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金融危机下钢铁业集中度亟待提高

 

    国内外市场萎靡暴露行业结构性关键问题

    出口形势的剧变使中国钢铁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大幅下降。过去几年,快速的发展掩盖了钢铁行业发展中的结构性、关键性矛盾和问题,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问题或矛盾便失去遮盖直接暴露出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实体经济,中国钢铁行业的运行在2008年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在中国钢铁工业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由于中国直接和间接出口钢铁产品折合粗钢已占其钢产量的23%左右,出口形势剧变使中国钢铁市场的需求出现大幅下降。虽然中国政府从20088月份以来连续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但和消费钢铁有关的产品出口仍然不断下降。

    在金融危机之前,面对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增加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过去的3年中数次调低钢材出口退税率,甚至加征关税以抑制企业过高的出口欲望,但并未改变钢铁工业连续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在10%左右的现实。

    金融危机爆发后,钢材出口的环比、同比等分析数据全部走低,钢材消费国需求的大幅降低被视为主要因素。而国内方面,汽车、房地产、造船业等主要钢材消费市场也同时出现了大幅度的缩减。一些主要用钢领域在2008年第四季度生产出现负增长,致使国内钢铁需求在第三、第四季度均呈现负增长。据初步估计,国内市场钢材消费同比减少约2000万吨左右,其中约三分之二是由于工业生产用量减少造成的。

    与此同时,钢材价格的过山车走势,使钢铁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200811月末,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下跌至102.3点。

    尽管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钢材市场也出现过波动性调整,但像此次出现的全行业连续性亏损在近几年中还未出现过。

    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打击表面上看,是受来自于出口和内需两方面的影响,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集中度低、缺乏市场有效的调节机制及企业管理水准的局限等内部因素,才是放大此次危机对于钢铁工业影响的主导力量。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钢铁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也掩盖了一些结构性和关键性的矛盾或问题。而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些问题或矛盾失去了遮盖直接地暴露出来。

    产业链急需完善 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

    中国钢铁工业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突出的矛盾,还是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资源把握能力等行业发展的内部核心问题。

    世界钢铁工业的上游产业由于资源储量地的特殊性以及矿业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较早地获得了高产业集中度。相比之下,行业的集中度过低使得钢铁行业在原材料和产品上缺乏话语权。

    面对现在钢材消费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国际矿业公司纷纷采取限产的手段维持价格稳定,并试图通过并购等手段进一步提高集中度。因此,在自身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前,中国的钢铁企业仍难以通过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获得在铁矿石谈判过程中的先机。可以说钢铁企业依靠市场价格的调整,来换得主动谈判地位的想法正逐步被忽视。为此,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并购重组力度,进而增加在进口铁矿石谈判中的砝码,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虽然中国的部分钢铁企业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开始发展和下游用户的深度合作,但这种依托产业链均衡发展的模式在当今的中国钢铁企业内尚未得到有效推广。

  相对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为中国的钢铁企业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控制产能总量,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6.1亿吨,考虑到在建的5000万吨产能,总产能将达到6.6亿吨。其中,不符合产业准入标准的炼铁产能1.6亿吨左右、炼钢产能1.9亿吨左右,相当部分是近几年建成的。

    二是大型钢铁企业整体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准接近,但在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软件发展和系统集成及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三是伴随着生产企业数量的增长,销售网络的分散问题使得近年来60%的钢铁产品,更多由具有投机性经营倾向的经销商代销。这些经销商总数超过15万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集中抛售,加剧了市场供求失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钢铁工业最大的发展瓶颈是铁矿石资源。由于矿山开采周期较长、品位较低、前一阶段缺乏投资及钢产量增长过快等因素,中国钢铁工业在近5年来一直受制于铁矿石资源的缺乏,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不断上升。

    目前,除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传统铁矿大国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南非等国家也在加紧扩大开采,完全可满足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对矿石的需求增长。因此,加大对于海外铁矿石资源的掌控力度,已成为国内具有远见及实力的钢铁企业所必须做到的事情。

    2001年,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直到2005年,每年的产量增幅都高达20%以上。2005720,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旨在对无序发展进行宏观控制,使其进入有序轨道。此后,有关部门又通过出台土地、环保、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试图让过热发展的钢铁工业减速刹车,但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2006年和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增幅分别下降到19.7%15.9%,但增量仍然达到6956万吨和6700万吨。

    在产能过快增长及无序发展的同时,中国钢铁工业还出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大企业同质化竞争的白热化。

    双重力量推动结构调整并购重组将呈五大趋势

    来自于政府和企业的变革力量正在推动着钢铁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而要进行真正的资产重组,理顺产权关系、改革税收体制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才是关键。

    虽然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势在必行,但由于多数企业存在着主观及客观等方面的利益冲突,使得重组遇到不少难题,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管辖关系、税收问题、人员安排、文化融合及并购前后的尽职调查、定价、交易后的整合等。

    以上出现的难题表明,中国钢铁企业的资产重组还不是企业自己能决定的事情。而要进行真正的资产重组,理顺产权关系、改革税收体制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才是关键。通过对国内现有并购重组案例的分析,并参照国际钢铁并购案例的特点,可以发现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并购重组正呈现出以下趋势:大企业主导

    从钢铁工业并购重组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方面,跨地区、跨省市的企业并购重组有效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的完善是可以期待的;另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全力推动下,钢铁工业并购重组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而从全行业的情况看,大型优势企业具有先进高效的生产装备和国内外各种综合能力,是并购重组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中外企业合作加强

    目前,中国的钢铁行业正进入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调整阶段。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钢铁生产国,但钢铁行业仍然在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这也为外资进入中国钢铁行业创造了条件。

    沿海布局加快

    纵观中国的海岸线,由北至南,辽宁鲅鱼圈钢铁基地、河北曹妃甸钢铁基地、湛江钢铁基地、防城港钢铁基地已陆续投产或开始建设。这充分说明,随着内地环保压力的增加以及物流成本精细化控制意识的增强,中国的钢铁产业布局将按照日本模式,将一批具备竞争实力的产能陆续调整到沿海地区,使得企业在环保成本、土地成本、运输成本等方面逐步体现出对于内陆钢厂的优势。

    民营企业抱团过冬

    在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大的环境下,由于民营企业出资人关系清晰的特点,在并购重组方面显现出灵活的优势。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民营钢铁企业,在对中小型民营钢铁企业实施并购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可拒绝的吸引力。此外,一批集中于同一地区的民营中小型钢铁企业更希望通过抱团的形式组建起较之以前数倍的产能及销售、采购网络来抵御危机。

    融资选择增加

    由于政府支持钢铁工业的并购重组,因此除了来自于行政手段的推动,相关部门已在融资渠道、财政政策等方面作出调整,如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等,以给予钢铁企业更多支持和帮助。

    政策性措施推动联合重组迫在眉睫

    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钢铁工业仍将面对艰难的发展环境。而集中度、产业布局、环保及社会责任等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钢铁工业不仅将放缓发展步伐,还将丧失机遇。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已突破5亿吨,相对过剩已成事实。由此,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出现,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更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较大威胁,这些都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带来巨大的动力和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资本和外资的逐步进驻,对国有资产控制下的钢铁公司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者,中国政府有责任推动国有钢铁企业加快改革,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发展。其中,通过政策性的措施去推动国有钢铁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而提高国有资本钢铁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控制范围,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等问题时,一些大型钢铁集团逐步认识到只有通过联合重组、调整产业布局、把握上游战略资源,才能真正地提高竞争力,才能生存下去。

    结构良好的产业布局,尤其是合理的产业集中度,是技术要素不断得以创新,并充分集聚、扩散和共用的必要条件。资源利用技术、环境技术以及传统产品、工艺等技术的持续开发和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经验能力的不断累积。为此,企业规模实力需要持续壮大,产业布局必须不断调整,集中度需要持续提升。

    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中国钢铁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低产业集中度,为实力雄厚且并购经验丰富的外资企业开展并购提供了便利条件。

    资料显示,外资对国内企业的兼并收购步伐正在加快。2005~2007年,米塔尔两次入股华菱钢铁,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其中,安赛乐米塔尔曾分别接触过莱钢集团、八一钢铁和包钢集团拟进行收购,但均由于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不允许外资控股的规定而宣告失败。浦项等国外企业也积极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等途径,加紧对国内市场的渗透。

    掌控资源的需要

    在产业链中,中国的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取得在和海外矿业巨头谈判时的话语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面对国内有限的资源,国内的钢铁巨头也试图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得对于国内矿业资源的掌控。

    同时,在获得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支援下,鞍钢、宝钢、武钢等国内钢铁巨头也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到海外矿业市场。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大,海外矿业公司的投资机遇日渐成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