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上海宝冶集团 沈有福 摄


大千世界万紫千红,异彩缤纷。我却独爱那抹油墨香……

流年似水,记忆长青。望窗外月升月落,观庭院花开花谢,不知不觉中在大浪淘沙中已是岁月更迭。留在时光深处的近十年企业报纸编发经历,却时时让我回味。十年光阴,岁月芳华,回眸思量,感慨颇深。衷心感谢那段报纸编发的岁月,感谢在职业生涯中推我走上报纸编发岗位工作的领导。十年,结下的不仅仅是报纸情怀,更让我学会了包容,也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今年,有幸参加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通联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各大企业的报纸和刊物在会上集中评比展示,其“琳琅满目”,各有千秋。“以匠者之心行文,必载责任担当于肩;以匠者之心论道,必负使命大任于世。报纸虽小,是企业管理之重器;报纸虽轻,是企业发展之号角;报纸虽薄,是企业经营之利刃。”这是老报人肖主编对企业报的点评,他给予企业报和企业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评价。面对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传统报纸早已风光不在,但它却是始终伴随着我们几代人成长的时代见证者,因此很大一部分人还对其十分钟情,心中充满独特的情怀。

遥想当时办报的情景,至今都让我回味。2006年,中国二冶进入中冶集团,时任中国二冶董事长王建欣与班子研究决定,恢复原来的二冶报。我们从未接触过报纸的编发,对报纸的版式、报纸的流程一概不知,满眼的迷茫,压力山大。当时科里没有电脑,只能借用其它科室的电脑改稿。公司聘请了老报人黄国利担任顾问,在他的指导下,复刊的第一期报纸《二冶通讯》在2006年5月31日与广大干部职工见面了。随之,每周一期的报纸正常出版,当时我们只有两名专职编辑兼记者,每天写稿、编辑、划版、印刷厂校对,天天都是如此,大家有时为了一个新闻的标题,为了一个语句的修改,晚上睡不着觉。时光一去不复返,把我们的芳华都带走,在随后的日子里,虽然公司领导几经调整,但始终都把报纸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因为报纸虽小,却代表了公司的文化,彰显的是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门面。在报纸编发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过小失误,有时报纸出版后,我们编辑都不敢再去浏览,生怕有错。但每当编发一年的报纸被装订成册,不由从心底有一种成就感,365个日子被凝聚在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片,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里。因为报纸的版面有限,各单位都想在这“有限之地”展示形象,稿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经过不断的历练和学习,我和我的同事们终于能够凭着自身的能力,得心应手地将一份报纸编发到位。

心向阳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寒冷;手捧玫瑰,走到哪里都能够散播芬芳。作为企业报的编辑,我们心中满怀愿为他人做“嫁衣”的情怀,在报纸编发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同事和很多的通讯员朋友,那时大家都正值青春年华,对工作的执着与认真让我分外感动,通讯员们深入一线,深入火热的工程现场,写出了许多现场感极强的稿件。当一篇篇凝聚汗水和心血的稿件变成铅字,当一张张光影流韵的照片跃然纸上,它成为战斗的号角,鼓舞我们奋进前行。如今,通过那段岁月的锻炼,很多通讯员的写作水平都已炉灰纯青,成为公司党群系统、办公系统的骨干。衷心感谢那段激情岁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端起相机,笔耕不辍,留住光影的故事,为企业的发展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也衷心感谢那段时间给予我们工作指导和帮助的领导,更感谢与我一同战斗的同事和广大通讯员朋友,我们以文字、以镜头,忠实地记录了中国二冶成长的历史,热情讴歌了中国二冶强劲的发展脚步,高调宣传了企业薪火相传的厚重历程。一期期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捧在手里,令人不忍释手。一篇篇朴实的文章,总能唤起我们久违的激情与向往。正是在各级领导及广大通讯员的关心与关注下,《二冶通讯》得以顺利编发。在随后中国二冶厂史编发中,我们的报纸成为重要的文献材料。

“凌波不过沉香路,锦瑟年华与君度。”光阴写满了每一段奋斗的故事,这故事或许很平凡,这故事或许只是浪花一朵,但是每一滴汗水和付出都不会被辜负。或许企业文字工作者此生注定要清贫,但是却有着宝贵的精神追求,在工作中,不仅丰富了人生履历,升华了思想境界,而且赢得了尊重,结识了朋友,丰润了心灵,感受到了阳光和温暖。

今天,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铺天盖地地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时,我还是喜欢纸质的媒体。因为它拿在手中有一种存在感和传承感。当时光老去,重新翻起每一张泛黄的报纸,都呈现出年代的注脚,镌刻着时代的印记,都是一种厚重的回味,那是人间四月天的唯美,那是紫丁香绽放的花雨漫天,那是夏日姹紫嫣红的勃发,那是秋日落日圆的宁静,那是冬日火树银花的璀璨,那是一种温暖和感动,那更是难忘的风雨历程。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但闻那抹油墨香…… (作者单位:中国二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