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火红年华》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1-10-11
田野与《火红年华》导演王文杰、编剧革非及剧中部分演员合影
9月25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了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走。作为攀枝花人、尤其是十九冶人,纷纷奔走相告,对这部电视剧所表现出的热情恐怕有甚于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个中缘由不难理解,一则是剧情与十九冶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那份“斩不断理还乱”的攀枝花情结。
电视剧如期播出后,一时引发热议。但鲜有人知的是,她差点“胎死腹中”。从策划到播出,前后整整十年,可以说历经“磨难”,真可谓十年磨一剑。笔者作为亲历者,为剧本的完成和其后的工作跑了一些“龙套”,兹将其过程略述于后。
若论这部电视剧的缘起,始作俑者非田野莫属。田野算得上“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四岁即随父母进攀,其后在十九冶就学、参加工作,直至成长为十九冶党委书记、董事长。田野执掌十九冶后,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上任不久即组织安排企业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很快即出阶段性成果,推出了“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这对其后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尽管“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在当时业界和更大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推出了《解码西部铁军》一书,《西部铁军文化与品牌》手册,以及“西部铁军展示厅”等,但田野并未止步,力图引向纵深。机缘历来亲睐有准备的人。田野与曾经在攀枝花话剧团的老师夏传林谈及此事,思想的碰撞迸出了火花,遂萌生了把十九冶光辉历程搬上屏幕的想法。
大约是在2011年6月中旬,著名剧作家革非和著名导演夏传林一行受邀来到成都,商谈拍摄电视剧事宜。大家相谈甚欢,一致认为这是尚未挖掘的重大题材,在冶金建设领域还没有类似作品,值得投拍。其后,在7月1日,即党的90岁生日这天,田野代表我公司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签署了剧本创作合同,刘伟、吴国洪和我见证了签字仪式,此时剧名拟定为《大三线》。
同年8月1日,我陪同《大三线》剧本创作人员到攀采风、座谈。除革非、夏传林外,剧本创作人员还有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审查组成员、著名编剧曾晓凌,以及制片人助理曲憬仪。上午参观“金色攀枝花”展厅和攀枝花公园内的“攀枝花英雄纪念碑”等;下午,参观大渡口“十三栋”和弄弄坪攀钢厂区,大花地原公司总部机关大楼、大工棚旧址;当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军设宴欢迎剧本创作人员。第二天即8月2日上午,剧本创作人员与李铁、董家骥、张远炽等十几位老同志座谈;下午,通过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座谈会,参加人员包括攀枝花市老领导韩国宾、孙本先、赵世华、华铁平以及攀钢、攀煤、电力等企业老领导。其后几天,又先后参观二滩水电站、攀钢西昌二基地施工现场。8月5日,剧本创作人员上午到成都,下午参观“西部铁军”展厅后对田野作了深度访谈。8月6日,公司再次组织在蓉老领导秦万祥、张莲花、齐文英、李罗钧等十余人与剧本创作人员座谈。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原副总经理、后调任攀枝花市副市长继而升任市长、市委书记的秦万祥,由于未能全程参与当天的座谈,便以“大三线开发建设大军中的一名老兵”的身份,回家后草拟了一份“未尽话语”,托我转交革非等剧本创作人员,其亲笔手书的“书面意见”,用情之深,寄情之真,令人动容。顺便也说一句,公司原副总经理齐文英退休后也曾写过一个表现冶金建设者艰苦创业历程的剧本,不管成功与否,我只想说,那是众多建设者的情怀,他们想留下的,是那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是那一段可歌可泣的火红岁月。
前期的采访至此暂告一段落。8月19日,编剧革非书信于我,大意即他们与央视剧中心开会敲定《大三线》这部戏的年代跨度,放弃了作为十八大献礼片的思路,争取成为年度大戏。同时革非把剧本创作的想法发给我,文中谈到作品品格、作品精神、人物和故事构架,题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的受众等,各方面的问题考虑得很周全。
革非是一位非常严肃的、有责任感的小说家、剧作家。据我所知,他所有的作品都未曾找过“枪手”,尽管其知名度很高,拿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鹰、飞天等编剧奖,而且不止一次。8月底至9月中旬,我又全程陪同他们到攀枝花和成都采访。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采访对象涉及到各方面的人,有退休的一线工人,也有在职的机关中青年员工,有英模代表,也有轮换工,还有那些我所知道的“有故事”的人的后代,林林总总,累计不下百人,各类人等都汇聚在他的脑海和笔端。为此他做了一百多万字的采访笔记,这为他的剧本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准备工作就绪后,革非立即进入创作阶段。10月9日,革非把他深思熟虑的“《大三线》剧本创作案”发过来征求意见。田野、刘伟和我认真阅读此案后,形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10月13日由我向革非作了回复。从其后的剧本看,革非采纳了其中一些建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革非的创作速度十分惊人,到11月底,容量40集、近100万字的《大三线》剧本初稿完成。田野和我看完剧本后,都深深为剧情所感动。大约12月中旬和次年1月下旬,受剧组邀请和田野委派,我先后两次前往北京参加剧本修改讨论会,当时参加讨论的除前期剧本创作人员外,我印象中还有国家话剧院的著名导演、《大众电视》主编和其他知名导演、评论家等。
原以为到此已经大功告成,田野多次到北京联系拍摄事宜,不料因投资方担心本片工业性题材可能无法保障收视率等多重原因,投拍事宜搁臵下来。后来我们又联系了市委宣传部和省委宣传部,希望推进此项工作,但最终未果。直至2018年6月,我公司与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达成了投拍事宜,《大三线》才得以重生。
还真应了那句老话,好事多磨。不管怎么说,《大三线》如今这个结果是我们所期盼的。我们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同时也算为攀枝花和十九冶人、为冶金建设辉煌的历史留下了别样的记忆,为红色基因的传承作出了微薄的贡献。
就在电视剧播出的前两天,即9月23日,革非私信于我,言剧名尚未最终确定,不出意外,次日将接正式通知。24日下午,革非告知:剧名已定,《火红年华》,共32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中国十九冶集团 言 中)