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时常感慨,人这一辈子就是跟房子“做斗争”。确实如此,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意味着温馨、幸福,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避风港。回望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住房变迁史正是与祖国共同成长、紧紧相连的历史。

我的爷爷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辽宁,是在茅草屋中成长起来的,从爷爷的口中我得知,那是一间泥土堆砌的屋子,屋顶覆盖着一些茅草,屋内不仅阴暗,且空间狭小、四处漏风,连阳光都成了奢侈品。每当风吹过,破旧的木门就在风中吱呀吱呀作响,难以想象一家几口是如何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的。后来,爷爷投身于包头钢铁建设的热潮中,在包头安了家、立了业。而后唐山发生大地震,爷爷又到唐山支援唐钢建设,并举家搬到唐山,与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市一同涅槃,在这里度过了后半生。在唐山,爷爷住上了楼房,他说,我这一生都在支援建设,现在日子好了,住上楼房了,我这辈子没白活。

我的父亲是在钢城包头出生的,而后跟随爷爷来到唐山。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父亲肩负使命,成了一名筑路人,施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父亲常年外地施工、四海为家,因此,项目部便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小时候,我去过父亲的项目驻地,破败的院子、漏风漏雨的屋子、木板搭的简易卫生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就发誓再也不去了,而父亲每个项目一待就是三五年,很是不易。虽然项目环境异常艰苦,但项目的每个人都怀揣着坚定信念,浑身充满了干劲儿。随着时代的进步,父亲眼看着项目驻地建设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项目部院中种满花草,会议室宽敞明亮,办公室环境优雅,食堂整洁卫生,洗手间、洗衣房、洗漱间等设施配备完善,篮球场、娱乐室、职工书屋等休闲设施一应俱全……随之变化的还有我们唐山的家,在父亲的努力奋斗下,我们的家从职工宿舍搬到奶奶家,又搬到安居房,再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楼房。用父亲的话来形容,生活就像是一杯先苦后甜的茶,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我是一名80后,虽还算年轻,但也经历过几次搬家。由于我家是第一批搬到唐山新区的,所以我未曾在二十二冶老基地居住和生活过,而是在母亲学校分配的教师宿舍长大。那是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屋里除了一张床和几个柜子外再也装不下其他,厨房在走廊里,卫生间是公用的,走廊里常年无光,只一盏昏黄的灯泡挂在斑驳的屋顶上。幸好另几间宿舍里有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孩儿,他们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批玩伴,学校的操场也成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游乐园。我在这间屋子里生活到小学毕业,迎来了一个让人兴奋的好消息,我们要搬进楼房了。新家60多平,有锃亮的地砖、崭新的柜子、独立的厨房、浴室,最棒的是,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虽然只有几平方米,但自由自在的感觉让我至今难忘。转眼到了2009年,“大平米”变得热门。于是我们又搬到了100多平米的大房子里,明亮的落地窗、合理的功能分区、干湿分离的卫生间,还有我梦寐以求的独立衣帽间,住得舒适了,家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渐渐地,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为了二十二冶的一员,而后我遇到了我的爱人,我们一起拼搏、共同奋斗,在公积金的福利下,我们有了自己的家,住进了物业完善、环境优雅的高层,家中既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又有爱人相伴的甜蜜味道,满足了我对家的一切幻想。

七十年,三代人,一个家。房子的变化只是时代更迭与发展中的一个缩影,我们一家三代人在各自的努力中与祖国共同成长,不仅圆了自己的“住房梦”,也见证着祖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最好的时代,让我们拥有了一个又一个温馨的家。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何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