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是二十二冶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这是我们二十二冶人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不禁又让我陷入了那难以忘怀的回忆之中,伴随二十二冶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自己一步步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如同一幅幅水墨画,慢慢在我眼前晕染开来……

人们不会忘记,1976年那场毁灭性的地震使唐山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毁于一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震后三天,紧急动员的第一批干部职工带着建设包钢未曾抖落的尘埃,昼夜兼程奔赴唐山,随后一批又一批干部职工带着妻儿老小在唐山集结……

那是在1977年的3月9日,我跟随父亲一行5人,从草原钢城包头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来到唐山。早上8点多下了火车,我们来不及安顿,就赶到马家沟耐火厂参加抗震救灾。工程队领导简单介绍单位情况、抗震救灾任务和注意安全等事项后,我就被分配到了班组,成为了“大集体”工人,那时我只有17岁。我的班长于师傅领着我去安排住处,眼前的景象给刚迈出校门、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当头一棒”。那是在破耐火砖垛之间、长着齐腰深的荒草中搭建的临时帐篷。即使是在白天,帐篷里也没有亮光,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阴冷潮湿,面对面的大通铺上,每个人只能占据不到一米宽的地方,一个人挨着一个人,一个帐篷里能挤下十五、六个人的铺盖卷,夜里还能听到老鼠在地上乱窜和磕咬东西的声音。食堂是用柳条编成的荆巴片绑在架子上,抹上泥,盖上油毡纸搭建而成的棚子,下雨漏水、刮风掉渣。二十二冶人在废墟上安营扎寨、风餐露宿,艰难困苦中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发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在简陋生产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迅速展开唐钢震后抢险复产和城市道路疏通等建设。

抗震救灾随后转入恢复生产阶段,余震时有发生。余震来时,就像在地下有一个巨大的轮子从远处轰轰隆隆的滚动过来,伴随着巨大的、闷声闷气声音,让人透不过气来,先是上下剧烈的颠簸然后又是左右摇晃,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晃动,帐篷也摇得呼呼作响,让人心生恐惧。二十二冶人冒着余震频发和残垣断壁随时倒塌的危险,投入到工矿企业危房拆除、基础设施等恢复建设之中。我们班承担的工作任务是拆除马家沟耐火厂地震中被损坏的烟囱和厂房。在班长和师傅的带领下,每天我们都在三十多米高、被震的东倒西歪、裂着大口子的烟囱、厂房上爬上爬下,拴钢丝绳、拽倒链、扛撬棍、甩大锤,有时还要打眼装药请专业人员进行爆破。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危险的施工条件没有吓倒二十二冶人,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基本恢复了马耐厂的生产能力。

1978年下半年,二十二冶开始了刘官屯生产基地的建设。我又参加了基地1号街坊简易抗震房的建设。不会砌砖就先搬砖运灰,在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指导之下,我很快就学会砌砖技术,可以上墙砌砖,不久又掌握了“把角”、“挑线”要领,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就成为了班里和队里砌砖、抹灰的技术能手,达到了当时三级工的水平。我自己感到很光荣也很自豪,时刻提醒自己在工作中一定要干好做精、争当排头兵。1979年夏天,我的父亲因腿部骨折住院,生活难以自理,单位安排我去陪护。可当时队里正在抢修唐钢加热炉,砌砖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怎么办?白天在医院照顾好父亲的生活后,我晚上就骑着自行车从二十二冶基地医院赶到唐钢厂区工地和其他同志一起砌砖,一坚持就是20多天。1981年初我当选为队里的团支部书记,1984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5年走上管理岗位,伴随二十二冶的发展,一步步不断成长。

在四十年的创业与发展中,二十二冶金戈铁马、转战南北,铸就的是一座座丰碑;二十二冶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练就的是拼搏奉献、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二十二冶人用汗水和智慧为祖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斩获冶炼和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双特级资质,成为了中冶集团的骨干企业。我入厂时的梦想是到退休时能到达5级工,每个月能挣70多块钱,现在收入早已超过小康水平!后来又憧憬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生活,如今我家四世同堂,过着比较殷实的生活。这都得益于二十二冶四十年、“三代人”的风雨同舟、荣辱共济。

四十年的艰苦创业,我们更加兴旺强盛;四十年的日夜兼程,我们收获了累累硕果;四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找到了心灵方向。感恩父母,把我们抚育长大,教我们如何做人;感恩师傅和同事,给了我们博大的关爱,帮助我们进步;感恩二十二冶,给了我们四十年的承载培育,成就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