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兵马俑遭遇地震,那么这一蜚声海内外的8000地下兵团会怎样?届时我们将如何面对那轰然崩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兵马俑博物馆中,无论是长230米,跨度70多米的拱形钢架结构馆棚,还是深度十几的俑坑,特别是8000多个兵马俑本身,都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另一组数据表明,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中烈度11度,位于700多公里以外的兵马俑所在地临潼,烈度只有6度,但仍有部分兵马俑发生了损坏。

据专家预测,当临潼地区地震烈度达7.5度左右时,兵马俑即可能发生头部脱落、倾倒等严重震害,如一旦遭遇烈度超过8度的大地震,博物馆及兵马俑将遭到毁灭性破坏,后果将难以想象,无人能够承担此巨大损失。

然而,近年来我国抗震技术在建筑物中的应用虽已趋成熟,但由于文物自身的特殊性,普通抗震技术在文物及文物建筑方面难以推广和应用。加之兵马俑本身是陶土烧制而成,且绝大部分都经过了粘接修复,具有俑体脆弱、排列密集、移动困难等特点,所以国内外诸多科研机构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近日,中冶建研院检测中心技术人员在对秦始皇兵马俑遗址进行现场考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我院在抗震、隔震技术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决定进行科研攻关,着手以基础隔震为核心的系列实验研究。

中冶建研院是国内基础隔震研究最早的单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院李立教授就曾率先提出基础砂垫层隔振理论,并在北京建成一座四层的隔震楼房,系国内最早隔震建筑。而今,检测中心继往开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基础科研,开展兵马俑隔震研究。目前已制作完成兵马俑模型2个,配置基础振动试验台1座,制定试验方案3套,并完成了初步试验,从试验结果看,隔震效果非常可喜。

科研人员相信,凭借目前的科研积累和技术创新,相信不用多久,一套国际领先、安全可行的秦始皇兵马俑隔震方案必将出炉,届时将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带来历史性突破。 (中冶建研院 供稿)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