢铁企业与下游相关企业开展合资,组建特殊材料订制中心等。立足汽车、船舶、家电、电力设备、油气输送、集装箱制造和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上下游关联产品,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淮安等地区,加快发展特殊钢、优质钢,力争比重提高到60%,板管带比提高到55%左右。

调整振兴,尚须加强各省协调

纵观各省制订的钢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除上述重点任务之外,各省对钢铁行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原材料资源保障、节能减排措施的开展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稳定等方面也都做出了规定。尤其是以省政府的力量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新建项目审批、鼓励优势钢铁企业进行重组、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和向沿海转移、确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等措施,能够以行政力量推进钢铁产业突破优化升级中所面临的瓶颈,确实能够为各省钢铁行业的调整和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各省在加大行政力量干预力度的同时,并没有把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钢材市场流通秩序等完善市场化条件的措施作为重点加以推进。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构建公平的市场环境,强化钢铁企业的竞争意识,最终通过不断强化的市场竞争机制来解决钢铁行业在优化升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是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而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如何具体推进、如何针对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等,还有待在各省今后公布的实施细则中继续加以观察。

此外,一些省份的调整振兴规划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从一些规划中仍然可以看到产量的小幅上升,各地存在着一定的投资冲动,虽然均规定要与淘汰落后相结合,但最终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仍有待进一步观察。部分地方政府还提出了优先使用本省钢材等措施,而在重组方案中,也均以省内重组为主,很少提及跨省、跨所有制的重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发展为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竞争。我国钢铁产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基础产业,也是全国市场关联度较大的产业,因此,地方保护主义无法让某个省的钢铁产业率先走出困境,在全国钢铁产业整体的调整振兴中,也是弊大于利的。

毕竟,各省的省政府和钢铁行业主管部门只能站在全省的高度统筹钢铁行业,但面对各省纷纷出台的钢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从全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高度对其进行统一评估和协调,确实推进调整振兴各项措施的实施。(来源:中国冶金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