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早点睡,别熬夜。”

“天热也别吃太凉的东西,肚子受不了。”

“工作时间久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会,对身体好。”

“在食堂吃饭别挑食,营养要均衡。”

……

我虽已成家,并已为人母,但父母对我的“唠叨”还是每天相伴。很多中国家庭都是如此:在家时,他们在饭桌上、厨房里唠叨;不在家时,他们在电话里、微信上唠叨。加之父母年纪大了,记性也开始不好了,时常明明之前说过的事情,还是每天重复一遍又一遍。有时我们会左耳进右耳出,有时会敷衍、随意的应上一句“恩,好,知道了”,有时则会不耐烦地回应:“哎呀,行了行了,别叨叨了,烦不烦。”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不由得思考,我们究竟听懂父母的唠叨了吗?这一句句唠叨的背后在传达怎样的信息?

它传达的是一份爱的惦念。无论我们多少岁,在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孩子,他们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是本能也是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会因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而改变。天冷时,他们依然会惦记我们是不是穿了秋衣秋裤;外出时,他们依然会操心我们有没有吃好、住好、睡好;工作时,他们依然会担心我们有没有受委屈……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怎么处理事情、如何好好生活。其实他们内心想对我们说的更多,但最后只是将无数的关心和深情化作了只言片语,却还是因为重复的次数太多,而被我们当成了烦人的“唠叨”。如今我为人母,也就更能理解父母对孩子那浓得不能再浓的爱。我想,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应该也会忍不住唠叨她,叮嘱她这个不行那个不能做,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希望那时,她能对我多一点耐心、多一份理解。

它传达的是一种对陪伴的渴盼。时间不会停留一分一秒,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父母也一天天变老,对他们来说,最期盼的就是儿女的陪伴,但事实却往往不尽人意。俗话说:三岁一个代沟。而我们与父母至少相差20多岁,近十个代沟。从小到大,我们时常感觉和父母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思想差异,没有什么共同语言,陷入了因为有代沟所以不愿意和他们沟通,因为不和他们沟通所以代沟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更何况,如今进入了手机时代,年轻人最好的“朋友”就是手机,甚至吃饭时都得有手机陪着,每天埋头在网络的世界中遨游,父母“爱的讯号”也便成了干扰,被定义成了烦人的“唠叨”。我们不妨放下手机,将心门打开,多花些时间、耐住性子,听听父母的倾诉与唠叨,并让他们减少操心。

面对父母的唠叨,希望我们不要嫌弃、不要不耐烦,而是用心去听去感受这份深情,静下心来听听母亲的“唠叨”、父亲的“吹牛”,过后回想时,那会是你最幸福的瞬间。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尹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