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个充满着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加上父母的早亡,让她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和艰辛。早年闯关东的舅姥爷回到河北老家,见到可怜的妹妹于心不忍,便将她带去了关外。

姥姥在舅姥爷家里帮着操持家务,并没有机会上学受教育,转眼就到了出嫁的年纪。姥爷家里穷,借了一间屋和两床被褥就把姥姥娶回了家。日子虽然苦,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夫妻二人用心经营着这个几乎一贫如洗的家,生儿育女,倒也安稳。

又过了几年,由于工作变动,姥姥姥爷举家搬到了内蒙古。姥爷在工厂里踏实工作,逐渐有了不错的收入,虽然育有6个子女,倒也能衣食无忧,可姥姥却觉得这样的生活似乎缺少了些什么。

这时,政府办起了妇女扫盲班,凡是不识字的妇女都可以参加。听到这个消息,姥姥欣喜若狂,她终于等来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姥姥每天按时到扫盲班上课,操持家务以外的时间全部用来复习功课。三个月的课程结束,姥姥已经能够独立阅读大部头的书籍了。

这之后,姥姥仿佛获得了新生,她开始带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来读书。先是在家里添置了一个大书架,用每月姥爷工资的结余来购买书籍。每买来一本新书,她都会寻找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久而久之,姥姥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型私人图书馆,有中国古典名著,有流行的苏俄小说,也有《七侠五义》之类情节引人入胜的通俗小说等等。爱读书的邻居来了,借了书回去看,看完了再来换另一本,姥姥也不吝啬,从来不会拒绝和她一样爱读书的人。尽管有些书借出去就再也没有还回来,可姥姥说:“都是爱书的人,不计较这些了。”邻居家的小孩们也来了,姥姥会把她看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他们听,还解答他们稀奇古怪的问题。现在看来,如今图书馆举办的各类读书讲座、交流会,姥姥在几十年前就开了先河。

姥姥的孩子们也在充满书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几个姨妈通过阅读写得一手好文章,我的妈妈则爱好艺术,用攒下来的零用钱买了小提琴,拜师学艺,而舅舅头脑灵活,爱好钻研,成为企业里的技术能手。姥姥的“图书馆”不仅让她自己开阔了眼界,改变了生活方式,更成就了孩子们更好的、更有趣的人生。

后来,姥姥姥爷响应国家和企业的号召来到河北唐山支援建设,由于路途遥远,临走时,姥姥万分不舍地将她所有的书籍都送给了邻居们。在唐山出生的我虽从未见过姥姥的“图书馆”,但通过大人们的讲述,它的样子从记事起就存在于我的想象中,它可能是简陋的,却一定是丰富的。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姥姥那个时代的人们,通过努力,让这个国家少了很多文盲;妈妈的时代已经普及了教育,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而我的时代,大多数人都能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在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也让国家强大起来。而所有这些,都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要接过担子,继续传承和发扬爱读书的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 刘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