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南德说:“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在中冶宝钢技术就有这样一位意志力坚定,德才兼备,不辱使命的青年才俊——陈忠。2014年10月,他毅然带领中冶宝钢技术技术团队随中国31次南极科考队远赴冰盖之巅执南极昆仑站二期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任务。经过六个月的风雨兼程和艰苦奋斗,他带领团队征服了极寒环境中施工的种种困难,于4月中旬载誉归来。他的这段可遇不可求的特殊经历,为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公司增添了荣耀与光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这其实与他不懈的努力和精益求精的个人品质密不可分。

一、踏实勤恳,不断学习

1987年出生的他虽然还不到而立之年,却拥有一份超乎普通80后的沉着稳重。回忆起自己的工作历程,一切仍历历在目。2008 年4月,他迈出大学校门有幸进入宝冶机装公司高炉项目部实习,期间他参与了宝钢一号高炉原地大修项目水渣及水处理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但是他牢牢的把握住了这个主动学习的机会,积极和设备打交道,只要有困惑就第一时间向现场老师傅请教。正因为他的积极进取,他很快融入了现场项目团队,专业技能进步也十分明显。2009 年9月,公司委派他负责宝钢特钢炉卷热轧项目热处理区域及精轧区域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经过几个月的不断努力,特钢热轧厂的一期投产及二期精轧顺利投产。由于他对设备非常熟悉,甲方为保障日后设备维修方便和出于对生产保障的考量,申请将他从宝冶机装分公司转入到中冶宝钢技术第五检修分公司,由此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转折。

2010年4月顺利到中冶宝钢技术第五分公司工作,由于前两年一直从事机械设备安装工作,检修业务工作内容繁重、时效性及制度严格,让他一切均从零开始,虽然只有两年工作经验,他坚信天道酬勤,并且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不断提升自己,他一头扎进学习的海洋里,他刻苦钻研、常常学习到深夜,缺啥学啥、 补啥。强烈的求知欲与勤奋肯干的态度,让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工作,从分公司1000余名检修工中的一员,成长为检修副作业长、业务主办、项目管理人员。

陈忠同志从一名普通的检修工,成为分公司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骨干。他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建筑工人。2005年夏天,年轻的陈忠深受梦想的感染,他在志愿书上虔诚地写下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几个字。从此,他将自己的事业与理想献给了国家建设。

取得的成绩与他一直坚持不断学习是分不开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求学期间,他认真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他当时读的是专科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报考了西南科技大学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在三年时间内,完成本专科全部内容的学习。2008年7月同时取得了本、专科毕业证。在中冶宝钢技术工作期间,他又通过学习培训取得了上海市造价员、宝钢作业长、专利工作者等上岗证书。2010年取得了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取得了建安(B)上岗证书,2012年取得了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机电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取得了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合同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仍在上海理工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工程硕士学习和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取证学习中。

二、严于律己,追求卓越

陈忠思想上积极向上,在党组织的培养下,2006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深知作为一个中共党员的责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立足岗位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在宝钢1号高炉大修工程建设阶段,陈忠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高炉南北水渣及水处理设备安装知识,负责该区域的过程资料控制及调试期间的组织协调工作,这为他的技术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大修工程收尾后,他被安排到特钢炉卷热轧项目部负责炉卷热轧项目一期热处理区域机械设备安装工作,该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不进行周密的部署和规划随时可能耽误工期,影响业主投产时间。为此,他不断与业主进行交流,在争取主动的同时尽力了解现场情况。施工过程中,他坚持每天到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进度,最终他们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这给业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冶宝钢技术原第五检修分公司轧钢队热轧作业区期间,他负责热轧作业区日常管理工作。组织现场的日修、定修、抢修工作,并全面负责热轧厂的单项施工。共组织特钢热轧厂12小时以上定修20次,参加不锈钢1780热轧2011年初的42小时大定修,特钢锻造2000吨年修,负责特钢热轧厂圆盘剪液压站系统改造项目和酸洗移罩炉改造项目。

在2011年热轧厂年修中,参与热轧厂年修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答辩工作,他负责初轧机区域主控项目的全过程施工管理工作。此外他还负责锻造6000吨电动平板车及除尘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参与分公司承接的特钢燃气锅炉蒸汽管道及动力管道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从此公司一项项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均由陈忠技术负责,俨然他已经成为了分公司一位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肩膀上扛起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随着公司发展的需要,他被调入分公司技改管理室。每周对现场质量重点项目信息情况进行管控并及时上报公司质量技术部。根据所掌握的现场信息重点对现场质量控制项目进行检查和跟踪。主要对太钢南区中修、不锈钢1780热轧年修按照公司质量管理要求结合项目要求,确定重点质量控制项目,明确质量控制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做到不锈钢1780热轧年修实施过程中,对关键工序和质量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控。他提议分公司技改管理室加强对项目的体系管控工作,在分公司范围内对各检修队、项目部技改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工作,确立了以检修队、项目部主管领导为技改管理第一责任制,专门设置检修队、项目部兼职技改管理员,从体系上做到分公司范围内全覆盖。

   三、风雨兼程,矢志不渝

2014年由分公司承接的中国南极昆仑站二期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在五月份开始启动,成立了以板带检修队为主的中冶宝钢技术南极昆仑站二期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小分队,陈忠任小分队领队。

南极昆仑站屹立在冰穹A-“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之上。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由于南极昆仑站特定的环境和极端恶劣气候条件,而且工期短、任务重等不利条件,这就要求去南极昆仑站二期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建设人员身体素质好,技能高,懂管理。分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在分公司范围内筛选最佳合适施工人员,经过两个月的筛选,推荐陈忠同志带领6人小分队,于8月13日到西藏体育局参加国家海洋局第31次南极内陆队员高原适应性训练。

    从西藏高原适应性训练时起,他正式投入到中国南极昆仑站二期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上来,坚持“七分准备,三分施工”的方针,把问题尽可能的消灭在31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前。在此期间,他首先消化图纸、相关的技术资料及以往从昆仑站拍摄回国的照片,针对消化中发现的疑问及时与建设单位及总承包单位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对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同时,他根据人员的技能特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电焊工、电工进行现场实际操作训练;对现场图纸进行消化筛选,对全体队员进行针对性的全面交底。并根据南极昆仑站独特的特点,为南极项目采购了全新的工器具。10月25日前,完成出发前的所有准备工作,30日,他带领其他5名队员踏上前往昆仑站的漫漫征途,乘国家科考雪龙船奔赴施工现场---中国南极昆仑站。

    途中他克服晕船的痛苦,在国家领导人到雪龙船上慰问科考人员“11.18”活动筹备期间,为了充分发挥中冶宝钢技术的专业特长,他带领5名队员,参加活动会场站台钢结构的预组装及现场安装工作,为国家领导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口上船慰问活动,做出了贡献。经过一个月的航程,雪龙船到达南极中山站陆缘冰外围艰难破冰,距离中山站还有27公里。31次科考队进行了全面冰海卸货,为了按照只能提前不能滞后的原则,顺利完成此次冰海卸货工作,科考队将他安排在冰海卸货船上卸货工作,不分昼夜的进行冰海卸货工作。当出发基地的物质整装待发时,内陆队33名队员于12月15日沿着前辈的足迹,向内陆挺进。

奔向昆仑站的雪地车开动了,向着未知的南极腹地挺进。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不仅要和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更要克服化雪生水、不能洗澡等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

 南极内陆队出发基地,距离昆仑站1200多公里,经过16天的长途跋涉,于2014年12月30日,到达他们的大本营昆仑站。这时才是他们该项目的安装阶段的开始,当天下午他带着小分队成员到昆仑站二期设备间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现场的实际尺寸进行了复核,当时他们根据图纸尺寸原计划从发电机门直接将发电机吊装就位,由于发电机的外形尺寸最大宽度为1300mm,门的最大开口宽度只有1200mm,若按照原计划只能拆除发电机的冷却水管及相关附件,才能直接吊装到位。他思路清楚,当场临时决定,从空调大门进入设备间,然后用滚杠和起重机牵引将发电机安装到位。在不到半天时间将三台发电机全部安装到位,为下一步管道、电气安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南极昆仑站的气温迅速下降,一周时间内,由刚刚来时的零下28度下降到零下35度,他带领的小分队队员在设备间长期不见日照,室内阴冷,记忆深刻,1月13日正当在电气安装高峰期,在电气接线时,绝缘胶布冻得无法使用,他们小分队成员在一起讨论后,最终决定将生活舱使用的取暖器拿到设备间来给绝缘胶布加温,在常温下一天的活,让他们的小分队干了三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家团结一致,以“南极”精神指引他们向前进,在2015年1月17日完成调试前的全部工作,顺利过渡到调试阶段,于18日下午2点第一台发电机成功试运行,标志着中冶宝钢技术承接的昆仑站二期机电设备安装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后,完成昆仑站二期四套机电设备的试运转,一期全部房间的供电、供氧工作。经过二十天的不分昼夜的奋战,最终在预订的时间内完成四套设备及相关附件的安装调试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如今,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已载誉归来,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接的南极项目也圆满完成,也许我们无法亲身体验中冶英雄在极地项目施工中忍受的痛苦和克服的困难,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为企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因为他们的精神足以激励我们去克服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不断挑战自我,早日实现中冶梦。

                                (中冶宝钢技术 牛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